《諾曼第大空降》個人感想
《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一部拍攝於2001年的戰爭影集,由歷史學家史蒂芬•安布羅斯(Stephen Edward Ambrose)的同名書籍所改編。本影集的製作人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與演員湯姆•漢克斯(Thomas Jeffrey Hanks)共同擔任,他們曾在1998年的《搶救雷恩大兵》中合作過。
整部影集不論是色調、拍攝方式、敘事手法、人物形塑、精神傳達皆可稱為頂級。故事圍繞著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的506團第二營E連,每集的切入角度不太相同。正因如此,觀眾們才可以看見更多戰爭的面貌。影集概括的面向很廣,提出的議題也非常引人深思,尤其是第九集。它提出,我們為何而戰?本集的士兵們也一直在問這種問題,但沒有一個人有答案,直到他們看見集中營。色調整體而言是偏黃綠色,這個顏色使得影集中的士兵們多了一份滄桑,雖然至今來看是23年前的片,但在顏色細節上的處理依舊非常到位。
至於拍攝方式,這裡有太多讓我嘆為觀止的部分。在第五集:十字路口中,溫特斯站在堤防上,居高臨下的看著一名尚未發現他的德軍士兵。在士兵轉頭看向他的時候,鏡頭將特寫放在那名士兵的微笑上,我看著他從原本的輕鬆愜意到驚嚇,最後是絕望。接著鏡頭轉向溫特斯,他遲疑了。舉著槍,看著士兵,表情從驚訝過渡到決絕。碰,一聲槍響,那名士兵倒下。我當時在看這幕的時候,完全被這兩個人之間的對立關係迷住,尤其是畫面的呈現,增加二人之間的張力。再者,第十集:點數。此時的歐陸戰場已經結束,E連佔領了希特勒在山上的堡壘。其中有一個畫面,一名德國軍官被李高特追殺,他沿著小路奔跑,腳下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這時鏡頭由側面拍攝,背景是阿爾卑斯山壯闊的雪景,襯著有些灰濛的天空。一聲槍響,一道血注灑向那片白皙,落在青綠的草上。這幕在我的記憶裡留下極深的刻痕,過程沒有什麼交談,只有軍官的喘氣聲。果然,無言的空白才是戲劇張力的極致。
每一集的敘事手法皆是頂級。我最愛的那集是第九集:為何而戰。畫面一開始是從小提琴開始,接著鏡頭往後拉,是四個德國人在演奏,旁邊是其他平民在收拾殘破的家園,最後看到一群美軍站在樓上盯著他們。尼克森在德國人家裡翻找威士忌的時候,進到一家看起來頗為富裕的家中,他看見桌上放著照片,照片中是一名德國軍官得意的微笑,他隨即將相框砸向地面。玻璃的破裂聲引來女主人,她沒有說話,只是瞪著尼克森。也許是因為貿然闖入的心虛,尼克森便在她的注視之下離開了家。然而,美軍在巡邏中發現在這個村落旁的集中營。當美軍告知這裡的居民集中營的存在時,他們認為美軍是在恐嚇他們,但溫特斯馬上下了一道命令,他要所有的居民去幫忙掩埋成山的屍體。當尼克森再次與女主人見面時,她在坑洞里拉著猶太人瘦骨嶙峋的屍體,狼狽不堪。她看見了尼克森,但之前在家裡的傲氣已經全然消失,這一次,是她先移開了眼,因為心虛。這裡的情節編排真的是傑作,相同的人,相異的立場,相異的眼神。最後這集的結束也是回到一開始德國人清理家園的場景,只不過這一次,在樓上美軍的對話裡,我們知道,希特勒死了。除此之外,每一集的開頭都會有當年的士兵們講述他們的回憶當作引子,開啟每一集。但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會知道每一個人的身份。為此,我還特別再回去看了一遍每一集的開頭,帶入他們的身份。
一開始我真的無法認出所有人,因為人物真的太多了,不過到了三集後,我已經對大部分的士兵有了印象,而且也可以叫出他們的名字,由此可見,本影集形塑角色的能力有麽厲害。尤其是有擔任過敘事觀點主角的士兵,對他們的形象既生動且複雜,溫特斯的領導能力與身先士卒的勇敢、大牛的果敢與冷靜、軍醫尤金對當地護士的感情與掙扎、李普的危機處理能力與帶隊能力、韋伯從復健營回歸E連的疏離與慢慢重新熟悉、巴克在巴斯通痛失摯友的心理創傷、老兵們對補充兵的懷疑、所有人對於死亡以及戰爭的恐懼與抗拒、最後回家的喜悅每一次感情的轉折,都讓觀眾對於這些活生生的角色們帶入更多感情。
所有的戰爭電影都是反戰電影。看完這部影集之後,我很明顯的感受到導演們與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涵,太多的流血,太多的死亡,太多的悲傷,都是反對戰爭的立場。尤其是最後兩集,聽著溫特斯說著,「我到現在還是不斷想起,那些曾經跟我一同服役的弟兄們,他們已經戰死了,沒能享受到戰爭後的平淡日子。」
這部片沒有那種傳統戰爭片動不動就一堆坦克和軍艦的場面,但對於人性的刻畫卻是直抵人心。也許是因為長達十幾個小時的陪伴,我因為一些人的死亡甚至落了淚。
最後,用德國將軍對德國士兵在投降前最後的演講結束這篇分享
-
這是一個漫長的戰爭也是一個堅苦的戰爭
你們英勇並驕傲的為祖國作戰
你們是不平凡的一群
彼此緊密相連
這樣的情誼只存在戰鬥中
在弟兄之間
共同使用散兵坑
在最需要的時刻彼此扶持
你們看過死亡一起接受磨難
我很驕傲能與你們共同服役
你們有權享受永遠快樂和和平生活-
願和平永遠照拂著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