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總是聲勢浩大,但卻經常害怕踩到雷!

Sunline
·
·
IPFS
·
台劇都是雷嗎?其實倒也不是。說穿了就是你若是看過大量的外國作品,回頭再看台劇,更容易會有那種「少了什麼」而感到「可惜」的心情。可惜了,就是沒有宣傳說得那麼了不起!

*這是韓劇菜鳥的觀影筆記!

從2022年看了《陽光先生》後,我開始大量地看起韓國劇和電影,在許多人瘋看韓劇許久之後,我將收視習慣從電視挪到串流平台,不再需要聽配音一模一樣的劇集,大量地啃食那些網上曾有過無數討論的韓劇,以及慢慢地開始認識韓國演員,與韓國創作人員。

在此之前,我是忠貞的台劇/台影觀眾,但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且經常冒出「為什麼都沒有進步」的碎語;特別是台劇也大量駐進串流平台後,為了要吸引觀眾的目光,用盡各種宣傳方式、天花亂墜地有著無數話題,卻很容易擺在平台上就被比了下去,常有那種「聲勢浩大,但就是,沒有那麼好看!」久而久之,棄台劇去看韓劇,好像也就這麼理所當然了!

說起台劇是因為有了串流平台才那麼容易「被比下來」嗎?其實也不是,畢竟早年在韓劇那種千篇一律的愛情故事熱烈地讓觀眾糾心時期,台劇還是常有佳作,甚至韓流是不能輕易地抓住觀眾的目光:光是男帥、女美只能吸引迷姊迷妹的跟隨,若是故事都長得差不多,那更不一定需要一直看下去了!

從「只看台劇」到「不太看台劇」幾乎就是一年之中的轉變;也不是「完全不看」台劇了,而是台劇仍然有著「就只能是這樣」的框框在那,不很多元,也很難精采,加上演員和劇本若是表現得太過單一,也就會讓人心感「好像也不一定需要看吧!」或者像網友說的:「看台劇超怕踩到雷。」

既然每次聲勢浩大,又為什麼讓人總是擔心會踩雷呢?(以下就不用劇來舉例了。就是某些通病!)

*沒有「死人」不會講故事!

不知道為什麼,台劇很常出現「找兇手」這種情節,不論什麼樣的類型,不論是什麼樣的人物設定,在各式各樣的故事裡,都要用懸疑推理的方式來推進劇情,常讓人心生懷疑沒有兇手就不會講故事,若再加個「一定有人死掉」的話,其實很多故事都長得很像!若是要再驚悚一點就藉由音效、剪接來製造氣氛,其他的潦草交代也就算了!(而且多有虛張聲勢,缺乏了角色的內在或背景故事的描述。)

或者經常「有其目的」想要讓劇有一個大目標,只是為了那個目標在說著故事,找兇手是一種目的,找出事情會這樣發展的「為什麼」,想要抽絲剝繭又經常顧左右而言它,脈絡常常不講清楚,東拉西扯的想要填滿劇情,卻常遺失細節!

還會有那種「沒有交代前後」就覺得這裡死一個人沒關係,而有一個人死掉了!(劇不是新聞,不是「這裡需要有一個人死掉,就有一個人死掉」!「人死掉的前後」才是「劇」啊!新聞的劇情說不定都比真正的劇本來得精采!)

*有一陣子是沒有饒舌不會做配樂XDDD

*演員接演角色的變化不大

這事可能還是要回頭去看劇本,如果在劇本所需的角色一直都千篇一律,那麼演員的演出都很相仿,那也是滿理所當然的。

若從韓國演員的演出,經常會非常讓人驚豔!

像柳演錫的具東邁、安政源、朴大衛;金海淑的程羅莎、羅炳熙、大妃趙氏;金炳哲的日植、宣敏植、朴仲憲;李姃垠的咸安氏、鄭恩喜、菊炆広;金甲洙的宋熙燮、黃銀山、朱宗秀;趙祐鎮的林冠秀、卞基泰、青雲⋯⋯多有不同的角色變化,劇本賦予他們很多元的角色,也讓角色能有自己的樣貌,就讓一個演員有了多變的演出,而讓觀眾看得過癮!

即使如金泰梨接演的角色年齡相仿、角色的樣貌也有那個年齡會有的樣態,她每一個角色依然可以透過劇本的不同,演出截然不同的樣貌!同樣的從李炳憲作品看起的我,幾乎把他能找來看的作品都看過了,也能看見他不同角色的變化,即使某些角色很重疊,但在他幾十年的不同角色中都有不同的驚喜!

台劇的演員很固定(也許就是跟劇本有關)演久了會有某些封號跟著演員走!觀眾也許永遠會記得那個國民媽媽、國民女婿,但觀眾看久了,會很容易感覺就是在看這些演員演他們自己,很少有「下戲了」的區別,那到後來看的是「偶像明星」而不是「演員」了。

甚至有些時候,你會在同一個演員不同戲裡看見他另一個角色的樣貌,連口條、動作都沒有變!(這樣劇會好看嗎?)

*具東邁《陽光先生》、安政源《機智醫生生活》、朴大衛《毒梟聖徒》;程羅莎《機智醫生生活》、羅炳熙《惡鬼》、大妃趙氏《王后傘下》;日植《陽光先生》、宣敏植《監獄醫生》、朴仲憲《鬼怪》;咸安氏《陽光先生》、鄭恩喜《我們的藍調時光》、菊炆広《寄生上流》;宋熙燮《輔佐官》、黃銀山《陽光先生》、朱宗秀《機智醫生生活》;林冠秀《陽光先生》、卞基泰《毒梟聖徒》、青雲《外星+人》⋯⋯(看太多很多人只認得臉,但記不住名字,等我好好寫韓影筆記的時候再把他們的中文和韓文名都記下來。)

*配角總是令人出戲

台劇的配角跟韓劇相比,最明顯的就是「配角很容易不到位」,或者場景裡的角色讓整場戲看起來就是「快點,我演完要收工了」,經常口條不到位,動作眼神也不到位。一旦讓觀眾感覺不到配角的融入/投入,那麼也就容易分了神,主動地略過那些角色,進而情緒容易中斷,再精采的故事都會讓人感覺某一種「假假的」而無法專注於故事裡。

以上述幾個韓國演員,除了柳演錫和金泰梨外,全部都是韓劇的配角,輪替出現在不同的劇裡(就《陽光先生》來說,柳演錫也只能算配角而已),他們演什麼像什麼,就算是一個路人、一個醫院的病人,只出現在一個場次,或只有一個鏡頭,他們都不會讓人感到突兀,只是去軋一角草草了事一般。

再回到前述:如果主角演的都是自己,配角又經常讓人想要直接略過,那麼,看劇的時候其實就只是看「那些明星」而已了!

*話說演員和劇本很不到位的倒是可以去看《台北物語》,真是神級難看但很有趣的一部電影!

*總是缺少了一點細緻

「草草了事」也經常發生在很多情況裡,例如依真實改編的「時間」,有沒有考究每個年代的場景和衣著與生活習慣,去呈現「時代感」?最常出現的毛病是寫「未來」這件事,常常出現人們的某些習慣已經進到了AI來處理,但另一個習慣明明也可以用AI演進,卻沒有在相同的「未來」中也用「未來的方式」做變化。

或者只要拍攝時空跳躍(不是穿越,是前後跳躍)的時候會有時空場景的對照,人跟人說話互動方式的差異,卻經常總是「主角」有變動,但身旁的人和場次沒有!對觀眾而言是會有難以銜接的落差感,隱在極細小的細節裡。

*有時又為了時代感,而刻意出現太多符號、用語,又經常顯得刻意!

*演員的口條不夠好

另外像是「語言」的細膩度,也是經常被「不在乎」的細節!「口條」應該是演員專業的一部分,台劇不論是主角或是配角,在這一環也經常成為「出戲」的關鍵!(就且不論「台詞是不是現實生活會出現」這件事了!)

不同的成長背景,會有不同的說話方式,不同年代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咬字、用語,台灣南部的台語跟台灣北部的台語會不一樣(當然也就跟星馬的台語不一樣,不考究這件事基本上就是一種瑕疵),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英語跟在台灣沒有刻意學習美式或英式英語的人說起來還是不一樣(美國腔跟英國腔,光是咬字發音就差很多),要是有機會聽韓星在劇裡說上幾句中文,就會知道語言的差異,台灣的中文(國語)和中國的中文與星馬的中文,都一定有差異!

韓劇在日治時期會大量的韓、日文夾雜。也經常會有韓國人演日本人的情節,韓語與日文的發聲很接近,但還是有所差異,很多韓星是不會說日文的,但他們也都應戲劇的要求,盡可能把發音發到相當接近的標準!韓文裡還有各地方言的腔調,用以辨識「是哪裡人」!台語也是會有的,只是不太明顯,台灣南部老一輩的台語就能分出台南腔、高雄腔、屏東腔⋯⋯之類的。

*近幾年的台語推廣,在要求「標準」之下,很多讀字差異也會在新一代學台語的人之中被消失了。這件事有點可惜就是!

*想要說的很多卻通常都沒有說完

許久前看完《未生》的最後兩集時,覺得2014年的韓劇,還相當有日劇的影子,很清楚明顯地有個主旨在那裡,且末了一定會很堅定不移地讓劇情把主旨帶出來,就好像《重啟人生》的最後結尾,一定要告訴你「最後我們終於在幾輪的重啟後一起轉世為鴿子了」。

台劇最常有的是塞進去很多「編劇」或是「導演」設定好非常明顯想要跟你說的旨意,以什麼樣的情境去表達自己要說的事,如果痕跡過於明顯,觀眾看很出來就顯得過於刻意,但若是觀眾看不出來,又顯得特別扭捏:你幹嘛出現這一段,剪掉比較好。

又有的是「什麼都想講,但什麼都不著邊際」而讓劇形成一種沾醬油式的沒有重點。

也會有人說:「把什麼都說了,讓觀眾去思考也不錯啊!」但說得越多,就越需要「時間」去舖陳,這個「時間的拿捏」往往成了台劇最致命的部分!一旦主軸、重心放錯了位置,本來真正想說的沒說完、說好,那些「什麼都想講的」也是蜻蜓點水的點了一下,不僅容易失焦,還容易形成「嘿!你看,我什麼都有講到、我什麼都有想到,我只是想證明我什麼都有關心到」的某種「自以為很全面」的傲慢了!特別是在社會議題的關注上!(但其實台灣的劇本基本上都不太敢碰社會議題和歷史話題!)

*精采的韓劇幾乎都是環環相扣沒有廢戲,而且你看越多次,會越讚歎那樣的環環相扣是如何銜接起來的!

*小孩才做選擇,大人總是無法見好就收

台劇還非常喜歡拍續集!這幾年拍得最好的只有《俗女養成記》而已,倒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電視版比台灣的電影版好一點。其他的不論是從劇延伸到電影或是拍第二季、第三季都慘不忍睹(好啦!也許是我比較挑剔,某部第二季我看到第二集就棄劇了。)別說觀眾敲碗,其實多半是「資方」覺得可以乘勝追擊,但往往接續的都不如預期!也沒有什麼太特別的理由,大概就是「乘勝追擊」的時間很緊迫、很壓縮,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好好去寫架構劇本,反正「勢」在,就是需要在勢頭上追趕,也就不會有太好的內容了!


但說台劇都是雷嗎?其實倒也不是。說穿了就是你若是看過大量的外國作品,回頭再看台劇,更容易會有那種「少了什麼」而感到「可惜」的心情。

可惜了,演員不到位(口條、配角都不到位);可惜了,場景很考究,但劇情跟不上(或反之);可惜了,是個好故事,但內容太多不必要的情節,而沒有把原來的故事說得更精緻一些;可惜了,導演和編劇的痕跡太清晰,看不到故事本身,只看到創作者的意圖;可惜了,就是沒有宣傳說得那麼了不起!

2022以前我幾乎是串流有得看台劇/台片,我一定會一部一部打開來看,近一年多都是覺得韓劇看不完而捨棄了不看也沒關係的台劇。(台片我會挑演員和導演看!)

台劇還是要多加油啦!二十五年前同時期台劇沒有輸韓劇呢!

圖:我的Netflix片單(很久沒亂瀏覽加片單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人寫書及出版《獨旅的浪漫》(前言)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

沒有人陪我看台劇的時候/《影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