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好書邀約// 刻意練習 Day 1
一、心理學家和科學家的經驗總和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共同撰寫。
• 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是心理學教授,多年研究頂尖專家,也做過多場實驗。世界級的「傑出表現」研究權威。他的研究曾被許多暢銷書引用,如《異類》、《恆毅力》、《我比別人更認真》⋯等。
• 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是科學作家,擁有萊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於知名科學刊物《科學》與《自然》工作。
本書中多以艾瑞克森口吻來做對話。而本書中也對暢銷書《異類》中所引用研究內容的一餘「一萬小時法則」(無論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小時的不斷練習)這是誤解、錯誤引用了他的研究結果。他在書中舉出許多科學研究與實例說明:
光有練習的「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兼具練習的「質」亦即必須「刻意練習」,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
二、我對《刻意練習》這本書想問的問題
1. 如果一萬小時法則是誤解,那需要練習到怎樣的程度,才能瞭解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2. 所謂練習的標準是什麼?反覆做嗎?
3. 心智表徵是什麼?
4. 刻意練習後還會忘記嗎?
三、我的願望
希望我可以從這本書學到方法,讓自己可以成為一名作家
四、本次閱讀內容筆記
在這次我閱讀從作者寫的序言,還有推薦序到前言「真的有天才嗎」,裡頭學習到三個案例分別是莫札特、榊原彩子的24位學童完美音感、雷.艾倫,若沒有在相對環境下,具有天份是不夠的沒有經過刻意練習是不會成就結果的。
記得在《遇見莫札特》這本書聽到莫札特雖英年早逝,但是他一生創作的曲子比一輩子的抄譜員所抄寫的譜還要多。而他的父親老莫札特也是從莫札特小的時候開始讓他做一連串的練習,雖然不知道那個練習有多辛苦,但不知道莫札特可能長大都沒有想過自己有天會成為大家口中所謂的天才。
而榊原彩子的24位學童也是透過打造環境和刻意練習下,實現這個眾人認為需要極度天份的完美音感。
我記得小時候讀幼稚園的時候,媽媽給我報了課後鋼琴課,但那時候我總羨慕其他同學可以下課玩耍,我卻要學習鋼琴於是練琴也練的不好,最好想了一切理由讓媽媽給我退掉鋼琴課。如果我在那個時候,有一個像莫札特的爸爸一樣,特別的相信然後用嚴厲的方式,不知道我會不會是下一個莫札特,但應該不會因為我家也不是這環境的。
最後一個是雷·艾倫,他是一個投籃很厲害的人,他被報導擁有的天賦甚至是運氣的時候,他應該很不爽。因為他說整個隊上就他球練的最勤快,但說沒有人看到他的辛苦卻只是看到成就。這裡有一句關於他的話我特別喜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日復一日努力不懈的練習」。
這也讓我想起在另一家店開幕時,因為市長要來訪,我花了三個小時練習排演被稿,甚至熬夜反覆練習。而在隔天活動當下,我在一群媒體前和市長的互動跟對談看起來好不費勁,而且講話沒有吃螺絲。我想這不知道是刻意練習的作用,還是鈍感力的作用。
沒有所謂的預定能力,人的大腦具有適應力,而訓練可以創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
學習不是一種達到潛能的方法,而是發展潛能,你我可以創造出自己的潛能,而無論目標是立志成為專家或是業餘技能,都可以適用刻意練習。
並不是持續努力練習就會達到目標,這是錯的,而是投入足夠的時間以正確的方法練習,才能有所進步。
我大學所學並不是本科系,而我壓根也沒想過自己會從事咖啡產業。當初只是憑藉一股腦的熱情和興趣去激發自己的行動力,一個想要把事做好的精神,從一個不會喝咖啡到一個到處跑跳探險各地咖啡店的我,從書上學習從咖啡師口中學習,然後在試圖轉化成自己的方式表達。而把心中所想的味道,從拿到一支咖啡豆開始,嘗試無數次的溫度、水流、時間,每一次測試都需要喝上數十杯上,甚至運氣不好喝到品質不好的豆還得哀上胃痛,而從每一次的沖泡中觀察,學習,修改。
現在只有當有人拿了豆子來,問我要怎麼調整配方。我聞了那研磨後的咖啡豆後能夠粗略的說出沖泡後可能的味道,甚至在沖泡結束後從濾杯上的咖啡粉狀況就能判斷這杯咖啡好不好喝,味道層次豐富不豐富。但次總有人好奇,這腫能力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自己也說不清。雖說還沒做到真正的專家,但說反覆練習在記憶中、身體與大腦中都會有種連結。
也正是因爲我們的天賦是可塑性和適應力極高的大腦,大腦會重建自身回路來回應刺激,使得神經元之間彼此建立新連結,進而增強或變弱,多讀書也是可以讓對一個名詞的解釋而有所不同。
唯有不斷精進,不能以夠好了為目標,而是要將刻意練習用於自身領域或是熱愛的領域中成為菁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