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需要的話,就拿去用吧

大齡蠶的繭居生活
·
·
IPFS
·
一直想要對社會有些直接性的貢獻,除了努力工作,在職場中當個小螺絲釘,並且和身邊的人盡可能交好以外,多了解世界上的重要議題,似乎還可以做些什麼。

某天,發現房間書櫃上多了一個「捐血救人」的小吊飾,我好奇地看了看,隨口問道:「哪來這個東西?」

蠶姊懶洋洋地回答:「之前去捐血送的,你要嗎?」

血要怎麼捐?寶寶怕怕 (Photo by bady abbas)

咦?捐血?我只聽過捐錢!血也可以捐嗎?怎麼捐?需要在人的手或腳畫上一刀嗎?會不會很痛?

還是國小生的我腦袋裡瞬間跳出十萬個為什麼,從前一直認為只有金錢或身旁的物品可以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由於碰過921大地震,非常理解捐獻「身外之物」能對他人盡一份心力,但卻沒想過連身體內的東西也能拿來捐。

然而這樣的震驚維持不久,畢竟家族內沒有捐血的經驗,身旁好友也不太了解,都只是小孩子嘛,一聽到和「血」相關的話題,整個人都不好了,完全沒有討論下去的興趣。


高中時,某日偶然經過捐血車,看到宣導人員分享一些捐血事項,便停下腳步和他們聊了起來,才了解原來只要女生只要滿17歲、體重大於45公斤、身體狀況良好、無特殊疾病,都可以嘗試捐血,經過捐血中心處理後提供給需要的病患。

原來,我的血這麼有用嗎?只要用針頭抽出250毫升(約1袋)的血液就可以了,對比全身的血量簡直是九牛一毛,但在緊急時便可救人於水火之中,若要多取一點也是沒問題的!

說是這樣說,不過考量捐血人的身體狀況,通常只有超過60公斤的人才能捐到500毫升(2袋),而且女生還要斟酌生理期失血的情形,所以醫護人員通常建議女生捐1袋血即可,超過兩個月以上才能捐下1袋。此外,凡是睡眠不足、沒吃東西、血紅素偏低時也都會被「退貨」,讓你調整好身體再去。

有句俗話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用來告誡人們要豁達處事,切莫把錢財、物質、名利、地位這些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因為當死亡來臨時,這些東西都帶不走。

我覺得身體也是

除了定時捐血以外,我也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註記器官捐贈意願於健保卡中,並加入骨髓幹細胞捐贈登記。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需要的話,就拿去用吧」(?)

雖然沒有特別接觸或信仰任何宗教,但就現實層面看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老化,直至死亡那一刻。捐贈幹細胞也有年齡限制,雖然目前還沒有被配對到有需要的患者,但起碼我還可以在資料庫中待幾十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幫助別人健康地活下去。

多一份配對的可能,就多一分希望 (Photo by Annie Spratt)

有些人可能覺得,人有遠近親疏之分,若真有那麼好的資源,應該得留給最親近的家人,而非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人。當然,若周圍的人條件相符且願意提供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但誰能保證到那一天,有人願意為你捨身。

身為一位成年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身體要如何使用,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拿身體內的東西捐出,這些細胞、器官得來不易,往往是需要者遠大於願意主動捐獻者。特別是捐贈卵子與幹細胞前需要經過一系列正規的身體檢查,並額外施打藥劑,總是有人產生疑慮而望之卻步,所以在確定要捐贈前,醫護人員會多次詢問意願,為的是盡量在合乎倫理的情況下拯救更多人。

而醫院裡也不乏看見病人成功配對後,家屬喜極而泣,頓時感受到一絲微弱的希望出現,卻在對方反悔後再度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的例子。幸運點兒的還能繼續維持生命,等待下一位捐贈者出現,更多沒那麼幸運的,可能就在某天晚上悄無聲息地「飛走了」。

從另一方面思考,能夠扮演捐贈者是幸福的事,代表自己還算健康,有的人雖然心有餘力,但卻因身體條件無法捐贈,例如自己曾想過去捐卵,但健康檢查沒過,診所顧及未來胎兒可能有遺傳風險,便沒有接受我的捐贈意願,走不完後續流程。

互助有很多種方式,此次只是分享自己對於捐贈的想法,也有人選擇捐大體,有些人會捐錢、捐物資,或是在空閒時間做志工,貢獻專業能力或體能,我覺得這樣也挺好。只要有想到任何能幫助他人的事情,並且是自己能夠達成的,就去做吧!

註:
上個月想再去捐血,但當時量測的血紅素不足,被護理師「退貨了」。
就是捐血前會被扎指頭(會疼),擠出一滴血到藍色液體(硫酸銅溶液)中,據護理師的說法是,血液要30秒內沉下去才算合格。

這個月已努力吃好睡好,決定明日再戰,希望可以成功:)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大齡蠶的繭居生活你可以稱呼我為阿蠶。Liker.social : @A_Tsan 平時拙嘴笨舌,不喜歡用嘴說話, 但生而為人,總是在生活上有點苦、有點樂、有點悶、有點體悟, 偶爾也想分享龜在蠶繭裡的生活觀察,和大夥兒交流,感受點人氣。 希望能夠讓相似經歷的人感覺到被理解 :)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堅持了三個月,真好。

愛討好和怪別人

關於聲音這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