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縛?或者內驅?為孩子搭建學習同理的鷹架
前一陣子台北市盪鞦韆三分鐘計時器吵得沸沸揚揚,到底討論的是什麼?官員、父母、孩子、師長,各有各的考慮與想法。有人讚之為德政,也有人嗤之以鼻,這截然不同的態度背後,展現不同的立場,也引人重新思考台灣社會對於規則與同理的理解。
遊戲不只是遊戲,遊戲是孩子的工作
年幼的孩子們,在還看不懂文字等等符號之前,學習早已開始。在孩童發展早期,孩子們最重要的「工作」,不該是認字、學數學,而是玩!遊戲的場域,就是最立體的教室。在辦家家酒、組合積木、跟別人輪流玩玩具等等的各種事件中,這些小腦袋正在忙碌地習得與人互動的規則、建立對於世界的次序感,同時也在學習一個重要的事實:「這個世界,還有別人」。
比如,在秋日的下午孩子們開心的來到惦念已久的公園,終於可以好好玩一玩。接下來的時間,在公園遊樂設施他所觀察到的環境、與人的互動,都在模塑孩子的各樣技能:肢體發展、人我關係,並且學習處理衝突,例如:「我已經等很久了,那個小朋友怎麼還不從盪鞦韆上下來?」
幫孩子「搭鷹架」
以建構主義觀點看待學習,孩子是整個學習行為的中心,身邊的大人不是決定孩子要學什麼知識、或如何學習的主導者。相反的,孩子是主動的知識建構者,他們會透過與環境的互動來ˊ組出屬於自己的學習體驗。那麼,大人要做什麼呢?你看過建造中的大樓周邊搭建的鷹架嗎?在孩子們試圖以自身的體驗來理解世界運作的規則時,大人的責任不是提供正確答案,而是支持孩子學習的過程,為孩子「搭鷹架」,透過觀察、引導、對話,幫助孩子建立對於世界的觀點。
我想,官員在北市的盪鞦韆安置三分鐘計時器原是出於善意:希望每個孩子想玩鞦韆的孩子,都有公平的機會。
只是,這是達成公平,最好的方式嗎?當三分鐘一到,計時器嗶嗶響起,在盪鞦韆上盪得高高的孩子會想:「我要下來了,因為我想讓下一個小朋友玩」?還是「我要趕快下來,免得犯規」?這個環境所傳遞的訊息是「請遵守規矩」比較大聲?還是容許孩子去同理他人的善意比較大聲?
同理心?還是守秩序?
當然,在群居的社會中,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是維持社群運作的基礎,守規矩很重要。但是,這些人群中所產生的規則、應該是奠基在一個更重要的基礎:公義、良善、與同理心之上。計時器的爭議在於當孩子們學習處理人與人的衝突時,大人們為他們搭的鷹架是「規定/守次序」、還是「同理心」。
我認為,讓孩子對人「有感」、練習自發地抑制衝動來照顧別人的需求、那樣的同理心,才是我們要教下一個世代的領袖們最關鍵的能力。
依靠機器來提醒該換人了,問題出在哪?出在剝奪了孩子們自主性互動、在學習共處的有「試錯」的機會。我想玩鞦韆,那就得跟人協調合作。有計時器,需要對話與面質的「需求」消失。大人們,我們有這麼害怕衝突嗎?在無意之中,環境所搭設的鷹架正在教孩子們規避與人的互動與對話。殊不知這正是這個時代正在面對的巨大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甚至害怕親密。
面對衝突,不只對於孩童是個挑戰,誠實來說,對我們這些成人何嘗不是。
幾週前帶孩子們去動物園,展場設置了很多讓孩子可以操作的大型轉盤。我們家的小孩還在玩的時候,有個小朋友在旁邊站了10秒,等得不耐煩,便沒好氣的說:「為什麼都是你在玩?」我們家的孩子還來不及反應,孩子身邊的母親,就跟她說:「也許你可以換個方式表達,你可以說:等你們玩好了,可以換我嗎?」我在旁邊,看著孩子們自己討論起來怎麼輪流。這個媽媽沒有代替孩子說話、或者當場責怪說:「不可以這麽說話。」不需要。她善用了這個情境,為孩子搭了一個鷹架,引導孩子面對衝突,抑制情緒帶來的衝動,表達「我也想玩」的需求。當然,這個轉盤旁邊,沒有嗶嗶嗶計時器。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在。
我看到一些報導,才大概一個月,就已經有半數的計時器已經故障了。機器會壞,但你我建立在心中的同理與善良,可以是很強大、很持久的。而這樣的同理心,正是這個快速運轉、變化的時代,最需要的力量。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在。
原作發表於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 Ep 3 三分鐘到了,該「嗶嗶」了嗎?要公平?還是要同理?為孩子搭起學習協作的鷹架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可透過各大播客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and more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