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非得去教會?!」
昨日早上,主內友人家驊牧師在臉書上分享了他前往某個校園團契分享「非得去教會?!」這個主題後的心得與漫談。
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david.doong/posts/680139181960
分享中,針對「學校團契」算不算是「教會」有些許的探討,也提到若信徒離開了校園團契此類同質性較高的信仰群體之後,若沒有札根於地方堂會,就會較容易脫離群體,成為落單的門徒。同時也提到地方堂會中,會眾的年齡層和背景較多元,讓信徒可以在堂會中操練真正的彼此相愛,並且以我們都需要門徒群體才能真正回應使命作結論。後面有一小段提到學生們的提問,以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be 的鼓勵作結尾。
個人同樣身為牧者來說,其實對本篇文章的論述非常同意,沒有一個信徒可以靠著單打獨鬥能夠走這條天路,相信這也是主基督為祂的門徒們預備了一個群體的原因!即便是祂自己,都在父、子、靈的親密三一關係中,向我們訴說著一個不變的真理,就是我們都好需要彼此!
讀完這篇文章的同時,臉書上又跳出有人轉傳長老會陳思豪牧師的一篇短文,標題是:哀傷見證著台灣教會的「邪教化」。
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lazaruschen/posts/10209334387634909
陳牧師在文中對目前教會界追求增長的風氣提出了觀察和批評,也針對目前教會界對「傳福音」的理解和行動有所微詞,強調聖經中的「宣教」其實是:「信徒自己實踐教義,活出自己所信,僅僅如此而已。」並引用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類似言論:「傳教,不是讓人來信教;而是去愛!愛耶穌、愛人。」陳牧師最後的結論是:「當教會真正實踐信仰的時候,宣教就發生了。當教會把『宣教』當成目的,墮落就開始了。」
個人從事宣教相關服事多年,對陳牧師的觀點自有我自己的不同觀點,但他確實也點出來目前教會界的一個現象,就是追求數量的增長還有影響力的擴大已經到一個地步,足以被從未接觸過基督信仰的人視為「邪教」的運作模式!這種印象在過往幾次的社會議題交鋒當中,因較缺乏世人聽得懂的論述而導致教會的整體形象在年輕一輩的心中越來越負面的景況,說實話,已經難以挽回。
在教會裡面二十多年了,無論身在哪個位置,也很清楚「教會增長主義」帶來的影響和造成的現狀。即便身為傳道人,你「稱職」與否的標準也往往和教會有沒有數量增長的狀況綁在一起,令不少年輕一輩的傳道人倍感壓力。還記得曾探望過一位同學,全職初期仍秉持初衷,熱心地花時間在一對一的服事上帶領青年門徒,卻被主任牧師要求他停止花時間在一對一上面,要求他把時間投入在教會其他更能見到「果效」的事工中!問題是,生命的牧養和陪伴,從來就不可能速成啊!
同時讀完二篇文章,在互相作用的效果下,不禁令自己有很多的想法。
先說好,二篇文章的論點我都尊重,家驊牧師所分享的內容也是我常常和自己牧養的學生耳提面命的內容,但陳思豪牧師針對「教會增長」帶來的影響之觀察卻也是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個人的想法就變成,現在的教會之所以讓年輕一代的基督徒感到「窒息」,這個狀況其實是「我們」――過往已經在教會中服事並擔任某種職責的人們,無論全職半職、執事、傳道還是牧師――所造成的,或至少要負大部分的責任!
而鼓勵他們成為那個 change 之前,可能要先回頭思考我們提供了他們什麼樣的成長土壤和屬靈眼光?
如同病人要先有「病識感」才會比較願意接受治療一般,若新一代的信徒因為參與了校園的團契而帶著不同的眼界回觀自己所屬的堂會並感覺到有狀況,有多少堂會會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怪責堂會外的團契怎麼把自己教會的羊帶的那麼不順服?
話說回來,要讓年輕一代真正能成為那個 change,前提是他們在成長的路上有健康的屬靈導師和環境引領著他們長大,也協助他們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和對神話語的認真,才能真正在日後成為那個 change,而不是在成長過程中就被搞陣亡;陣亡的原因可能是被事工壓垮、缺少屬靈導師……等,你我都心照不宣的那些理由。
個人還是簡單的結論:
1. 離開「堂會」,若堂會真的有很多的問題,某種程度上還是有討論空間,但離開「教會」還是不好,基督徒都需要有信仰群體。
2. 眾人可能還是要先思考、討論一個問題,就是:「Z世代以後的教會,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一直以來,福音派所持守的教會論,在真理不變的基礎上,要如何在這個世代來實踐呢?
3. 若身負青年基督徒的牧養責任,還是要努力地陪伴、同行,創造讓他們健康成長的空間,別讓許多教會界的「亂象」影響了他們的成長,甚至影響了價值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