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mory Show 褪去冬日紐約 老牌藝博的新挑戰
紐約今年的冬天出奇地溫暖,是近五年來最暖和的一個三月。這讓喜歡追逐流行的紐約藝客們大鬆一口氣,至少不用像去年一樣踩著泥濘的融雪趕著軍械庫藝術週(Armory Arts Week)中大大小小不同的藝博會、活動與派對。而好天氣照理應該替「軍械庫藝術博覽會」以及其衛星展會的主辦單位帶來一些好心情,但是 2016 年的全球經濟展望並不樂觀。不但美國去年第四季 GDP 不如預期,中國 GDP 預測也是近二十年來最低,替正要拉開序幕的 2016 藝術市場籠罩上一層淡淡的陰霾。
一向標榜為紐約最國際化與最有歷史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The Armory Show)已經邁入第二十二個年頭,只是悠久的歷史也成了這個軍械庫藝術週軸心展會的沈重包袱,不但口碑不敵這幾年同時舉辦並快速竄起的「獨立藝博會」(Independent Art Fair),更受到了「香港巴塞爾」(Art Basel Hong Kong)移至三月底舉行的策略調整影響。不但亞洲畫廊對是否需要遠道而來參展顯得猶疑,急欲搶攻亞洲藏家荷包的歐美畫廊也紛紛出走參加「香港巴塞爾」,例如旗下代理多名八零年代活躍於紐約東村藝術家的 P.P.O.W 今年就未見其身影 。不僅僅是外部大環境帶來許多不利因素,軍械庫藝博會內部營運團隊也出現人事動盪。從 2011 年起任職總監的諾亞霍羅維茲(Noah Horowitz)去年夏天被挖角至巴塞爾藝博會,新任總監人選班杰明傑諾修(Benjamin Genocchio)在去年底才正式被任命。之前擔任 Artnet News 總編輯的傑諾修雖然熟悉藝術市場,但並沒有實際執行藝博會的經驗,難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大刀闊斧地做出變革。因此軍械庫藝博會整體架構仍延續著往年傳統:位於 92 碼頭的「現代專區」(Modern)、94碼頭的「當代專區」(Contemporary)、「軍械庫呈現」(Armory Presents)與「軍械庫焦點」(Armory Focus)。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記者會上,傑諾修邀請了由美國畫商協會(Art Deal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主辦的「藝術展」(The Art Show)藝博會總監亞當雪佛(Adam Sheffer)上台致辭,可預見未來兩個藝博會將會有更多合作,聯手鞏固三月紐約軍械庫藝術週在全球化市場中的地位。

本屆軍械庫藝博會共有來自 36 個國家的 205 間畫廊參展,相較於 2015 年來自28個國家的 199間畫廊,有參展畫商數量更多、更國際化的趨勢。這些數字不但證明霍羅維茲時代做出限縮參展畫商的策略已被棄用,也是觀察軍械庫藝博會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指標。知名連鎖畫廊仗著本身雄厚的資本,並未從軍械庫藝博會缺席。同時參加「藝術展」與固守軍械庫藝博會地盤的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帶來「圖像世代」藝術家之一 Sherrie Levine 與德國藝術家烏富岡提爾曼(Wolfgan Tillman)的攝影作品,後者於預展當天就迅速售出。而旗下多名來自少數族裔背景藝術家的紐約畫廊 Jack Shainman 帶來近來在紐約地區有多項公共藝術計劃的漢客威利斯湯瑪斯(Hank Willis Thomas)雕塑作品以及非裔畫家 Barkley L. Hendricks 的肖像畫作。Hendricks 自 2009 年在哈林美術館(The Studio Museum in Harlem) 舉辦個展後,市場熱度逐漸提升,作品最後以二十萬美元成交。一向帶來不錯作品的倫敦畫廊 Sprüth Magers 選擇了 Rosemarie Trockel 的陶瓷雕塑與 Craig Kauffman 以壓克力製作的裝置,正在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舉辦回顧展的瑞士藝術家雙人組合 Peter Fischli / David Weiss 作品也可以在該畫廊的展位中見到。Trockel 使用陶瓷製作出金屬材質的質感,但在造型上採用了如混凝土般的人造物狀態,作品翻玩材質的本身與雕塑的定義,是會場中少見的佳作。紐約 Marianne Boesky 畫廊則帶來 Matthias Bitzer 混合媒材作品,該藝術家喜歡從文學作品與科學研究中尋找作品的起點,展出的《藍色緞帶保羅》(Paul Blue Ribbon)結合了燈箱、裝置與肖像繪畫,將整件作品圖像擴展至三維空間,相當特別。

來自巴西的藝術家 Artur Lescher 創作的裝置一向希望改變觀者對空間的認知,由在聖保羅與里約熱內盧都設有空間的畫廊 Nara Roesler 帶來這兩年的新作品,算是賣相不錯的佳品。而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Upstream Gallery 可說是本次軍械庫藝博會的最大贏家,因為在 VIP 預展的第一個小時內,該畫廊帶來的作品就全數售出,其中包括 David Haines 2015年全新的炭筆肖像創作《Portrait of Boy with Two Hears》。畫廊總監 Martijn Dijkstra 對新任藝博會總監傑諾修的領導多有肯定,並認為軍械庫藝博會已奪回全球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位置。另一個贊同此番言論的畫廊非來自南非的 Stevenson Gallery 莫屬,暌違五年後重新參加軍械庫藝博會,旗下女性攝影藝術家 Zaneli Muholi 挾帶著剛在布魯克林博物館結束個展的氣勢,傳出帶來的作品版數全部售出的捷報。而另一值得注意的市場焦點則是目前旅居柏林的波蘭裔藝術家 Alicja Kwade, 她擅長使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之物如鏡子、燈泡、鐘錶等進行創作,改變其既有的狀態,挑戰人們對於時間、空間、重量等這些單位的認知。Kwade 前陣子剛受紐約公共藝術基金(Public Art Fund)委託製作公共藝術裝置《奔跑對抗》(Against the Run),作品也進入柏林知名的波洛斯私人收藏(Sammlung Boros),許多參展畫廊如冰島的 i8 畫廊、倫敦 Lisson 畫廊都可以見到該名藝術家作品。
由於受到香港巴塞爾的排擠效應,本屆參與的亞洲畫廊為數不多,僅僅只有來自中國的墨齋畫廊、韓國母女檔經營的的 Kukje / Tina Kim 、東京的大田畫廊(Ota Fine Arts)與印度新德里的 Espace。而墨齋畫廊呈現的鄭重賓作品針對中國傳統的水墨畫進行當代詮釋,成功售予紐約的博物館,替畫廊打了一劑強心針。Kukje / Tina Kim 則延續這幾年畫廊一貫策略,主力銷售韓國單色畫派(Dansaekhwa)藝術家們如李禹煥(Ufan Lee)、樸棲甫(Park Seo-bo)與權寧禹(Kwon Young-woo)等人。儘管沒有台灣畫廊參與展會,但是紐約 Ronald Feldman Fine Arts 畫廊極具野心地以個展形式展出台灣藝術家黃世傑的大型沈浸式裝置《Disphotic Zone》。畫廊銷售人員表示今年展會作品整體多為繪畫,錄像與裝置較往年少。儘管大型裝置並非銷售首選,但他們相信黃世傑的作品在人潮熙來攘往的藝博會中可以打造出不一樣的觀賞體驗。藝術家本人也表示,此次展會的場佈是最大的挑戰,需要在兩天時間內完成裝置安裝、設定等工作。不過當看到觀眾進入展位,臉龐被作品燈光照亮的一刻,仍舊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而該作品也於預展當天結束時成功售出。
「軍械庫呈現」則提供成立未滿十年的畫廊呈現藝術家個展或是雙人聯展,興許能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畫廊們似乎預見了偏向保守的買氣,帶來的作品大多為討喜的平面繪畫或攝影。瑞士藝術家 Raphael Hefti 創作中一向留有時間與不確定性的痕跡,此次在 RaebervonStenglin 展出大型攝影作品,是藝術家使用特殊的感光材質在底片上利用不同程度的曝光留下的痕跡,形成色彩多變的抽象影像。也因為創作過程特殊,每幅作品都僅此一件,獲得不少人的詢問。而紐約 Higher Pictures 帶來的 Letha Wilson 選擇在影像中按圖索驥,去除特定的區域的圖像,以金屬嵌入,將原本二維的平面作品延伸至另外一個空間,相當有趣。

在兩年前聲勢浩大地呈現亞洲當代藝術的「軍械庫焦點」今年聚焦的主題是「非洲觀點」,邀請線上平台 Contemporary And (C&) 的兩位非裔女性創辦者 Julia Grosse 與 Yvette Mutumba 策劃,呈現以非洲藝術家與非裔離散藝術家的作品。策展人強調非洲不該是作品刻板印象的標籤,希望透過新生代藝術家與主流當代藝術接軌的視覺語言,呈現一個更現代的非洲當代藝術風貌。這個論述可恰如其分地套用在奈吉利亞 Echo Art 畫廊帶來女性攝影師 Namsa Leuba 的作品,Leuba 挪用商業時尚攝影的豔麗色調,對身為非裔的自我認同有著更為輕鬆的省視。但同樣是色彩輕快的視覺語言,伊索比亞 Addis Fine Art 畫廊的藝術家 Emanuel Tegene 探討的卻是國內緊繃的社經環境。在美國國內正因多起族裔因素造成警民衝突的社會語境中,「非洲觀點」本應可以與藝術一同做出更激進與更刺激思考的宣言。只可惜這麼做並不能保證參展畫廊念茲在茲的銷售數字,讓「非洲觀點」展區夾在92 碼頭的「現代專區」與94碼頭的「當代專區」間,顯得進退兩難,尷尬莫名。
「非洲觀點」的窘境也是軍械庫藝博會的困境,近年輪番以亞洲、中東、非洲等地理區域主題性呈現畫廊與該地區藝術家,縱然替藝博會帶來可宣傳的話題與特定的觀眾,但是當各個非西方視角的區域被消費過後,軍械庫藝博會又該何去何從?在連藝博會都走向全球連鎖的趨勢中,更多藏家、策展人、畫廊與基金會董事也漸漸將目光轉移至展品品質更勝一籌的弗烈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New York)。總監傑諾修當然意識到了危機,語重心長地宣稱此屆展會結束才是他工作的開始。所幸 2016 軍械庫藝博會落幕時,紐約的名流與重要機構的策展人依舊捧場,大多數的參展畫廊對銷售成績也抱持滿意的態度,一掃經濟情看壞的陰影。而無論經濟轉好轉壞,到了明年三月,每個喜歡熱鬧的紐約客依舊還是會繼續談論著,又在軍械庫藝博會會場見到了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