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和历史叙事的割裂感
死于昨日世界是今年到目前为止觉得最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书里的长句子很多,读起来能感觉到作者坐在对面语速很快地进行叙述,语调相对平静,内容却能让人察觉到波动。<br>初看非常喜欢写沈从文的故事。总而言之不醒的沈从文,没办法对局势有清晰认知,所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过这一生。遭遇的好与坏都全盘承担,因为有事业,精神倒也支得住。好像给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处方法的我一个启示似的。
不能算作完全醒来,但是确实能把正在发生的事情重新镶嵌进宏大的历史叙事逻辑里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幸运和公民使命的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在墙内的尝试和关注,会受到冲击。更强的自我阉割来自于,跟父母坦白自己的思考之后,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希望我不要再想这些,因为希望我平安。害怕被请喝茶,也害怕自己因为各种幸运换来的这一点点苟活成果消失殆尽。努力想找到苟活的姿态,又没办法完全违背自己的心不看新闻不关注深度分析,可是也清晰地感知到呼吸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以至于十天没有vpn就感觉像缺氧。沈从文的故事初读感觉像是一个小小的无奈启示,但是第二次再读的时候,却清晰看到命运对他的一点嘲弄,和他自己的一点太应该被原谅的所谓“懦弱”。
《不重要的叙事》在这本书里显得太特别了。整本书是写不同作家的文集,到了这一篇,作者写起了自己的生活。四川农村的生活场景,自己因为幸运能从负五十分开始人生,和创作思考。
作者说,自己明明可以定居国外,但却好像本能一般,无法割裂自己与故乡的联系,去做彻底自由的人来解放自己的人生。
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幸运地去五百强公司实习。跟老板一起从荷兰回上海出差,爸爸也特意来上海看我。很小的县城出生长大的我,在爸爸来看我的第一天,感受到了留在家乡的爸爸和“走出来”的我之间的巨大割裂感。
白天在五星酒店接老板,等的时候看到旗袍上精精巧巧镶了一颗珍珠的女人,开会讨论的时候在上海的CBD高层从40层俯瞰购物中心,午饭点人均超过100RMB的外卖。晚上回到住的地方看到爸爸,他有点气自己地说,下了地铁找不到地方,不会说普通话问路问不清楚,走了40分钟才到。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对这样巨大的生活经验的差异感到无所适从。
我没办法像超越妹妹一样坦然接受上帝砸下来的幸运,说“既然老天爷给了我这碗饭,我就好好捧住多吃几口”。
我越是了解到自己有多幸运,就越难想明白究竟不停地往前走到底是为了什么,意义又是什么。看清楚了自己在怎样无意义的跑道上奔跑的时候,是会感到迷茫的。
负五十分的描述精确得有一点扎心地好笑。让我想起之前实习的一场对话,午饭跟意大利和印度小伙伴描述户籍制度,说如果我想落户上海,有一个类似移民的积分制度。意大利朋友被这个制度逗笑了,说这个很好玩啊,好像是一个积分游戏。我收起平静的表情,有点严肃地跟她解释这中间蕴含的巨大不合理性。
过年回家之前,也在努力逃避走亲戚这件事情。好多亲戚对我来说都既缺乏情感联系也缺乏现实联系。那个时候太清晰地意识到,上海,荷兰和我的家乡,有多么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处事逻辑。而我,好像夹在中间,哪里都不属于。我的家乡,这些具体的,个人的故事,被整个国家热气腾腾的新闻里的美好发展代替了。我的舅舅叔叔阿姨们,这些对互联网不熟悉的人们,也跟过滤出来的互联网热点没能发生切身联系。他们在这些平台里,都是失语的部分。
《不重要的叙事》精确又尽力地写出了好几个月以来,我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事情,引发了上面这一大串的思考。
每每读书笔记写到最后因为零碎都不太会收尾。那么这次,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所有觉得新闻和真实脱节的人,找不到现实和历史叙事联系的人,大概都或多或少能被这本书启发。希望更多需要这本书的人,可以读到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