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文體的誕生】
以前讀書的時候,文章大致可以分為文言文與白話文兩類,粗略一點只要不白話的都歸為文言文,上至《詩經》、《楚辭》《易經》,下至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話本、明清的小說;白話文的文體大致可分為記敘文、抒情文、議論文、應用文。上述這些是書籍中學習到的,以前要背這些覺得還挺無趣的,這些看似無趣的知識累積,留在往後的生活裡成為文學的涵養(我實在連「素養」二字都不太想用),讓我具備獨立閱讀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長大後在網路上學會時興的網路用語,因為不是地球上的語言,所以被戲稱為「火星文」,常見的「火星文」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網路符號,包括情緒、動作、物品等;一為網路語言,包括「另類書寫」、「語音縮簡」、「符碼轉換」以及「注音文」等。這個時期我已經開始任教,雖然覺得這些網路用語十分有創意與趣味性,自己在網路上偶爾也入境隨俗跟著使用,以免落伍,但卻發現學生大量使用火星文後,因為太多同音、諧音字詞的轉借使用,積非成是之後,久而久之居然不識原字本尊,在作文中看見「倫家」、「口年」、「美眉」、.....,批改完連偶都Orz了。
既火星文之後,近幾年因為抖音、小紅書等社群平台普及,許多「中國大陸用語」漸漸融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中,視頻、軟件、洗面奶、內卷、吃瓜群眾、.....,鼻子最討厭有人叫我「姊姊」,我跟你很熟嗎?記得有一次去聽一場講座,講師開場:「家人們,下午好,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學習如何提升質量......」我當下有懷疑了一下我在哪裡?感覺彷彿置身在中國大陸,忍不住翻一下講義看看講師是哪裡人。這些生活化的語言流動都是十分正常的社會現象,不能說不對或不好,想當年被日本殖民的時候,台灣語言也有留下許多日文的痕跡,這是十分普世的語言交流,但寫作跟授課等正式場合還是需要有點文學基底呀。
這兩年閱讀文章的時候,發現新的文體產生,那就是「AI文」。AI寫作就是用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方法,讓電腦能夠自己寫出自然語言的文字,相較於火星文跟大陸用語,在文章中看見AI文已經很欣慰。AI會大量學習網路文章,使用華美的辭藻,有完整條列的結構,所以其實對於寫作會有幫助,很適合在寫作前跟AI先進行討論,參考產出的文字進行調整,以保留作者的個人風格與精神。這個意思就是,你自己本身要有對文字調整的能力,而不是全部抄襲AI文。如果你用心閱讀,全篇的AI文是很容易被辨識出來的,因為那些華美辭藻疊疊樂,沒有靈魂、沒有能量,閱讀是透過文字連結作者要傳遞的內涵與精神,因此,沒有靈魂的文字堆疊,就像走進一個美麗的空屋,讀完只會覺得不錯、很漂亮,然後沒啥感動,難以引起心的共鳴。身為文字工作者(作者、記者、傳媒、出版社......)更應該審慎自己創作的文字。
文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故而會因循社會環境產生變遷,不可能阻止這些文學的交流與更迭,而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掌握精神核心,在有本有據的情況下變化萬千。我熱愛古文的精練之美,喜歡小品散文的怡情,欣賞火星文的創意,接納陸語的流通,也喜歡AI科技的運用,這些都會讓現在文學更豐富多彩,不管文體如何推陳出新,願每個學子可以胸懷文學底蘊,巧手揮灑嶄新創作,透過每個文字傳遞給這個世界你的真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