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作爲身體的隱喻——韓麗珠《回家》的空間意涵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韓麗珠小説裏的空間可以是實踐規訓與權力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是個體尋求自主的所在,要分析當中的關係,必須要先解答小説中的身體意象如何隱喻個體的主體性。林怡伶在分析韓麗珠的小説時,提出「身體即是空間」一説,認爲身體這個空間令角色得以在扮演「社會身份」的同時,能夠有空間存放「真正的自己」。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嘉歡

韓麗珠小説裏的空間可以是實踐規訓與權力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是個體尋求自主的所在,要分析當中的關係,必須要先解答小説中的身體意象如何隱喻個體的主體性。

林怡伶在分析韓麗珠的小説時,提出「身體即是空間」一説,認爲身體這個空間令角色得以在扮演「社會身份」的同時,能夠有空間存放「真正的自己」。(1)她指出小説的敘事者試圖想象一個能夠安放真實自我的空間,不受外在的威脅與傷害,變形為一個「介殼」(Coquilles)相似的空間,以此成爲「逃逸」的方式。(2)因爲失去自主的身體只是一個可以扮演的「社會化定型身份」,這個身份並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一個可供躲藏的身體空間。韓麗珠在《回家》以散文語言重新釐定「身體即是空間」的意涵,將身體、物件與居所的意象連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身體、衣服與居所

〈逃離安居的處所〉裏敘事者指出「房子」、「衣服」和「身體」都是安放自身的所在,同時處於終將消失的焦慮之中,因此敘事者嘗試自我安慰:「其實沒有屬於自己的居所也不要緊,反正,靈魂其實被安放在軀殼裏,而身體其實被盛載在不同剪裁的衣服之間」。敘事者帶出「房子—衣服—身體」的遞進關係,空間逐漸收窄而最終指向身體本身。身體作為個體主體性最後一道防線,卻也是人處於社會之中最難以掌握的部分。因此城市裏面的人終生勞役身體,把身體安放到居所裡面,試圖換取「家」的想像,彌補自身無法掌控身體的焦慮:

「他們繞過了所有令人忐忑的思慮,而把注意力投放在購買一棟可以容納自己的屋子之上,即使花費了一生的光陰,把皮囊虛耗得筋歇力疲,甚至油盡燈枯也不介意,並不是因為他們對自身的反省不足夠,或對於外界的入侵思考得不夠透徹,而是,她們早已認清了一個實相——購買一座房子,得到一個安居的想像,遠遠比尋回身體或個人的自主更容易達成,也更具體可得。」

由於「居所」、「衣服」和「軀體」三者有完全一致的功能:作爲安放自身的空間,因此它們之間的差異得到被消解的可能。敘事者嘗試藉助衣服掩蓋身體,城市的人們勞役身體以換取自己的居所,都無法掩飾主體性的失落。一層套一層的意象,包括用軀殼包裹靈魂,以衣服收藏身體,或者以居所安放身軀,最終都指向內在的虛空。

身體與主體性

個人自主的失落,是敘事者從居所裏出走的原因。而這種身體或個人的自主之所以難以達成,源於現代化社會對身體的監管與操控:

「人們一旦出生而且成長於群體,他的身體就注定被某種完善的標準制度——離開母體時的正常體重、注射防疫針的正確時機、各種年齡的應有高度、發育時期開始和終結的年紀、脂肪的比例、膚色的深淺、容貌的端正、應有或不應有的氣味、開始戀愛的年齡、伴侶的數目、生育的時候、治療疾病的方法、應該死去的時間、作息的規律⋯⋯凡此種種,都是我們介入別人的身體或被別人介入自己的身體,過於理所當然以至習以為常的干預。」

敘事者因爲無法掌控身體的焦慮,因而離開原本安居的處所:「我買不起一間屋子,也無法掌管自己的身子,便只能逃走,而且無法清楚地解釋逃走的理由」。這裏的「逃走」代表個體暫時放棄社會角色或倫理關係的制約,也是尋求自我的出口。原本在家的空間裏面,敘事者需要「勉强扮演他人分派的角色,仿佛只是爲了使旁觀者感到安心」。而這場出走令敘事者走到一個「偏僻的、靠海的小島,把自己收藏在一個租借而來的、暫時的空間裏」,在那裏她能夠將自己收藏起來。因此離開固有的居室,來到新的空間,便是要忘記社會身份的羈絆,試圖解放自身。

在篇章的最後,敘事者在流浪貓身上看見安然面對一切改變的可能,並認爲只有軀體的消亡,靈魂才可以達到真正的自主。因此真正的主體性,似乎必須在離開社會對身體的制約,才有可能有完整的呈現。

「身體即是空間」

〈踐踏皮膚〉裏敘事者將房子作爲身體的隱喻,透過擴張身體的空間,探索身體的界限。「在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居所時,基於一種本能的需要,開始練習瑜伽。身體是與生俱來的一所血肉房子,透過延伸和呼吸,嘗試探索和擴張它已有的空間。」 敘事者再次將身體和空間並置,這篇文章藉助身體與房子的共通點,帶出個體如何試探並劃分與外界的界線:「我總是不會先説明要求,關於訪客如何接觸我的地板。有時是忘記了,有時是找不到那種機會,但更多的時候,我想試探他們隱藏著的那一個面向。」

在這個身體意象之下,身體和居所的共通點是同樣能夠劃分自我與外界,同時他人也有介入自我的身體或居所的可能:

「他(敘事者的親密關係對象)一再走進我的家,把鞋子放在門外,但把腳印帶進屋内各處,包括我的皮膚、腦袋和心臟。當他離開了以後,我以許多不同的方法拖地,然後洗澡,但那些瘀傷似的印痕仍然在,而且是無處不在。這些痕跡讓我知道,我還沒有懂得訂立自己和外面一道明確而安全的界限。」

居所作爲身體的延伸,敘事者觀察來訪者對待自己居所的方式,以此試探對方與自己的關係。而身體不斷延伸的過程,隱喻個體不斷打破、又重構與外界的界限,亦即在私密關係中打破、又再建構自我的主體意識。

「家」在韓麗珠的筆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流動的概念。《回家》以城市空間作爲切入點,連繫身體、衣服與居所的關係,而這種焦慮令敘事者渴望逃離原本安逸的居所,尋求自我的主體性。而人的一生勞役身體以換取居所,這件事本身也如同囚禁,敘事者以比身體更小的空間,突顯城市内人面對的困迫。身體與空間的共通性,令人在扮演身份和在群體中生存的同時,仍然希望軀體作爲一種空間,能夠保護「真實的自我」不受傷害。

韓麗珠在《回家》以散文語言重新釐定「身體即是空間」的意涵,將「居所、衣服與身體」的意象連結起來,層層遞進,指向個體無法掌控自主的事實,亦即主體性的失落。人們身體習慣被規訓,導致靈魂被軀殼所拘禁,無法獲得自由,因此空間對人的壓迫,亦寓意人們「從未走出自己的身體」。

(1)作者引述巴舍拉在家屋的概念下「介殼」一詞,其以貝類化石中的神秘幾何構作指陳身體的部位,或是建構家屋的想象,説到軟體動物生活在介殼内是一種源於内部的生命狀態,並將此是爲進化的本源。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3年。頁197。

(2)林怡伶:〈轉變是希望的開始?——論韓麗珠《風箏家族》身體與空間的變異意涵〉,《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2012年),頁213。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