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遊記 14】曼城性格

朗遊世界
·
·
IPFS
·
能夠將原則和信念放在利潤之上,可見曼城人的性格,也顯示了工人勢力的龐大

從此角度,可見曼城衆多風格建築共冶一爐


城市背景
今天參加了曼城的本地遊 free walking tour,對曼城的背景又理解了更多。

在工業革命後,曼城的地位雖然節節上升,但在政治上卻因為國會組成陳舊(還是以中世紀方式編排)而缺乏代表。所以曼城的歷史從一開始已經充滿著抗爭-- 從爭取議會代表權,到爭取工人權益,到爭取女性投票權力,以至 LGBT+ 群眾的權益……在1819年,曼城更發生了所謂 “Peterloo 屠殺”,有18人在軍隊鎮壓示威中死亡,最後間接導致英國的政治改革。

不過 Peterloo 屠殺已經是英國在十九世紀死亡人數最多的衝突,想起鄰國的法國大革命,以至更遠發生在非洲和印度的抗爭和鎮壓,英國人可謂相當幸福。

早上在公園集合
曼城中世紀建築
本地遊團員在 Peterloo 遺址合照

抗爭與自由
在 Peterloo 屠殺後,曼城一直是抗爭和自由的代表。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曼城本來是美國南方棉花的進口大戶,但卻堅持抵制由奴隸種植的棉花,甚至在本地棉花失收期間也是如此。結果曼城的棉花工業元氣大傷,但卻有份令北方贏得內戰,改寫歷史。

時至今日,在曼城市政廳旁邊有座林肯廣場,裡面有林肯的雕像和給曼城的謝辭,記載這段往事。能夠將原則和信念放在盈利之上,可見曼城人的性格,當然也顯示了工人勢力的龐大。

林肯的雕像和謝辭

時至今日,曼城仍然有著不少叛逆和自由的氣氛-- 這裡曾經誕生過不少搖滾樂隊,同時也有發達的同志地區(地名就叫作 Gay Village),國會議席也全由工黨壟斷。

曼城同志村

丘吉爾雖然日後以身為一個保守黨人和帝國主義者聞名於世,但他卻是在曼城附近起家,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國會議員。而且不知是否受到曼城的自由氣氛所影響,丘吉爾更在這裡從保守黨轉會到自由黨。不過這當然也有政治投機成分,因為同年自由黨在大選勝出,丘吉爾更首次擔任政府官員。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朗遊世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