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中國的聖人:方濟各.沙勿略
馬六甲,清晨。
租住一家破舊、沒冷氣,只有一個無法轉身的洗手間連浴室的旅舍。不到五時,給晨禮的頌禱喚醒。梳洗出門。畫壁畫的法國女士、捏雞飯團的大媽、三輛車夫⋯⋯尚在睡夢中吧?整個園區只我一人。
儘管灑著半小時前曬落一場驟雨,老城區紅磚路已然曬乾,赤道的酷熱自腳心傳來。沿雞場街,過橋越河,穿越炮台遺址。順着修繕平整的大路,在鄭和畫廊的街梯拾級而上,鐵網圍繞,路況迂迴,景觀狹窄。一直上坡,漸失去方向感。
立在階梯最後一級,一座雪白的修士雕像,右臂斷裂之處,切口如未癒合的斷肢,又似自然風化。總之不該是刀斧切割、設計藍圖的一部份。
他身後陳舊髒污的教堂遺跡,佔據馬六甲世遺區的最高點。環視山丘處處,極具歷史感,只有斷臂修士像光潔如新。
「嗯?這座斷臂的修士好像在澳門見過。」捎一條訊息給在澳門工作的活死人學長。幾小時候後收到回覆:
聖方濟各.沙勿略
原籍西班牙的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生於1506年。19歲入讀巴黎聖巴巴拉學院,在巴黎就學和工作期間,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創立耶穌會,成為創會成員之一。
耶穌會傳教士和近代亞洲關係密切,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湯若望(Adam Schall,1591年-1666年)、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1766)等影響東亞歷史深遠的人物,都是耶穌會派遣的傳教士。耶穌會赴遠東傳教的歷史傳統,正正由聖方濟各.沙勿略開創。
讓我們回到沙勿略所在的時空背景,其時歐洲最強大的海上霸權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人希望出海,最佳辦法是得到皇室支持,需要資金的冒險家如是,清貧的傳教士更是如此。
沒查到為何沙勿略決意到東亞傳教,只道是會長聖依納爵.羅耀拉(San Ignacio de Loyola,1491–1556)指派他先到果亞。1540年,方濟各沙勿略到達里斯本,得到國王若瑟三世João III,1502年-1557)欣賞厚待,翌年即登船出發,以亞洲為目標,傳揚基督教義。
不得不說耶穌會的會士國際視界闊廣,當其時西班牙支持哥倫布積極向美洲發展,葡萄牙則經已在馬六甲、中國南海等地發展。耶穌會選擇葡萄牙作為傳教支持者,獨具慧眼。別忘了沙勿略、羅耀拉國籍都是西班牙呢!不過那個時代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和今天並不完全相同。
出航,以馬六甲為中轉站
方濟各.沙勿略的傳教事業可謂一航風順。第一站到達果亞,葡萄牙在印度的據點。1545年春天,他第一次到達馬六甲,短暫停留四個月後,輾轉前往德諾帝、祁六祿等地。1547年,又回到馬六甲。
馬六甲恐怕並不是容易傳教的地方。1500年代,馬六甲經已是亞洲舉足輕重的貿易中心,下接東南亞,西連印度,北達越南及中國。鄭和七次下西洋,五次停留馬六甲。而鄭和本人,是一位穆斯林。
伊斯蘭教自十三世紀,隨着商業活動在馬來西亞傳播,馬來人、原居民多半信奉伊斯蘭教。穆斯林在馬六甲極具影響力。萄萄牙人初次到達馬六甲,因為過去曾以武力侵略果亞,導致蘇丹對歐洲人印象不佳。1511年,統治者馬末沙蘇丹與葡國爆發戰事,葡萄牙人直接把他滅掉。
此後三十多年,蘇丹、馬來人與伊斯蘭教國家聯手,多次反擊葡萄牙人,均徒勞無功。直至沙勿略造訪馬六甲,該地仍說不上風平浪靜。
聖保羅堂的前身——天主之母堂
聖保羅堂(Gereja St. Paul)由葡萄牙貴族Duarte Coelho始建於1521年。Duarte Coelho在南中國海遭遇風暴,大難不死,遂以興建小教堂恩寵聖母。
呵,豈不是與天后娘娘保佑討海人,不謀而合嗎?
1548年,小教堂交給耶穌會管理,改名天主之母堂。沙勿略以此建築基礎,設立學校。耶穌會為何這麼喜愛籌辦學校呢?從沙勿略在果亞和馬六甲的傳教事業,顯然辦學在創會初期已具共識。
這所學校也許是馬來西亞第一所現代學校,既然隸屬教會,傳道、宗教必然是主要教授重點。學校首批收生120人,直至1548年年底,學生增至180人。
單憑數字或許不足以撼動現代的我們,然而據知當時負責學校事務的教職員,連同沙勿略只有三名耶穌會成員。加之教科書不易獲得,遠在東亞,缺乏本國支援。殊不輕易。
葡萄牙盤據馬六甲30餘年,從沒試過興辦學校、訓練本地人才。沙勿略一舉扭轉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地位,他不是高傲的白人統治者,他與眾人平等相交,學習他們的語言,一同生活,傳授知識。
小教堂成為他跨渡日本和中國傳教的重要基地。
明朝與室町幕府
沙勿略首次踏足馬六甲,只停留短短四個月,便往各地傳教。馬六甲只是中轉站,他的終極目標是亞洲幅原最廣的國家 — — 中國。
就在他探索前往中國之路時,巧合地認識了一位日本人彌次郎。他立即動身到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足日本傳教的天主教教士。
他抵達鹿兒島是1549年8月,年底,不到半年時間,已經給六百人受洗。
16世紀50年代,日本是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晴、足利義輝管治。該怎麼形容呢?用中國概念大約是天皇管內朝,將軍管外朝,地方大名為封建諸候。大約是這樣吧。足利義輝的弟弟便是大名鼎鼎的足利義昭,那個給織田信長放逐的末代將軍。中國是明朝嘉靖皇帝統治,吶,那個豹房皇帝。
無論日本、中國,均不歡迎外國人。地方大名尚可,尤其是靠海維生的大名,他們透過馬六甲海峽交易,與外國人私下往來。內陸位高權重的幕府將軍,哪會在意一位無權無勢無財的異國傳教士?
沙勿略渴望前往京都謁見天皇,徒勞無功。猜測他有兩個目旳,第一是取得耶穌會的日本傳教權,第二是透過天皇推薦進入大明朝。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實行海禁,至嘉靖年間,沿海地區屢受佞寇侵擾,成為政府心腹大患。明政府認為佞寇之患乃日本人為主,斷絕日本朝貢,大力封閉沿海。沙勿略無法從正常途徑進中國,只好返回馬六甲,再作打算。
偷渡。上川島、澳門和聖人之死
1552年底,沙勿略決定偷渡中國傳教。
以往他去任何地方,像是蒙主寵照,非常順利。國王支持,群眾簇擁,各方大員都為他開綠燈。今次前航中國,未出發,先拘押。
關於他在馬六甲出發前的遭遇,讀到幾個版本。一說馬六甲長官反對他到入境中國,將他拘留。擔心沙勿略偷渡,一旦被揭發,影響中葡貿易。畢竟當時對中國貿易是非法走私,得不到政府官方允許。
另一說法是隨團中國欽使畢萊托和馬六甲海港司令華士古·達伽馬(就是那位越過好望角的航海家達伽馬之孫)交惡,不准欽使隨團出發。沒有欽使,使團就得不到葡國官方授權,即為非法。
哎呀,那就是叫你別去嘛!波折重重,豈非明顯不過的暗示?
然而,聖人排除萬難,出發了!登陸廣東台山外的上川島。終於在1552年12月3日返回天家,那年他只是46歲。
上川島和沙勿略的經歷希望將來親自遊歷後才詳細描述。沙勿略逝世之時,還要等100年澳門才正式成為葡萄牙殖民地,那麼他的遺骨為何會存於澳門?
右臂、聖人的骨與肉
沙勿略遺體經過幾乎不亞於在生時的波折和苦難,從上川島到馬六甲送回果亞。群眾們聞說聖人屍身不腐,肉色紅潤,流出鮮血,紛紛前來⋯⋯觀摩?
好多人希望得到部份遺體,可能感覺他神聖吧!總之我是無法理解這種醫學以外損傷遺體的做法。
遠在羅馬的教宗保祿五世(Paul V)聽聞沙勿略屍身不腐,便說:是嗎?那麼切他的右手送來給寡人看看吧。
喔,這句是我設計的對白。大概不會淋浴祈禱,主啊!蒙你因寵可否啟示,能否親近聖人的遺體?
⋯⋯會嗎?
遺體的右臂因而被切割,分送各地。前臂送往羅馬耶穌會總堂,上臂送往日本耶穌會會省。肩胛骨切成三塊,送到柯欽、麻六甲和澳門。柯欽和麻六甲的肩胛骨已然掉失,澳門的肩胛骨如今仍保存在聖若瑟修院。
這隻右手成為他封聖的重要證物。時至今日,沙勿略右手還會巡迴世界各地展覽祝聖⋯⋯呃,是展覽嗎?佛骨舍利的概念吧。
遠東的後來
人生的巧合和不幸,有時真的無可避免。1553年,葡萄牙人「獲准」在澳門半島暫時居住,雖未至於成為官方認可的租界或殖民地,至少地方官首肯。假如沙勿略再多等幾個月,落腳地便是澳門,明正言順傳教。
他的中國僕人安多尼,晚年在澳門耶穌會終老。猜想他多次回到上川島弔唁聖人。耶穌會在沙勿略過後積極經營遠東,大三巴牌坊第二層,便鑄有沙勿略的銅像。
馬六甲方面,1952年為紀念聖人到達馬六甲400周年,特意於聖保羅堂前面豎立雕像。雕像祝聖後一天,一顆木麻黃樹倒下,恰恰砸中了雕像右臂。就如同沙勿略遺體被切掉右臂作為聖物後的模樣。
因而雕像右臂的切口不甚齊整,我便是憑着它認出了這位500年前的遠東聖人。
聖保羅堂經歷荷蘭人征服,馬來西亞建國,2008年隨着馬六甲海峽歷史巿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現今已完全成為一處旅遊景點,教堂肅穆莊嚴的感覺已不復見。標示說明欠奉,遊人只視作一處久久未曾整修廢舊遺址,順着自己的心意自拍打卡,晃蕩閒遊,欣賞賣藝者高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
突破點對點的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eetnwalk/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eet.walk/
🅿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eetnalk
🌐|https://meetnwalk.wordpress.com/
Others|https://linktr.ee/houses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