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我們身處在一個物質豐盈、心靈卻匱乏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比較的世界裡,我們是否太習慣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忽略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節奏?
💡 當這個世界處處在提醒人們還缺少什麼的時候,恐懼、焦慮、壓力都會無法克制地浮現出來。 When the world constantly reminds us of what we lack, fear, anxiety, and pressure inevitably emerge.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 艾爾文 不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知識型內容創作者。好幾年前就有在 follow 他的 YT 頻道,透過這本書才知道,原來他也是理工背景。在 29 歲時選擇離開科技業,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而這段經歷也成為他日後寫作的養分。
或許是因為自己也到不惑之年,所以對於書中的陳述特別有感。整本書就像是一位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人生體悟。透過這本書能幫助大家,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找到完整的自己。
整本書,作者圍繞「不完美的人生」與「完整的自己」這兩大核心,帶領我們重新審視「不安、焦慮、追求完美、擔心失敗、無法放下過往、比較心態,以及在意別人眼光」等現代人的痛點。更具體地說是,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活,而是要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 用心過好自己的生活,時間就會幫你過濾不好的事。 Live your life wholeheartedly, and time will filter out the bad things for you.
每個章節開頭,都有一段能引發共鳴的「艾語錄」,讓讀者能在輕鬆的談話中聽到作者的內心獨白。
書中貫穿了許多心理學、哲學與社會觀察的概念,透過作者的詮釋與轉換,變得相當好理解。其中像是《心態致勝》一書中提到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或是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中提出的「意義療法」等理論,皆用來呼應生命中面對失敗或逆境時,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對於無可避免的意外或人事糾紛,我們能如何轉換心態?
作者以自己的經歷,揣摩出一套解方。人生的幸福,不來自於生活的完美,而是來自於我們是否能夠欣賞當下的美好,當我們過於糾結於某件事時,反而容易錯過身邊更值得珍惜的風景。
以下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並節錄了一些重點佳句。或許這些並非一時半刻就能讓人豁然開朗,但期待能在未來的閱讀旅程中,不斷回顧與反思。
▍ 生活不是因為變好才快樂,而是因為先快樂了生活才會變好
回顧過往,每個人的旅程中,不會永遠順遂,都會有失去、遺憾與無可挽回的時刻。記得求學的時候,也曾希望能夠回到國中、高中甚至是某個時刻,問自己當初是不是做不一樣的選擇,結果就會不同?直到這幾年才慢慢釋懷,畢竟我們都無法改變過去。
作者在這本書中也提醒我們,後悔是一種不斷消耗自己的情緒,讓人不斷回頭計算那些逝去的機會和選擇。沉溺於後悔,只會讓我們錯過當下,而失去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能做得的,就是在失去中學會珍惜。
💡 不斷後悔,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的後來。面對過去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跟著時間慢慢過去。 Constant regret only leads to losing even more of the future. The best way to face the past is to let it fade away with time.

回到這個主題想分享的是,作者點出了現代人最大的盲點:我們總以為「只要某件事成功了」或「達到某些條件」,快樂便會降臨。就像是等有錢了、等升職了、等瘦下來了,我就會快樂…但真正的幸福不是結果,而是選擇。
書中想要傳達的是,快樂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心態。我們應該要先從內心開始快樂,學會關注周圍的美好,而不是一直執著於不好的事情。當我們的心情變好,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也會改變,生活自然也會跟著變好。就像書中說的:「不是因為壞事消失了你才遇到好事,是你先關注周圍的好事了,壞事才慢慢消失」。
💡 你並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才快樂,而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會變好。 You are not happy because life gets better; life gets better because you are happy first.
這幾年有紀錄生活的習慣後,自己的心境也能夠慢慢調適,每年都會有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發生,我自己總結是要在「不完美的日常裡」,練習下面幾點:
記錄每日三件值得感謝的事,讓自己學會珍惜。
把焦點從「還缺什麼」轉向「我擁有什麼」,讓內心先富足。
行動改變心境:去做讓自己快樂的事,而不是等待快樂來找你。
微小的美好累積幸福:一頓美食、一場陽光下的散步、一句感謝,都能讓你感受到生活的善意。
真正讓生活變好的,不是外在條件的改善,而是內心的選擇。快樂不是獎勵,而是一種態度。
▍ 向比你優秀的人學習,但別讓「比較」毀掉你的自信

從小到大,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父母、親戚、同學之間,總是喜歡比較來比較去。求學期間比成績、比校排;出社會後比收入、比物質。
或許是因為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競爭與比較。但書中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比較是工具,不是標準;學習是成長,不是貶低自己。
我們都希望變得更好,所以會去參考那些比我們更優秀的人。但比較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毒藥。我們是透過比較來學習,還是讓它摧毀自信?
關鍵在於,應該專注在自己的成長,而不是總是盯著別人的成就。更不用拿其他人的成就來定位自己,要過的是自己的精采,而不是活出別人的期待。
💡 專注在已經擁有的,而不是那些得不到的,周圍有很多事值得你去珍惜,值得你對自己驕傲。 Focus on what you already have, not what you lack.There are many things around you worth cherishing,and many reasons to be proud of yourself.
人生就像登山,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有人努力多年才登頂,而有人一出生就站在高處。這看似不公平,但現實就是如此。
如果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別人的成就上,羨慕別人爬的那座山,那麼我們永遠都會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重要的是,我們選擇關注自己的旅程,還是困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中?
這幾年回頭看看自己的旅程,發現自己收穫很多珍貴的回憶。而我對「比較」的心態調整是:向優秀的人學習,做健康的比較。
轉換視角:從「為什麼他這麼厲害?」改為「他做對了什麼?」
學習策略,而不是模仿人生:每個人的背景不同,不能盲目複製別人的路。
設計自己的進步標準:與昨天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與別人競爭。
欣賞別人的成功,但不貶低自己的努力:你也正在走在成長的路上。
比較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夠好,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你值得學習,但不該因此懷疑自己。
▍ 真實歸屬感來自「學會與自己獨處」,而非盲目討好別人
在講到人際互動與自我保護時,作者用「歸屬感」作為核心,分析為什麼我們總想追求別人的認可。
書中相當大篇幅提到人際互動,怎麼面對別人的批評、怎麼定義真朋友、何謂好相處但不盲目退讓、以及在職場裡如何看待情緒勞動等等。最核心的概念是:能做自己的人,往往耐得住寂寞,也不害怕在群體裡保持沈默。

書中提到一段讓作者頗為感慨的往事:
曾經有一位女同事,她在一些社交場合中,為了獲得旁人的認可而不斷扮演「好人」,幫忙處理雜事、無償加班,甚至壓抑自己的意見來迎合大家。
雖然一開始似乎得到掌聲,但隨著時間推移,她發現少數人反而得寸進尺,完全不在意她的付出是否合理;而真正關心她的人,也因為看她幾乎不懂拒絕,最終也無從幫助她。
最後,她領悟到:一味討好不如真誠相處,適度拒絕並堅守自身底線,不僅是自我保護,更是對他人清楚表明界限。如果總是小心翼翼地迎合別人,最終迷失的只會是自己。
作者透過這段經歷提醒我們:真正的自我歸屬感,來自「足夠了解自己」,也「接受自己」的每一面。無論是優點或缺點、堅強或脆弱,甚至偶爾的任性與疲憊,這些都是「真實的我」的一部分。
💡 人生的起點跟終點都無從選擇,但兩端之間,盡是選擇。 We cannot choose our starting point or ending point, but in between, life is full of choices.
就在去年,我開始接觸騎單車後,領悟了一些與書中相呼應的道理:真正的歸屬感,來自於與自己建立連結。 經歷過這幾年職場的轉變,也想通了一些事,你不需要迎合所有人,真正的朋友會因為你的「真實樣貌」而喜歡你。
在關係的依附上,也調整了自己的做法:
學會享受獨處:獨處不是孤獨,而是給自己喘息的空間,讓心靈回歸最純粹的狀態。
設立健康的界線:勇敢說「不」,不為了迎合他人而犧牲自己。
懂得取捨:合得來的用心經營,合不來的放心錯過。
當你不再害怕獨處,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因為,歸屬感不是來自外界的認可,而是來自內心的接納。
▍ 後記:好好為自己活,別會把遺憾留到生命最後一刻
許多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驚覺,自己大半輩子都在追逐別人的標準,卻從未真正活出自己渴望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你會頓悟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從小,我們擔心考試成績;長大後,焦慮收入不穩;接著,是房貸壓力、家人健康、孩子的成長與教養……問題永遠不會停止。如果我們總是等到「一切問題都解決」的那一天才要享受生活,恐怕最終只會不斷空等。
這本書也讓我在育兒教養上有些不一樣的反思。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和老師總希望告訴我們最快的做事方法、最正確的答案,卻往往忽略了試錯,是學習中無法跳過的過程。
出社會後,沒人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選擇或答案。我們能做的,不是執著於找尋絕對正確的答案,而是努力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更好。
💡 事情後來會成功,通常不是走對了路,而是走過很多的路。 Success doesn’t come from choosing the perfect path, but from walking many paths.
最後,作者的一句話讓我思考了很久,「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會對小時候的自己說:努力就好,一百分其實沒那麼重要。」
考試成績只是短期的衡量標準,無法預測我們未來的高度。雖然真實世界無法對過去的自己這樣說,但現在能做的就是把這句話告訴自己的小孩。
2025 給自己的目標之一就是,趁著工作空檔到一些沒想過會去的地方旅行,期待從陌生的路尋找熟悉的自己。
#閱讀筆記 #B11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