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為什麼很難?為什麼情感很容易被操控?從邏輯謬誤幫助提升思維能力|瑪力再說
前几天收到一个观众朋友的留言,他说:「玛力,我是一个会员,在您关于中轴线那期的回复里与另一个人有意见上的分歧。我忽然想到,您是否有可能做一期主题,是关于政客和政党是如何利用人们的恐惧来植入自己的理念。比如那个评论我回复的人就有表达类似的观点:如果不是强力疫情管控,就会死很多人。我认为这种政党宣传,针对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会让一些人失去批判的思维,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尤其是那些本身就缺乏这种能力人,尤为如此,不仅是这个现象,似乎政客都或多或少的喜欢宣扬让人害怕的东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不知道这个话题是否容易拿来探讨,谢谢!」
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留言和问题,其实他所描述的就是逻辑学中的一种典型谬误——诉诸恐惧,不仅在政治哲学中,像诉诸恐惧这种逻辑陷阱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有时候你自己都会无意识掉入这种陷阱中,或者不经意间改变着他人的决定。那这种谬误有多么的迷惑性,遇到这种事情,我们能如何快速识别并有效反击呢?今天的视频就是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请一定要看到最后。
Hello大家好,我是玛力,这是一个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频道,每一期我们将结合一个政治经济案例,探讨下它背后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维度。
说起诉诸恐惧,可谓是人类在沟通中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技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先来看一个视频。
虽然这个广告现在看起来有点夸张和雷人啊,但它运用的原理就是典型的「诉诸恐惧」或者「诉诸焦虑」,先告诉你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实或者你忽略的事情,然后将这个事情的危害放大,引发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正当你无所适从的时候,突然告诉你我们的产品就是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而达到推销自己产品的目的。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在开头其实就用了这种话术来增加本视频的吸引力,很多YouTuber也很喜欢这样说,比如某种英语的学习方法是错的啊,某些生活习惯有问题啊等等,这在商业广告中是一个常用的技巧和手法。至于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其实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所以,至于本视频分析的对不对,我先不评价,看到最后你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了。
那诉诸恐惧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我们不妨先回到这种逻辑谬误的根源上来说明问题。所谓「诉诸恐惧」本质上属于「诉诸情感」的一种,在逻辑学中是一种非形式谬误,所谓「非形式谬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讲逻辑关系的错误,而是投机取巧的的把你带偏,简单来说就是不讲道理,关键你还很难发现。而「诉诸情感」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让你心甘情愿听他的一派胡言。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看完这个广告,大家应该能get到什么了吧。现在我们都知道三鹿奶粉是个黑心商家,但是当年他的广告可是很走心的哦。我们来简单分析下,什么吹嘘品质这些我们先不讨论了,他有个关键字是「两千万妈妈的选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诉诸情感」中的常用伎俩「诉诸大众」。「诉诸大众」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在不知道这个产品到底好还是坏的时候,告诉你有很多人都在用,有这么多的妈妈都选择我们的产品,你还不放心吗?这里面的逻辑漏洞就是,就算他说的数据是真的,用的人多就说明东西好吗?这些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如同我们在网上买东西,下意识会去看评价高和销量高的产品,而且算法也会给我们推荐这些权重高的商家。在中国的信用体系中,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有刷单这种操作,但我们还是更倾向于销量高和评价高的产品,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被诉诸情感了。
为什么情感这么容易被操控,还是要从人本身的特质说起,大家都知道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而人的大脑则是一个复杂的CPU,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全的理性的,人的一生就是在理智和情感的对抗中逐渐长大和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生物体与刺激相互作用的导体。也就是说情感是受到外力刺激的产物,我们会高兴、悲伤、恐惧、羞愧、愤怒...这些都是跟我们长期接触的外部信息刺激相关,久而久之这些刺激会让人形成一种生理反馈,通过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等物质给大脑不同感受。对于大脑来说,这些感受基本上都是被动生成的,并不需要消耗大脑太多能量,对于大脑这种人体最懒的器官来说,能不消耗就不消耗能量,能待机绝不超频工作。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理智在和情感的对抗中往往处于下风,因为,情感代表着习惯,理智代表让大脑脱离舒适区。
然而,在诉诸情感的表述中,往往就是诉诸者有意或者无意的给予对方刺激,让对方唤起对某种情感的反应。如果你想让对方站在你的立场,可以唤起对方的的正面情绪,比如讨好、赞扬、怜悯等,也可以唤起对方在其他立场的负面情绪,比如恐惧、厌恶、仇恨等。一般来说,唤起负面情绪会有一个看似合理的事实或者证据,特别是如果你要让一个人在相信一个新的观念,这样做就会显得更有说服力。比如开始的例子中,女人胸小是一件多么丢脸和掉价的事啊,画面中采访了很多路人大家都这样认为,这里同时运用了诉诸恐惧和诉诸大众两个伎俩,加深了事实的可信度,让人产生焦虑,这里的新观点就是居然还有一个东西可以不用手术就可以丰胸,从而让本来就自卑的女士加速购买这种产品的冲动。
回到开始那位观众提出的问题,在现代政治宣传中,政客们对于诉诸恐惧等情感因素的方法可谓是拿捏的死死的。我们以中国为例,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有国才有家」,都是诉诸恐惧的代表,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二元价值论有着深刻的关系。比如「落后就要挨打」理论,就是把人类社会简单归咎与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这就是典型的二元论。这里面的负面情绪就是人们对于战乱的恐惧,对于资源稀缺导致贫穷的恐惧,从而让人们支持军费的开销,甚至迷信军事力量强大是国家安全的唯一保障。而在现代的几场战争中,你会发现,反而是某些方面的弱者发起的,日本人觉得自己的自然条件不好所以需要更多的领土,德国人觉得自己的血统被污染所以要灭掉犹太人,俄国人觉得北约把枪炮架到家门口所以要收了乌克兰。总而言之就是本民族最苦难——诉诸恐惧,本民族最牛逼——听我的就有解决办法。但仔细想想,现代社会中强者一定就要掠夺弱者的资源吗?为什么强者就不能帮助弱者呢?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倡导尊老爱幼呢?为什么还要攻坚扶贫呢?为什么还要共同富裕呢?这岂不是和「落后就要挨打」完全相悖吗?所以,多想一下,这些逻辑谬误就会不攻自破。
我们再以疫情为例,在武汉最初发现的时候,官方不停的辟谣,看似是缓解恐惧,实则是诉诸了恐惧。首先,病毒传染是事实,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是不可避免的,那唯一的办法就是陈述事实,缓解恐惧和焦虑就行了。结果先解决通风报信的人,传唤、训诫并发出公告,看似稳定了社会恐慌情绪,实则加深了人们对于传递消息就可能被抓的恐惧,处于本能的求生欲,自然大家就变得畏畏缩缩,不知所措,从而达到纸面维稳的效果。等疫情真正爆发的时候,却又大肆宣传防疫政策和法律责任,再次诉诸了国家机器对于公民的恐惧,再加上不停渲染国外疫情的感染情况,使得人们只能认可现有防疫政策和提升优越感。对于新型传染病来说,在早期人们并不了解的情况下,适当的诉诸恐惧,让人们遵守社交距离措施和接种疫苗,甚至呆在家中是可以起到警示和预防的效果。在公共卫生领域也是一种普遍的策略,比如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把性感女士配上骷髅脸,暗示年轻士兵们不要去寻花问柳,以免传染梅毒。二战之后,公共卫生讨论就开始以流行病数据主导了,有没有传染性、死亡率如何,通过临床实践和数据一下就能看的出来,特别是现在的大数据时代这个还是问题吗?所以,谁才是第一防疫失败国,查查数据自然就清楚了。
我们再次回到诉诸情感的话题上,2000年,剑桥大学出的一份「情感对于信仰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指出,操弄情感可能是塑造态度的关键,特别是在政治宣传中,利用情感塑造态度很普遍,从情感的角度来描述个人、团体或议题,或将这些事物描述为在情绪性的事件中出现的事物,会激起情感,并将相关的信念有效的传递给受众。比如一个会演讲的政客绝对是一个诉诸情感的高手,当需要鼓动群众支持你或者干某件事情的时候,一通激情澎湃的演讲绝对是一个必要手段,从丘吉尔到罗斯福,从希特勒到普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除开意识形态的区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能迅速的抓住民众的敏感的神经和痛点,比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正义感、民族危难等,从而强化这种情感,让人热血沸腾的想跟你大干一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是避免不了诉诸情感这种手段的,比如西方国家的选举中辩论环节,在进行了一堆摆事实讲道理后,在最后就是展现候选人各自诉诸情感技巧的时候,你可以唤起你最想争取的人共鸣和基本利益,甚至候选人互相揭短。作为选民你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选择你支持的候选人,也同时给了选民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句著名的话就是不要看这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这个本质上和法庭辩论最后的总结陈词是一个道理,在进行事实和逻辑分析之后,辩方律师往往会强调当事人的遭遇,从而唤起陪审团和法官对于当事人的同情,达到维护当事人利益的目的。
所以,诉诸情感这种方式,到底有有没有谬误,关键是看在议题本身上和个人情感有无关联,和你利用别人的情感动机和目的是否有道德背书或者有益于对方。比如墙内经常嘲笑泽连斯基是个喜剧演员,他怎么能当总统,就是个诉诸荒谬的情感谬误,在中国人的认知里面,没有从政经验的人是不可能当官的,但在全世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面,年满18岁的公民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以这种看似的荒谬是不成立的。又比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和「某某党是人民的大救星」这两句明显矛盾的话可以出自一个党派的宣传,长期以来还会觉得毫无违和感,就是利用了诉诸情感的手段,让人们掉入一方面想要自立自强,一方面又依赖他人的情感需求的双重逻辑也浑然不知,以达到消灭政敌和提升执政合理性的目的。
总而言之,诉诸情感特别是诉诸恐惧是个技术活,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人们为达到目的常用的一种营销和宣传手段,对于普通人来说,保持一颗怀疑的心和订阅玛力的节目,是有效避免被忽悠的基本方法。我在很久之前有一期节目中以中国某著名情感专家为例,揭示了这种伪逻辑链,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