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管理不了时间,我能管的只有自己。

范米索
·
(修改过)
·
IPFS


前两天,跟朋友闲聊,聊到自由职业的生活状态。

说实话,我大概就上过1年多的班,已经在自我放养阶段4年了,四年没去任何公司上班,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的状态,经常被周围朋友问到:“像你做自由职业,应该非常自律吧?是不是需要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

听到这类问题,我第一反应是笑。笑的原因在于,我真实的生活状态往往跟对方的预期和想象完全不一样,相比其他的自由职业者,我可能是非主流的自由职业者。

今天跟各位谈谈一些比较主流的观点背后,我自己很反常识的思考。


如果对「空无一物」播客第六期节目「每日agenda」有印象的朋友,或许还记得我好朋友海程的agenda,他的作息表在我眼里跟军人作息和方式也没有什么差别,而且他发明了自己的一套代币系统,用来奖励和惩罚他是否做到/完成某项任务。

至于我,刚毕业工作的时候,我为了做时间管理还研究过非常流行的蕃茄工作法、时间管理四象限、GTD等等,总之市场上主流的工具我试过,国外小众非主流的工具我也试过,但我发现这么操作的效率并不高,甚至还会分散我部分注意力在工具上。

举个例子,番茄工作法大家或许都知道,也试过,但对我一点都不管用,我试了一天就直接放弃。

为什么?


因为每当我去按照规则设置好25分钟一个的闹钟时,我在调表的那一刻,我开始着手工作,心里却充满了极大压迫感,时刻惦记着什么时候那钟会突然响起来,我脑子反而被这个工具给占据了,根本无法让我全身心沉浸在工作上。

另一点我无法用该工具切割时间的原因是,我在做内容或者看书的时候,都需要沉浸几个小时,根本不能让1小时分割成4份的方式,否则我大脑的思绪会被严重打乱。

后来,我有次看到一个朋友在群里抛出自己的时间管理表,建议我去试试,我一看他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的时间表,甚至每件事情的时间精准度能掐到「秒」这个维度,连刷牙洗脸都被精准无误记录进去,我是一边佩服,一边婉言谢绝,并表示我不会使用这种模式。

WHY?

我脑子里当时就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这份为了记录时间而制作的精美表格,耗费了多少时间?

2、掐到「秒」需要耗费多少的注意力去关注如此小的细节?

3、这种精确到「秒」的记录方式,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

4、这样的记录,真的让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变得更高了吗?

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任何动作背后都会有成本,这个成本的产生究竟是为什么服务?为了形式的漂亮?还是社交的展示得到夸夸?又或者为了真的做到精准记录自己时间并多次复盘提高效率?


说说我对日程和时间安排的态度吧。

我不计划时间,也不做任何模块时间管理设计。

很多事情在我眼里已经跟日常刷牙洗脸类似,我相信几乎很少会有人,在自己的时间表里,把刷牙洗脸这些事项一一枚举进去,毕竟它们已经跟你生活合一,甚至植入你肌肉记忆和意识层了,真的需要画蛇添足记录吗?

那是不是我就什么都不记录呢?不是。

我只记录两样东西:


1. 🧾 To-do list (每日任务清单)

在To-do list中,我可不是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往往清单里就几件事——

a.和钱相关的结算日

  • 交易账户买入/卖出
  • 信用卡还款日
  • 贷款还款日
  • 交房租
  • 收租提醒


b.运作的项目

  • 播客录制时间
  • 发布内容日期
  • 教练/咨询 1v1
  • ……

c.会议/见面

  • 朋友见面
  • 客户见面

d.机动性事件

  • 近期紧急任务(立即做的不算)
  • 灵光乍现的内容输出


2、✍🏻 日记

  • 身体健康:
  • 体重
  • 三餐
  • 运动
  • 排便


  • 心理健康:
  • 有无出现情绪问题?特别开心/特别难过/特别愤怒……
  • 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就是我的每日记录,真的特别简单,有很多东西根本不需要记录。

起床时间基本固定在一个阶段,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健身安排,结束后吃饭并开始工作-娱乐。这就是我的一天。

事实上,作为内容创作者,我很难分开谈工作和娱乐的区别。

对我而言,娱乐的时候同样会代入大量思考,让我忍不住记录了大量中长篇的思考。比如看一本书,书中观点让我灵感顿生,直接拿起手机开始写自己思考感悟小作文分享出去,看一部电影也是,如果觉得内容很不错,我也能做到踏出电影院那一刻,立刻输出推荐。

包括朋友见面约会同理,如果见新朋友获得收获,我就能做到大家分开后,立刻在回家路途中,趁热打铁地输出一篇相关的聊天内容和对话,看过我微博/即刻的朋友肯定对这类小作文印象无比深刻。

因此我已经基本能做到娱乐跟工作可以随时切换状态。所以,时间管理或者高度自律在我这里,似乎真的不太成立。

回到我提及刷牙洗脸的例子,同样,以上的事情,已经深深嵌入在我意识层了,它融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何必去记录每日例行之事多此一举呢?别忘了,记录的成本不是成本吗?




我一直在思考人们在谈论自律、谈论时间管理,到底是想谈论什么?

我理解为或许人们都希望自己能以一副好的状态提高日常的效率。可我觉得这两个词往下深挖理应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对生活的态度才对。

你说真需要管理时间吗?我们都知道时间是个客观存在的、人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但它在你身上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虽看不见却能感受到。

你想要去管理一个线性的、往前走的、不会停的东西,真的work吗?

我不知道各位怎么想,但我想清楚我是管理不了时间的人,我唯一能管理的只有自己,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有朋友问我日常在工作上时间要多久?

其实我没想太想过这个问题。我基本就是想工作就工作,大量时间都是在看闲书、看电影、刷喜欢的文章、独立站、视频等,刷的时候还会大量思考、记录。

可能别人认为看书这种是学习,但于我而言,就是一个放松和娱乐的活动。我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爱好就变成看书,而且看的还都是什么教育、政治、经济、投资……之类的书,看得我津津有味,兴奋不已,根本停不下来。

包括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都不觉得是在工作,而是在激情愉悦地创作。对我而言,这可不是一个「活儿」,做不做都无所谓,只是灵感来了,我不写下来反而心理不舒服。

我这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自己腻在一起,一个人沉浸在大量思想的海洋里探索着,当你找到开启高级乐趣的钥匙后,我认为无论你做任何事,都会带着强大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思考和探索。而这时候,你脑子里真的是不会再想着自己要去管理「时间」,因为「时间」这个东西它那一刻就不存在,它经常会在我脑子里消失。

举个不恰当的类比,昏天暗地的赌场里,你会看到大量赌徒他们能够呆上数把个月,如果你问那些个沉迷游戏的赌徒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他们大概率是没法告诉你的。


因为,时间这个概念在赌场里,就不存在。

同样,在我身上也是如此。如果在自然规律状态下的起床睡觉行为后,再去看我一天做的事情,那你会发现我就是那个「赌徒」的状态:

任何东西被我看到或者在我脑子里,不是在输入——🧠加工——记忆,就是在🧠加工——输出。

另一个我自己的思考是,当你认为你要做时间管理的时候,势必代表你认为一天中有存在被浪费掉的时间都可能性。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更不用做时间管理了。因为即便我看电视剧、打游戏、看闲书…我都能从这些事情中找到很细小的点,去放大,甚至再输出。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在为这些行为强行合理化找借口,但如果看我内容比较久的朋友,估计对这点深有感触。


如果上一篇我在说时间和自己日常的状态,那么这一部分,我想再把「为什么能管理的应该是自己」这句话说得再深一点。

我们把时间这个概念拿出来,放到我们整个人生来看。

不知道各位是否看过2020网民票选「人生十大最遗憾的事」这个数据?



我发现这个表格里大量的关键词都是「选错」、「错过」,你们看到这些词的时候,觉得它们跟「时间」有关吗?

有,因为遗憾就代表着,没有用好当初那段时光,希望能重来。

前两天,我和朋友喝着红酒聊着我们彼此的不务正业,我们自成人后,在大学生活和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几年里,都没有循规蹈矩地按照正常的工作节奏走。

什么是正常呢?

18~22,读大学,念好书,22岁后毕业考研/工作,25~30岁差不多谈婚论嫁,升职加薪,组建家庭有孩子。30岁以后反正就中年危机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毕竟时代的聚光灯都打在年轻人的身上,谁还顾得上30岁之后的人。

但是,我想问问,你们觉得这个时间节奏合理吗?

20~30岁难不倒不该是人生最光彩熠熠、青春活力的年纪吗?

这个阶段难道不应该去认真自我探索,而不是急匆匆地投入一个坑,接着拥抱下一个坑,都在等一个30岁前就功成名就、财富自由、名利双收的机会,甚至连个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别说喘息了,恋爱都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挡住自己财富的拦路虎,速食爱情变得越来越流行,不过这真的无可厚非。

我前两天还提到过gap year这个概念,我们的大学很少会有学生gap year的现象,但在西方真的是非常主流的状态。

那年我16岁,有个德国姑娘来我们高中交换,当时她住在我家,我们几乎一起吃住,她回去德国后,我们邮件通信了几年,当我高考那年,姑娘写信跟我说她在厄瓜多尔旅行,我那时候说不出的惊愕和羡慕,我当时在信里问她不需要参加大学测试吗?她跟我说她们可以gap,所以这一年她选择在南美洲这一代旅行生活,探索自我。

一个17岁的女孩,在高中过渡到大学阶段没有选择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而是去了南美洲旅游居住探索自我。那封信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以至于十年后的今天,我都历历在目,甚至我那一刻我一边备战高考,一边看着她各地游玩的照片,那种歆羨之情至今记忆犹新。

同理,虽然很少有人会选择gap,但我不认为上班族就不该思考gap year。

有时候人不能被主流环境的节奏和周围人的声音所裹挟着前行,如果感到不适,就要有按下暂停的勇气,为什么非要想着在30岁前把本该几十年赚得钱,都一次性压缩在这么美好的年龄阶段赚完达到所谓的财富自由呢?

这个年纪为啥就不抽点时间好好的去谈恋爱、去探索世界、探索自我、去思考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


再者,我相信你有手有脚的情况下,现在的社会想要吃不饱饭饿死自己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有时候真的没必要那么急。急了动作就变形,变形了自然代价就来了。

况且,了解过一些基础脑科学的朋友都清楚,25岁前后,人的大脑的前额叶才逐渐发育完善,可现实是似乎大家都希望婚姻、事业能在25岁一步到位。


 多数行动能力的技能是通过我们的前额皮质进行协调和控制——准确地说,这是大脑最缓慢、最庞大也是最晚发育的区域。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赞助的一项大脑发育纵向研究跟踪了近5000名3至16岁(平均登记年龄为10岁)少年儿童的发展情况。科学家发现这些孩子的大脑至少要25岁时才会完全成熟。研究人员还发现,他们(产生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3)与(管理情绪的)前额皮质的发育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边缘系统会因青春期活动而出现爆炸性的发展,而前额皮质却还要再过十年才会成熟。在边缘系统已经十分活跃的时候,前额皮质仍然有待成熟,此时人们的情感占据了上风,它的影响超过了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虑后果的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想:多数18至25岁的年轻人实际上都无法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也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但外界却会在这个年龄段评估他们余生的成就,并要求他们(通过考试、分数和求职面试)为自己的后半生做出抉择。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
——《大器晚成》


看完上面一段,我相信你起码能理解前额叶掌握的本身就是人脑决策能力,成熟最晚,按照现在的标准要求25左右的年轻人,你说这难道不荒谬吗?

届时,真正到了结婚、生子的地步,人对自己人生的探索意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都会变得异常脆弱,人生的追求都变成了要在20多岁阶段完成xx 效率中,至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早就抛在了利益之后,等上了年纪,开始后悔年轻时,没能停一停,遗憾各种「错过」「选错」,何必呢?

写到这里,基本把我想的都表达完了。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来找我的求助者们、朋友们,我知道声音对话很多时候也只能在那一刻击入你们的心理,等我们彼此分开,你们回到原本的生活环境,当时的「火花」又会被周围环境给生生摁灭。

我是个闲人,我也很难受环境影响,毕竟也不在那些系统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写在这里,你们但凡遇到周围环境的压力,不妨就多读几遍这些文字,问问自己,到底人生想怎么过才不会「错过」「选错」「遗憾」。

最后,我希望有一天诸位都能摆脱掉所谓「时间管理」这个东西,如果你追求的是极致效率,那么你会失去自我探索和拥抱生活的可能性,我能有今天的状态,恰恰是我放弃某种效率的追求,能够看闲书、思考、观察、自我探索,越"闲"反而状态越好,脑子越清楚,决策也越不容易出错。

一杯浑浊的水,想要变得清澈,不应当借助外力去搅拌它,而是应当静止,等待。你以为搅拌背后的努力能达到高效和目的,可现实恰恰跟「你的以为」相反。

最后,我不是让大家不要赚钱,我是让大家不要一味的只顾着赚眼前的钱。这跟水是一样的,你越搅越浑浊,越看不清,因为我闲,所以看了很多看起来不能直接变现离钱很远的书籍、论文……什么历史、人口结构、地区、城乡规划建设、人均GDP、DAO、去中心化……结果是我从那些地方赚到钱了,且还在持续赚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越是反直觉的事,越不要急于否定,给自己点时间,好好想一想。


祝安顺。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即刻@范米索
播客@空无一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范米索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如何谈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520特刊

爱情与股票的理性与非理性思考

写作、交易和约会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