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日誌】坪石遊樂場 VS 坪石邨遊樂場:因烏龍而起的緣分
雖然筆者家住九龍東,坐車也不時會經過坪石,不過著實甚少於此徒步閒逛,之所以會用雙腳踏足坪石,是因為某次工作需要的訪問。
訪問對象是出版《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的作者樊樂怡,相約在坪石邨遊樂場進行訪問,主要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書中提及的抽象遊樂地景之一。
見面訪談前,對方反覆跟筆者確認,是否想約在「坪石邨遊樂場」訪談。當時對此有點不以為然,直到抵達訪問地點,遍尋不獲受訪對象,通電聯絡後才驚覺,原來自己擺了個烏龍,去錯了鄰近的「坪石遊樂場」。
本來比預定時間早到,順道視察一下環境,看看甚麼地方拍照較好,最後還是要匆忙下山,趕往另一個遊樂場與被訪者會合。
如非要進行這次訪問,自己也不會知道,短短幾分鐘的步行距離,居然就興建了兩個遊樂場。
「坪石遊樂場」相對較新,千禧年後才落成,其兒童遊樂場的設計,是以遠古恐龍時代為主題。
「坪石邨遊樂場」則落成於七十年代,四周滿是歲月的痕跡,跟最初的模樣比較已大相逕庭,本來給兒童玩樂的空間,也變成老人家做甩手操的場地。
對遊樂場文化有興趣的話,非常推介大家一讀這本《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相信會加深對本地遊樂場歷史的認識,也會驚訝遊樂場原來可以有很多種型態。
難得身在其中,與此書作者暢談遊樂場的歷史,自然也要找來書中的圖則與照片,跟眼前所見的景象作比對,並請作者分享當中的轉變。「以前這個layout其實像幅圖畫,滑梯順著山勢流下來,高高低低不同texture,整片landscape有很多不同體驗,不過隨著邨內人口老化,這裡已變成是給老人家做運動為主,沒有了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
對於如此相近卻有兩個遊樂場,還令自己因此去錯地方,基於這份好奇心,筆者也有請教對方,兩個遊樂場之間的分別。
「坪石邨的遊樂場比較抽象,甚至是大人口味,像我們看到的廢墟裝置,其實是很多方型板塊的交錯,很architectual;坪石遊樂場則預設了恐龍主題,裡面的化石、恐龍蛋都很具象,顏色也很繽紛,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設計方向。六七十年代流行比較抽象的設計概念,設計師認為太具象會限制小朋友想像,而幾何形狀的設計,卻可以想像成任何東西,也沒所謂預設的玩法。我覺得沒有哪個較好,純屬兩種趣味。」
完成訪問,心血來潮,想再往「坪石遊樂場」看看,順道拍些書照,於是又背著相機,朝那百多級樓梯邁進。
沿路沒有碰見甚麼途人,只聽到自己一呼一吸的喘氣聲。
再次回到「坪石遊樂場」,看著面前的各種圖騰裝飾、恐龍蛋模型,以至整個遊樂場的規劃,想著剛才被訪者所作的解說,感覺印象也變得更加深刻。
找了個空曠的位置,翻開書頁拍照之際,忽然旁邊有位女士走來,問到筆者手上的那本《香港抽象遊戲地景》,還可以在甚麼地方買得到。
這種人與社區之間的連繫,訪問過程聽過此書作者分享不少,想不到還有親身體驗的機會,誠如被訪者所言:「只有遊樂場才有這種力量,可以連結不同generation的人」,這些緣分,奧妙而美麗。
跟這位女士寒暄了幾句,著她與此書建立的專頁聯絡,也跟被訪者分享了這個小故事,離開「坪石遊樂場」時,有種莫名的滿足感。
不知道那位女士最後有否聯絡到作者,也不知道她最後是否成功買到這本書,但如非當初自己冒失擺了烏龍,或許事情亦不會如此發展,讓筆者成為某道連結的橋樑。若從這個層面來說,算是做了件不錯的事情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