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2】Plato vs. Machiavelli on Political Philosophy

簡介
In lecture 2, Dr. Kreeft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nd defin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Plato—whose logic is inductive, deductive, and seductive–and Machiavelli —who, 2,000 years after Plato, set out a radical alternative to Plato’s ideal city and ruler.
在第二堂課上,克瑞夫特博士(Dr. Kreeft)探討了尋找並定義柏拉圖——其邏輯是歸納的、演繹的,且具有說服力——和馬基雅維利——在柏拉圖之後兩千年,他提出了一種對柏拉圖理想城市和統治者的極端替代方案——之間根本差異的重要性。
頻道Word on Fire Institute - www.youtube.com/chan...
Youtube影片列表連結 - youtube.com/playlist...
Youtube影片連結 - youtu.be/tB5kj-Lyn-w...
影片官網 - www.wordonfire.org/v...
影片
全部內容
我的第二次演講將柏拉圖(Plato)與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對比。我認為西方哲學史的最佳總結是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他說這(西方哲學史)是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Ralph Waldo Emerson更簡潔地說:「柏拉圖是哲學,哲學是柏拉圖。」柏拉圖提出了其他哲學家在思想史上處理的大多數重要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經典答案。
我已經用各種可能和一些不可能的方式,在大學新生中教授哲學超過 50 年了,我發現開始這段配對、這段對智慧之愛的戀情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柏拉圖的對話。柏拉圖的邏輯不僅是演繹和歸納,而且還具有誘惑力。他在哲學史上是時間上第一個和最好的作家。令人驚訝的是,沒有任何哲學家的寫作風格比柏拉圖更有效、更誘人、更成功。
他的蘇格拉底對話是戲劇,是思想的戲劇。柏拉圖給他的想法賦予了肉體,讓它們能行走,並賦予它們說話的能力。這適用於他所有的角色,但尤其適用於蘇格拉底這個角色。如果你從柏拉圖的對話中移除蘇格拉底的形象,只留下辯論,會剩下什麼?幾乎與如果你從福音書中移除耶穌剩下的相同。
講道者比講道更令人印象深刻。柏拉圖的對話不僅在哲學上深刻,在心理上也深刻。它們教你認識自己,同時也教你如何認識其他事物。它們是邏輯的課堂,也是鏡子自省的課堂。你在其中看到兩個角色,蘇格拉底和他的對手,因為這些角色也在你自己內。
在柏拉圖的對話中,《共和國》(The Republic)是最著名、最具影響力,也是最受評論的哲學著作。它探討了正義,柏拉圖認為這是政治和個人層面上的關鍵美德。但希臘語中的「正義」(dikaiosyne)如大多數希臘詞一樣,其含義比現代英語中的這個詞(justice)更深層次、更廣泛。它不僅指法律的獎懲,還指正確性(rightness)和正義感(righteousness),既是人類的,也是宇宙的,是根本性的道德秩序。因此,《共和國》不僅僅是關於道德和政治,也是關於人類學(anthropology)或人類本質哲學,因為這是道德和政治,是個人正義和社會正義所實現和完善的。它也涉及形而上學(metaphysics)或存在哲學(philosophy of being),因為正義是客觀的、宇宙的、真實的,也是人類的。一位詩人寫道:「正義使星辰強大。(By justice, the stars are strong.)」《共和國》也是關於認識論(epistemology)或知識哲學(philosophy of knowing),因為它探討了我們如何能夠認識正義。
一位出生於紐約的著名哲學家在他的自傳中告訴我們,他中學時常逃課,並在紐約市著名的第42街公共圖書館自學。有一天,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讀了柏拉圖的《共和國》,並說這本書改變了他的生命。他立即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尤其是當他讀到哲學史上最著名的段落之一——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時。他說:「我終於發現自己,以及我生命的使命,是那些在蘇格拉底的幫助下從陰影的洞穴逃出,進入光明更大世界的囚犯之一。」事實上,我自己的一個學生也經歷了與柏拉圖的《高格利斯》(Gorgias)對話相同的改變生命的體驗,這本對話基本上就是《共和國》的政治部分去掉後的故事。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寫道,他聽說過一個農民,通過閱讀《高格利斯》成為了一名哲學家。所以,柏拉圖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而2000年後的馬基雅維利也同樣如此,他在《王子》(The Prince)一書中明確地提出了一種對柏拉圖,尤其是《共和國》的極端替代觀點。馬基雅維利的當代人稱他為「惡魔之子」,而在英格蘭,「老尼克」(Old Nick)是惡魔的一個名字,因為馬基雅維利的名字是尼克(Nick)或尼可拉斯(Nicholas)。當時的人更直言不諱,對政治正確性與仇恨言論的擔憂也比現在少。
將柏拉圖的《共和國》與馬基雅維利的《王子》放在一起比較非常誤導,因為這就像把蘋果與三角形放在一起比較,而不是比較蘋果與橙子。 《共和國》並不聲稱其理念可以在現實中實現。 它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公正人物和國家。 它是一套哲學原則,越深入細節,它就越看起來荒謬。 而《王子》則嘲諷除了實用原則之外的所有原則,甚至不關心正義,只關心成功。 然而,它暗含了一些哲學原則,而這些原則幾乎都是與柏拉圖相反的。
柏拉圖是前現代政治哲學的創始人,馬基雅維利是現代政治哲學的第一位創始人。古希臘幾乎所有其他哲學流派,從亞里士多德開始,都源自柏拉圖,接受了他的基本原則,然後在不同程度上修改了他。這適用於亞里士多德、新柏拉圖主義、犬儒主義(Cynicism)、懷疑論(Skepticism)、斯多葛主義(Stoicism),甚至某種程度上的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同樣,現代政治哲學幾乎所有流派都源自馬基雅維利的基本原則,並對其進行修改。這特別適用於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盧梭(Rousseau)和馬克思。因此,我們需要努力找到、定義和辯論這些相反的基本原則。
實現這一點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單詞「邏各斯」(logos),這是希臘語中最深刻的詞,或許是任何語言中最深刻的詞。它指的是一種宇宙秩序,宇宙理性,客觀理性,一種讓你理解一切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的智慧。柏拉圖,像蘇格拉底一樣,假設並捍衛了「邏各斯」,而馬基雅維利,像詭辯家一樣,否認了它。如果「邏各斯」是基督(Christ)的偽裝,或者匿名的基督,那麼基本上,雖然不一定在每個細節上,但柏拉圖和馬基雅維利之間的辯論,是上帝的兒子和惡魔之子的辯論。
《共和國》談論政治,但不僅僅是政治。對柏拉圖來說,政治遵循道德,並依賴道德。對社會有益的,簡單來說,就是將對人類的有益的放大(good for man written large),因為社會本身就是將人類放大(society is itself man written large)。對柏拉圖來說,沒有雙重標準,因為社會是由人類組成的,由人類建立,為人類服務的,因此良好的社會和良好的人類是彼此的鏡像。
由於政治遵循道德,道德又遵循人類學或人類本質哲學。柏拉圖是第一個繪製人類靈魂地圖並發現其三個基本力量的人:心智(the mind)或理性(reason)、精神部分(the spirited part)或意志(will),以及渴望(desires)或情感(emotions)或慾望(appetites)。它們就像有機體中的器官,可以健康地正常運作,也可以生病地失調。因此,整體美德、正義,是這三個力量的正確運作、秩序和合作關係。
正義的三個其他重要美德,就是構成正義的內容:心智的智慧、意志的勇氣和慾望的自制。每個人都像《魔法奇蹟》中的三個主角一樣,一個稻草人,他的稻草頭需要心智,一隻膽小獅,它需要勇氣,一塊金屬人,它需要一顆人類的心。我們需要成為像甘道夫(Gandalf)一樣的巫師,像弗羅多(Frodo)一樣的聖人,像阿拉貢(Aragorn)一樣的領袖,也就是說先知、祭司和國王。
對柏拉圖來說,正義的國度有三個階級,它們是自然的,因為它們執行社會任何國家的三種基本自然功能:制定和解釋法律;執行法律並根據法律生活。正義的國度需要其立法者擁有智慧,其執法者擁有勇氣,其遵守法律的人擁有節制。正義是所有三個階級的合作與和諧。雖然柏拉圖理想的國度是一個階級制度,但對他來說,這些階級是自然的,而非人為的,並且它們是先天的(inborn),而非世襲的(hereditary)。這種關係是和諧與合作,就像儒家思想一樣,而不是像馬克思思想那樣壓迫與競爭。
《共和國》的核心主張是將權力和智慧結合起來,讓哲學家統治國家。但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與我們現代社會所理解的並不相同,他們不是學術學者,也不是心不在焉的(absent-minded)教授。天哪,我幾乎想不到還有更不可靠的配方能導致混亂。他指的是像蘇格拉底那樣的真實哲學家。我所看到的問題是,蘇格拉底,就像耶穌一樣,因為相同的理由拒絕參與政治:聖靈阻止了他。你可以指控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修正了聖靈的意志,想像如果他不聽從神聖聲音,國家會是什麼樣子。
柏拉圖正義國度中最重要的機構是教育系統,即學校,因為它訓練和生產出有智慧的男女,哲王和哲后。蘇格拉底死後,柏拉圖發明了一台機器來複製新的蘇格拉底,即大學(university)。我們的「學術」(academic)一詞來自世界第一所大學的名字——柏拉圖學院(Plato's Academy)。其課程結構,如《共和國》中所詳細描述的七種自由藝術(或藝術與科學),在西方保持了兩千年的地位。
就如人是自由的,而非奴隸,其自身存在作為目的,而不僅僅是作為他人的手段在存(he exists for himself as an end not only for another man as a means),所以教育是自由的,或自由教育,其自身存在作為目的,為知道真理而存在,而不是為其他目的,尤其是賺錢而存在。來自職業的錢,這是現代大學通常提供的。由於當今大學預算中只有0.6%用於人文或自由藝術。在柏拉圖之前,已經存在著就業教育或學徒制。而大多數現代大學已回歸到柏拉圖之前的實用主義,除了異類的偉大書籍課程。
柏拉圖反對專制和民主,偏好貴族政治(aristocracy),這字面意思是最佳者的統治。áristos意為卓越或最佳,krátos意為統治。柏拉圖所說的最佳者,不是最強大或最富有的人,而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最有智慧的人,不只是最聰明或最了解事實的人,而是理解價值觀的人,知道真正善(good)的人。對柏拉圖來說,善是根本的現實。真實和善,以及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科學的真實和科學的善,最終是相同的。
進入柏拉圖的政治,必然也進入他的形而上學,因為柏拉圖的政治基於他的倫理學,而他的倫理學基於他的人類學,即人類的本質,而這反過來又基於他的形而上學,事物本質的科學,這是一切的終極基礎。因此,儘管其著名的困難,我們必須努力理解柏拉圖的形而上學。我將忽略《共和國》中柏拉圖所謂的理想國家細節,因為其中大多數都是高度可疑的,簡言之。哲學家在轉入政治時,智慧的記錄並不好。事實上,如果你看到一位哲學家競選公職,我認為你應該朝相反的方向奔跑。遠離。
《共和國》是一種對蘇格拉底的延續道歉或辯護。其對正義國度的處方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當統治。但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不是像我這樣關於的抽象概念的心不在焉的教授,而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個知道人類真正善的人。但這取決於形而上學,因為柏拉圖形而上學的核心,是將至高現實認同為善(the good or goodness)本身。這是柏拉圖的主要思想。這常被稱為善的思想,是柏拉圖著名思想理論的核心。但「思想」(idea)一詞在現代英語中非常誤導,因為在現代英語中,思想是一種存在於某人腦海中的主觀意見。但柏拉圖所說的思想,是指獨立於心智的客觀現實,如正義本身、勇氣本身、人類本質本身、三角形本身、綠色本身、音調本身、嘶吼本身。
對柏拉圖來說,這些形式(forms)或特性(natures)或本質(essences)或種類(kinds)或物種(species),不只是我們心中的想法。它們不是我們的發明,分類事物的辦法。它們不是將類別概念強加在真實事物上的行為。它們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真實對象。它們也不是不完美且變化的物質事物的不完美且變化的品質,如紅玫瑰的紅色或帳篷和金字塔的三角形,或不完美的人的人性。它們是主觀精神心靈和客觀物質事物都根據的客觀真理、形式、原則和本質。
一個金字塔可能比另一個更三角形,一個人的三角形概念可能比另一個更準確,這僅僅是因為存在一個絕對、完美的三角形,它是兩者(主觀精神心靈和客觀物質事物)的標準和試金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心靈和物質事物都能通過認識而相遇。因為永恆真理的光照亮了變化的心靈和變化的事物。因為人類心靈和宇宙中都能找到相同的神聖設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智慧發現可理解性。為什麼當我們看宇宙時,會看到各種可理解的秩序。我們發現了一種精神,一種我們能理解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盲目的物質(blind matter)。
柏拉圖關於這些柏拉圖思想存在的基本論點非常簡單。我們的確通過這些不變、完美的精神標準來認識和判斷變化的、不完美和物質的東西。如果它們只是我們自己的發明,那麼這些判斷就不具有客觀的真實性。但它們是,或可以成為客觀的真實。這只能因為雖然我們的心靈和物質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能夠認識的這些真理、這些思想、這些形式或本質是真實的,並且不會變化。它們是無時間的。金字塔會風化,但三角形不會。
希臘語中這個真理世界、這種現實、這個因為不物質也不主觀而永恆的可理解秩序的詞語是「邏各斯」(logos)。這是希臘語中最深刻的詞語,也許是任何語言中最深刻的詞語。當基督教進入世界時,它聲稱揭示了「邏各斯」的終極起源。「邏各斯」是神的心智,神的思想,神的想法,神的話語。它與神同在,也是神。基督教的驚人新主張,不只是它存在——柏拉圖知道這一點——而是它通過化身成為人類。
他的人類名字是耶穌,他的頭銜是彌賽亞(Messiah),或受膏者(anointed one),應許者(promised one)。早期基督教教會的教父們在希臘哲學以及猶太先知書中找到了這個應許,並在基督中看到了這兩個應許的實現。這就是為什麼Justin Martyr在第二世紀說蘇格拉底是基督徒。我們可以跟隨Karl Rauner,說一個匿名的基督徒。因為正如上帝在創造的宇宙中的存在通常是匿名的,基督在明智和善良男人的心靈中的存在也是匿名的。畢竟,聖約翰說他就是「照亮每個進入世界的人的光」(約翰福音 1:9)。
我認為,基督徒理解柏拉圖的思想理論或形式理論最簡單的方法,是三個步驟。第一步,從基督教開始,從基督開始,神人(the God-man)。第二步,想像這是公元前(BC),而不是公元(AD),在化身之前,而不是之後,這樣神的心智,神的「邏各斯」,只有永恆和神性,而不是人類和時間性。第三步,從神的個性中減去神,留下只有神性,而不是神的人格,留下所有神性的思想在現實中,而沒有在神的心靈中找到家園。現在你就擁有了柏拉圖。
柏拉圖的形而上學是他的人類學基礎,因為形式、思想、本質、普遍或事物本質的一個例子是人類本質,人類的必要本性。將人類本質與其他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開來的,是理性。不只是推理、辯論、計算,而是理解。理性超越了感官,知道普遍的,知道事物的必要本質。感官經驗沒有。這是柏拉圖知識論的核心。
由於人類學依賴於形而上學,知識論又依賴於人類學。而倫理學依賴於這些,因為理性最重要的任務是道德理性,即對善的認識、對人類福祉的認識、道德美德和惡習。將這種倫理學應用於政治中,源於國家是由人建立、為人服務,因此必須具備與個人人一樣的四種基本美德。
在《神曲》(Divine Comedy)中,但丁(Dante)從地獄走向天堂。現在我們必須從天堂走向地獄,換句話說,從柏拉圖走向馬基雅維利。柏拉圖的經典《共和國》和馬基雅維利的經典《王子》在每一點上都存在著根本性的對比,從書名開始。
《共和國》的英文意思是「公共事物」(res publica),表明柏拉圖寫《共和國》是為了每個人、為了整個社會的利益。而《王子》則是一個個體,馬基雅維利只為他自己寫作,而非為公共利益。對馬基雅維利來說,沒有公共利益,因為他是形而上學的唯名論者,相信像人類本性、人類美德或公共利益這樣的普遍性只是名稱,而非現實。沒有柏拉圖的形而上學、概念或本質。
因此,馬基雅維利的理想王子是一個成功的獨裁者,與柏拉圖的理想哲學家國王不同,後者是一個謙卑的蘇格拉底哲學家,在逃離政治洞穴進入柏拉圖形式世界和哲學啟蒙後,無私地返回政治洞穴,為整個國家的利益而努力,而非為個人利益。雖然很少有後繼者像馬基雅維利那樣讚揚或正當化獨裁者或獨裁統治,但馬基雅維利仍然是現代政治哲學的根本創始人,因為他的所有後繼者都從他開始,並對他的某些假設進行修改,但並非完全修改,尤其不是他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唯名論(nominalism)。
對於大多數現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思想家來說,國家是一個由人創造的人工物,是一種社會契約,而不是人類本性的天賦。亞里士多德,就像柏拉圖一樣,說:「人是一種政治動物」,國家或公共民事社會對人來說就像家庭一樣自然。但幾乎所有有影響力的現代政治哲學思想家都說,它是由意志而非自然而生,是由社會契約產生的。這就是馬基雅維利、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盧梭(Rousseau)、康德(Kant)、馬克思以及最知名的當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思想家John Rawls所共同擁有的觀點。
唯一例外的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們,該宣言以自然和自然之神為開頭,並提到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自然權利,這些權利並非由國家、人類意志或契約所賦予,而是普遍且內在於人類本質的,就像柏拉圖的理念一樣。
馬基雅維利的隱含形而上學也是物質主義(materialism)。每樣物質事物都是競爭的,因為兩個體不能同時佔據同一空間,因此,對馬基雅維利來說,所有人類都是競爭的,他們是潛在的敵人。
人類本性中存在著極端的自我主義,只有力量才能迫使他超越本性,無私地、利他地或為公共利益、他人的利益或全體利益而行動。沒有天生的道德美德、向美德傾斜的內在驅動力,也沒有美德對人類靈魂的力量。
馬基雅維利也是實踐上的無神論者。他明確指出,人類生活中只有兩種力量:「力量」(virtù)和「命運」(fortuna,羅馬神話中的幸運女神,以及運氣的擬人化形象)。virtù是人類的力量,fortuna是機遇,是未知且無法馴服的自然對人力的控制。沒有第三種力量。
沒有神性力量、神的意志、神啟示、神之預定或神對歷史或人類生活的干預。如果神存在,對馬基雅維利來說,他可能不存在。神是無害的遙遠存在,如果人類生活中沒有神性事物,那麼柏拉圖的理念、神性理念、永恆形式,甚至是善的形式也就不存在了。
善只能由人類及其思想、意志或慾望創造,因此不能被任何更高善所判斷。柏拉圖所說的任何真正普遍、權威和永恆的善都不存在。對柏拉圖來說,政治終極目標是善。他理想中的國家是促進人類善的國家。
美國Dorothy Day喜歡引用Peter Moran對良好國家簡單的定義:「良好國家是讓人容易做善事的國家。」但對馬基雅維利來說,權力至上,而非善行。雖然他沒有字面地寫下這些話,但他的觀點是,強者為王(might makes right):善或正義只是勝利者意志的標籤。就如柏拉圖那樣,除了成功之外,沒有更高的標準可以判斷社會是好是壞、更好或更差。沒有柏拉圖式的善行形式。社會創造了道德觀,塑造了馬基雅維利,因此社會不能被道德觀判斷。沒有天生的道德法則——只有人類的法律——只有那些掌握制定法律權力的人的法律。因此,道德只是統治者控制被統治者的行為的意志。
義大利語中「權力」或「力量」的詞「virtù」聽起來與「美德」相似,馬基雅維利利用這個含義來獲得讀者的支持,支持他的權力政治。對馬基雅維利來說,virtù和fortuna是分割人類生活的所有現實。virtù只是你所掌握的一切,fortuna是指你所無法掌握的一切。馬基雅維利聲稱自己是第一個發現成功科學的人,甚至將它放入公式中。成功的公式是通過virtù征服fortuna。未來王子或統治者越有virtù,越少fortuna,就越成功。
統治者並不一定是馬基雅維利所說的個體,它可以是團體、貴族,甚至在民主制度下簡單的多數人。或者,它甚至可以是盧梭(Rousseau)所說的模糊抽象概念——一般意志(the general will, the zeitgeist)、時代精神(the spirit of the times),對盧梭來說,這是一種無可爭議且有權威性的存在,不受任何更高標準的約束。因此,馬基雅維利的原則也可以應用於民主制度,正如Tocqueville在他的經典著作《美國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中所洞察的。盧梭,就像《勇敢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一樣,是Tocqueville所說的「柔性極權主義」的好例子。
由於virtù是權力而非美德,其成功的方法遵循其本質。它不是道德理想的吸引力,不是最終因果關係,也不是目的論,而是有效因果力的力量或驅動力。換句話說,它不是吸引力,而是推動力,不是柏拉圖式的理想位於前方和上方,而是位於後方和下方的力量。事實上,馬基雅維利在《王子》中對成功的最後描繪令人震驚。他寫道:「命運是一個女人,征服她,就必須擊打(beat)她並攻擊(strike)她。」這個形象與Francis Bacon宣布西方文明新的後宗教(post-religious)最高善(summum bonum)的影像驚人地相似。
他說,人類在地球上的最高目的不是中世紀天真而效率低下的思想,即通過沉思使心靈符合真理,通過聖潔使意志符合美德,也不是使人類靈魂符合柏拉圖式和永恆的客觀現實,而是通過應用科學,即技術,強迫自然符合人類的意志。他稱之為人類征服自然。Francis Bacon為這個成功使用了與馬基雅維利類似的影像。這個字面意思令人震驚,即「擊打、擊敗」。他說,科學必須學習用酷刑折磨自然,並強迫她吐露秘密。
Francis Bacon並不是提倡文字上折磨女性,因為對他來說,母親自然只是一個神話,他只用「酷刑折磨架」來比喻嚴格控制的實驗。但他在意地使用的這個影像非常有意義。同樣的,馬基雅維利也不是建議男人文字上打妻子,但他選擇的影像也非常有意義。在兩種情況下,權力取代美德;推動力取代吸引力;力量取代道德訴求;有效和物質原因取代最終和形式原因。
順便說一句,如果你不了解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四因區別,最終因果是善(final causes are goods),形式因果是本質(formal causes are essences)。這些是柏拉圖在每部對話中尋求的東西,問它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是什麼,最終結果為何,價值為何?形式因果和最終因果大多數現代哲學都已捨棄,現代意識也越來越捨棄它們。原因在於它們在現代科學中證明了分散注意力的作用,現代科學只處理物質因果(material causes)和有效因果(efficient causes),或從下面和後面推力的力量,而不是最終因果,它們是從上面和前方吸引我們的理想,充滿美麗、善和美德。
我們的現代西方文明在科學和技術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產生了新的Francis Bacon和馬基雅維利,但在產生新的柏拉圖上卻完全失敗了。馬基雅維利對柏拉圖的對比是故意的。事實上,他在批評古代人時故意引用柏拉圖,他們寫了不可能的烏托邦,因為對馬基雅維利來說,善(對柏拉圖來說是至高無上的現實)完全不是真實的,只是想像的。他寫道:「我認為直接討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是明智的,而不是浪費時間討論一個想像的世界。因為許多作者都構建了想像的共和國。」好像柏拉圖寫了一本實用手冊來指導成功,而不是記錄一個永恆真實但我們實現得很差的理想。事實上,我們這裡對柏拉圖和馬基雅維利都不公平。如我之前所說,這就像比較蘋果和橙子,這可能因為兩者都是水果。但更像是在比較蘋果和三角形。柏拉圖並不試圖給我們成功規則,他只給我們智慧和美德。而馬基雅維利試圖給我們相反的東西。
馬基雅維利的一個原則,順便說一下,是非常正確且對每個人都有用的,完全獨立於他哲學的其餘部分。事實上,老子在他的理想主義和神秘主義的《道德經》中也提到了相同的原則。那就是有兩種力量或virtù,精神和物理力量,而深謀遠慮的精神力量往往能最有效地取代軍事力量的物理力量。馬基雅維利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從歷史上最成功的政治統治者羅馬人那裡學到了很多。他寫道:「羅馬人做的是所有明智統治者都應該做的事……不僅注意當前的危機,還要預見將來的危機……因為在這件事上,正如醫生所說的……在開始時,疾病容易治療,但難診斷;但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及時診斷和治療,它就容易診斷但難治療。」柏拉圖肯定會同意這一點,但他會添加說,這還需要對理想、跨時代和本質的認識,以便診斷出靈魂和身體中的善與惡、健康與疾病。
馬基雅維利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他在最終原因和有效原因之間做出選擇,用恐懼和力量取代理想和愛,他主張:「被恐懼比被愛更重要,因為人們在他們願意的時候會愛你,但在你想要的時候他們會恐懼你。由於人們自己決定他們愛誰,統治者決定他們恐懼誰,明智的統治者應該依靠他能控制的情感,而不是他無法控制的那一個。」恐懼和力量能引起virtù,這是你能控制的。愛能引起fortuna,這是你無法控制的。
馬基雅維利說:「愛會用義務的繩索束縛人們,而由於人們本性惡劣,他們在利益受到威脅時就會打破這些繩索。但恐懼會因為對懲罰的恐懼而制約人們,這種恐懼永遠不會離開他們。」這也是他簡單的人類學:人只是自私的,從不無私。這在實踐和現實中並不切合實際。
馬基雅維利的一個原則,即依靠virtù而不是fortuna,的一個例子是優先考慮表象而不是現實。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故意質疑表象,以尋找它們背後的現實。馬基雅維利,就像詭辯家一樣,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說應該注意你能控制的表象,而不是你無法控制的現實。他寫道:「統治者不需要真正擁有所有積極的品質,但他必須看起來擁有它們。因為每個人都能看到你的表象,但只有少數人有經驗去了解你真正的本性。」換句話說,正如廣告人說的,形象是一切。
如我之前所說,廣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它是由馬基雅維利的父親在伊甸園中發明出來的。馬基雅維利在說:「其他倫理和政治著作教你如何做一個好人,但他的著作將教未來的王子如何不做一個好人。」因為「任何想要在所有情況下扮演好人角色的男人都會招致自己的毀滅……因此,如果統治者想要保持權力,他必須學會如何不做一個好人。」你猜誰在教這個?
馬基雅維利的悲觀主義基於他對歷史的閱讀。他說:「所有武裝的先知都取得成功;所有無武的先知都失敗。」這是否屬實?讓我們看看。兩個最偉大的無武先知例子是蘇格拉底和耶穌。我們也可以加上佛陀。他們失敗了嗎?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希特勒和斯大林是否取得成功?他們各自如何結束?
這裡存在著一種極致的諷刺。馬基雅維利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相信沒有本質上好的或壞的行為。他相信目的或成功合理化了手段。而諷刺的是,他給了我們一些值得效仿的例子,這些人的生命都以失敗和悲慘結束,而柏拉圖給了我們蘇格拉底的例子,即使在死亡中,他也幸福。某種程度上,他的智慧和美德甚至征服了死亡,這是命運的王牌。因為死亡並沒有改變蘇格拉底的意義;蘇格拉底改變了死亡的意義。如果你讀了柏拉圖《帕德羅》(Phaedo)結尾的死亡場景,你會在讀那個場景時,在你的心中看到死亡的概念和蘇格拉底的概念相遇,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是死亡的概念改變了,而不是蘇格拉底的概念。
馬基雅維利指控柏拉圖天真樂觀,但其實是馬基雅維利才天真。因為柏拉圖知道善與惡、惡習與美德,他對兩者都有充分且真實的描述,在《共和國》中展現出來,而馬基雅維利卻忽視了人類本性的一半。柏拉圖知道洞穴中的陰影,那個迫害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世界,正如基督徒知道人類心靈深處邪惡的根源,那是當上帝成為人時,迫害了上帝本身。
但他也知道光,而基督徒知道那光來源,這就是真正的現實主義。那光的一個教訓是柏拉圖在《共和國》中教導的:善良不需要武力來摧毀邪惡,邪惡會自己摧毀。這是20世紀最偉大的書《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核心思想,它從柏拉圖《共和國》中汲取靈感,從戒指的象徵和Gyges(Sauron的化身)這個角色開始,他握著戒指,以及驅動他的相對主義、主觀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愚蠢和絕望的哲學。《魔戒》也從《共和國》中得出最後的實用結論:在每個個人和每個國家的歷史中,正義、善良或道德終將比不公和邪惡更有利可圖。換句話說,柏拉圖說的與另一個偉大而智慧的哲學家說的非常接近,他說的可能是最實用的句子:「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如果換取整個世界,但失去了自己的靈魂,有什麼益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