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狄仁杰的一些事

小房
·
·
IPFS
·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有些人永遠都是大紅人。


我其實不想說太過有名的歷史人物,第一是因為正史記載太詳細,專家和「磚家」們說的也太多,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空間。第二是因為民間關於他們的野史和傳奇流傳太廣,他們在民間的形像太固定了。


但是有的人在歷史上,是繞不開的存在......


唐朝有兩位最厲害的畫家,閆立本和吳道子。

閆立本是唐初人,比吳道子年紀大。唐太宗時代他就已經名滿天下了,唐太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畫像,就是他的作品。

但是,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事件,反而不是他作的畫,而是他極力為朝廷推薦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氣比老閆可大多了,因為他叫:狄仁杰。


如果說李靖是職業軍事家,狄仁杰就是職業的政治家。

這兩個人,都是十分職業化和專業化的人物,這是他們的共同點。

對朝廷的宮廷風雲,他們都選擇了不參與或者不深入。


李靖和狄仁杰這種人物,比其他有名的文臣武將境界更高。他們的目光所及,不是宮廷,甚至不是皇帝,更不是名利,而是天下。這種人是真正的儒家--不是忠於某個皇帝或王朝,而是忠於天下。


正如後來的宋朝哲學家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然引用張載只是說明一個境界,不是具體的做為。


我向來認為忠君,特別是愚忠,不是真正的儒家。


有的電視劇中寫狄仁杰如何參與了武李二家的宮廷鬥爭,這只是傳奇故事。

在政治立場上,他是站在李家一邊的,這差不多可以肯定。

但是他又能在武則天的朝廷內,充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閆立本在評價狄仁杰時,引用了孔子一句話:觀過知仁矣!


孔夫子這句話,很深刻。就是看一個人的過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仁人。

為什麼要看一個人的過失,而不是看一個人的優點呢?因為優點可以是裝出來的,而過失是裝不出來的。


閆立本說狄仁杰是「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當時的老閆是工部尚書,是正部級的朝延要員,他能對一個地方小官隸狄仁杰,有如此高的評價,這種事十分罕有。


狄仁杰的共眾形像是神探,這是出於後來的傳奇故事。而在正史中,他主要負責的不是刑偵,而是斷案和量刑,現在說就是大法官。


閆立本可不止是個畫家,在唐初太宗和高宗二代皇帝的朝廷中,也是一個很有斤兩的人物。

在他的推薦和唐高宗的賞識下,狄仁杰升職很快。到唐高宗去世前的五年左右,他己升到了大理寺丞,相當放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

這中間,他所創造的奇蹟是:一年斷案涉及一萬七千人,竟然沒有一個人喊冤。這樣的記載可能有誇張了,但冤案稀少是肯定的。


狄仁杰主要的政治作為,是在武則天當政的時代。

但是他在唐高宗以及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主政的時代,在朝野上下,已經很有名了。


武則天改了唐朝的國號,建立自己的朝代:周。

這個時候,如何處理前朝留下文武大臣,她下了很大的功夫。

她為了擊垮政治對手,使用了很多極端手段,最著名的是任用了心狠手辣的酷吏大規模鎮壓反對者。

在穩定了權力之後,她需要這樣一個人,這個人要對朝廷在道德上、政務上、威信上,有全面的承擔。她選中了職業政治家狄仁杰。


她選中狄仁杰,不是隨隨便便的決定。她用一種很特別的方法,先對狄仁杰做了一次道德上的考驗。


狄仁杰在高宗在世時,經過了幾次上上下下任免。到了武則天建周稱帝,她把狄仁杰從地方調回了朝廷。因為官場政務,狄仁杰得罪過很多人,所以有很多人在皇帝那裡參他的本、告他的黑狀。

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有一天武則天把狄仁杰叫到身邊,對他說:老狄你在地方上幹得不錯,老百姓都誇你,但是也有很多人在我這裡告你的黑狀,你想知道這些告黑狀的人是誰嗎?我可以告訴你.......


狄仁杰說:老闆,謝謝妳信任我。如果妳認為我有錯,我可以改,如果妳認為我沒錯,那是我的榮幸。所以我不想知道誰告了我的黑狀,這樣,我可以當所有的人都是我的朋友,在執行政務時不會有任何芥蒂。


武則天聽了之後,嘆了口氣:

老狄,是真君子!


這次的考驗,道德承擔這一關,狄仁杰順利通過了。


但是,剛剛取代了李家朝廷的武則天,更想知道的是狄仁杰對李家的態度。

前面講過,武則天利用一些酷吏立威,清洗反對派。

其中,最為兇惡的醒吏叫來俊臣。

有一天,來俊臣突然把狄仁杰抓了起來,逼老狄承認謀反罪。

按照當時的「潛規則」,當面認罪,可以免死。拒不認罪的,會被活活折磨而死。

狄仁杰被逼到了死胡同裡了。

他長嘆一聲說:「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可見,現代人講的「革命」這個詞,早就有了。最早是出現在《易經》。)


老狄講的意思是:武則天取代了唐朝,建立大周,所有一切都要更新,我是唐朝舊臣,心甘情願被你們殺掉。

如果你一定要承認謀反,那我就認了吧!


認罪之後,看守們就開始有些鬆懈了。

狄仁杰把寫好的申訴書,挾在了被子中,對看守說:「天氣太熱了!請叫我的家人來,把被中的夾層拆了吧!」


他的兒子從舊被子中拿到了申訴書,求見皇帝武則天。

(傳奇中說,是血書,但按照舊唐書中說法,有紙筆。)


武則天把來俊臣叫來,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來俊臣說:我沒給狄仁杰用刑,他就認了謀反罪。不信,妳派人去看看。


武則天派人去獄中看狄仁杰。

而來俊臣早就派人給狄仁杰穿好了官服,還偽造了狄仁杰的「謝死表」。

使者回報武則天所看到的一切,並把謝死表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說:來俊臣這個案子你們別管了,我親自審吧!


武則天招見狄仁杰。

問道:老狄你這是怎麼回事?謀反大罪是要殺頭的啊!你怎麼隨隨便便就認了呢?

狄仁杰回答得很簡單:我如果不認,等不到殺頭,立刻就被打死了!

武則天又問:哪這個謝死表呢?你這不是明認了死罪嗎?

狄仁杰說:我沒寫過謝死表!是他們偽造的.....


武則天最後判決:狄仁杰離開朝延中樞,降級使用,去做彭澤縣令。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多次建議:殺掉狄仁杰!他老是這麼叨叨,武則天不得不明確表態了:「我不想殺人,我說過了,不殺狄仁杰,這是我的聖旨,不能改!」


如果理順一下《舊唐書》記載的這段故事。結果是:


整個事件,其實都是武則天在背後操作。


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合情理的情節。正是這些情節,暴露了武則天的意圖。

第一個不合理情節:一個尚書級的朝廷大員,以現在官位比,至少是個重要的部長,來俊臣不經皇帝允許,說抓就抓?而且一定罪就是謀反?

結論:武則天讓抓的。為什麼?

因為她要弄清楚,狄仁杰對李家到底忠誠到什麼程。會不會為了李家朝廷跟武家玩命。


狄仁杰為了活命,招認了謀反,而且招得很巧妙:武則天取代李家,我是李家舊臣,應該被清除。

這樣,武則天認定:狄仁杰不像褚遂良那些人一樣,以死效忠李家。他更看重天下,而不是朝廷。


第二個不合理情節:認了謀反罪,反而看守鬆懈了?天牢中狄仁杰可以用被單递出申訴書?而且他兒子拿到申訴書,就能見到武則天?武則天是可是皇帝,老狄的兒子是誰?他兒子最大升到過州司馬,比縣官遇小,他爸爸犯事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是,只是個罪臣之子,想見皇帝就能見到?這不奇怪嗎?


很顯然,武則天要把自己摘出來,她要把天大的人情,買給狄仁杰:老狄,這事是來俊臣搞出來的,我不知道,現在我知道了,我要親自保你不死。


第三個不合情理的情節,就是案件的結論。

照理說,這案子,寃就是寃,不寃就是不寃。

不寃,一刀殺掉

寃,官復原職。


那麼嚴重的罪行,最後的判決竟然是由中央調到地方,降職使用。

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有點兒太兒戲了?

這個兒戲,很明顯是新任皇帝武則天的精心安排。


武則天要大規模清除異己,這個時候狄仁杰不適合留在朝廷。


因為他在唐高宗時代,至少有過三次和皇帝「頂牛」的記錄,第一次是有個人砍了昭陵的樹木,(昭陵是高宗的父親,唐太宗的陵墓),高宗氣急了,要殺掉這個人。但狄仁杰認為這人罪不至死,和皇帝展開了辯論,保住了這人一條命。第二次是因為高宗建一座宮,花費太多,狄仁杰又和皇帝頂上了。第三次是因為皇帝緃容一個小人王本立横行朝廷,王本立被狄仁杰抓住了犯科證據,判了罪。


武則天要以雷霆手段清除異己,狄仁杰在這時候如果留在朝廷,對武則天會造成很大的阻力。

而要避免這個阻力,那幫酷吏勢必會傷害到狄仁杰。

這個時候,把狄仁杰調到地方,降級使用,是最好的辦法。一是要保護他,二是狄仁杰有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等到朝廷穩定下來,用到狄仁杰的時候,再以政績順理成章調到中央。

而且,武則天也想讓狄仁杰知道自己的權威,她要告訴狄仁杰,只有我武則天可以用你,你想要有所作為,必須屈從於我武則天。

這就是偉大女皇的帝王之術了。


狄仁杰在武則天時代大有作為,但是人們對他的總體印像,是受了傳奇小說的影響,一提老狄就是神探。事實上他的最大作為,還以他的才智、正直、民望,最大限度保持了貞觀之治留下來的天下穩定。同時有效調合了武李二家在朝廷的矛盾。


他的這些作用,也正是女皇武則天所需要的。

但是從本質上說,狄仁杰仍然是忠於李家,這和他所有的教育、家庭傳承、道德標準有關。

在他的堅持下,武則天把趕出了京城的太子又接回長安。

也是在他的堅持下,李家的鐵桿粉絲張柬之被重用。

是讓李家繼位,還讓武家繼位,武則天肯定在內心有過矛盾。

但是她最終還是接回了兒子李顯,並且再次立為太子。

至於這個過程中,狄仁杰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按人之常情,武則天不會立姓武的娘家侄子為太子。畢竟兒子是親生的,而侄子雖然姓武,但不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


還有,李姓前面有唐太宗,後有唐高宗,都是威望很高的皇帝,朝野人心,仍然姓李,怎麼也輪不上武姓當朝。這些事,聰明的武則天,不可能看不到。

所以,李顯回朝重當太子,是狄仁杰的堅持,但也是順了武則天的心意。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新唐書》裡有一句話,最扎武則天的心,是狄仁杰和王方慶共同奏對的,原文是這樣的:「陛下立廬陵王(兒子李顯),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武)三思立,廟不祔姑。」

古人很在乎自己死後有沒有香火。

這句話的意思是,妳立了兒子,千秋萬代,都有後人會祭拜妳。妳立了侄子,武家宗廟沒有姑姑的位置,妳的墳就沒了香火了。(古人很怕發生這樣的事)


按照狄仁杰的想法,李顯回朝,穩定了太子地位。武則天死後,可以有一個平穩過度,天下重歸李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狄仁杰以為,武則天去世之後,由太子李顯繼位,順理成章恢復唐朝的國號。(還記得嗎?武則天把唐朝的國號改成了周),這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說這樣的結局圓滿,主要是對武則天而言。


但是歷史往往出乎人們的預料。

論年紀,狄仁杰比武則天小六歲,誰會料到狄仁杰比武則天早去世一年。

這一年,對武則天來說是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沒有了狄仁杰,也就沒有了武則天的體面結局......

狄仁杰去世,他的繼任者,就是他推薦的宰相張柬之,是鐵桿保李派。


張柬之,不同意狄仁杰生的「和平過渡」策略。

狄仁杰去世的第二年,趁武則天生病,張柬之聯合其他擁李大臣,策動太子李顯發動了宮廷政變,趕武則天下台,扶太子繼位。

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被迫退位,取消大周國號,傳位給太子李顯,恢復大唐國號。

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武則天,自然生命也就失去了支點,

張柬之政變,是在年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終年82歲。

也有另外一種說法,狄仁杰比武則天早去世五年。但是,依這種說法,狄仁杰的很多事就沒法解釋了,比如他的一篇勸諫書。


中國,達到權力頂峰的女子,大致上有三個(太短期的不算)--呂后、武則天、慈禧。

和武則天比起來,另外那二位,提鞋都不配。所有的皇帝,如果來個影力大評比,她至少也在前十五名。


狄仁杰的早亡,令武則天失去了體面「退場」的機會,這是歷史的一大憾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