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是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就如猴群争王

江上小堂
·
·
IPFS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成为传说,传说成为神话。尧舜禅让的故事也是这样。相传中国上古时期有二位道德高尚的帝王,尧与舜;在有生之年,就将帝位主动让贤。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这种权力交接模式被后世称为禅让制。但这有多大的真实性呢?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显然是舜监禁了尧才登上王位的。《韩非子·说疑》也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一个“逼”字道出了“禅让”的真相。可见古时对尧舜禅让就有不同的说法。

但儒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大力美化褒扬所谓的禅让。孔子称赞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哇塞,好伟大哟!舜、禹之有天下也,不是争夺来的!”这样,在儒家一厢情愿的长期美化下,尧舜禅让成为了正统史观。

后世也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个传说,提出了一些质疑。如曹丕借禅让为名逼汉献帝让位后,得意地对群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但却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运用一下生物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就可以对所谓的“禅让”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尧舜禹”时代的初民社会规模很小,大不了就是一个部落,比猴群大不了多少。“尧舜禹”是部落的首领,部落中的每个人都有近距离观察或接触“尧舜禹”的机会。部落头领的取代规则也如猴子一样,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力量。这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能直接观察到其它个体的表现,谁的力量大,谁的智慧高大家都很清楚。大家也明白,让最有能力的人来领导对群体最有利,也最能服众。因而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其它人都袖手旁观,不帮任何一方,完全靠双方的单挑决胜负。

当一只年青的猴子不断成长,当它的能力足以挑战不断变老的猴王时,就会向原来的猴王发起攻击,通过激烈的搏斗取得胜利,从而夺得王位,取得在群体中的最高权力,包括进食的优先权和交配的优先权。当然它也可能高估自己而失败。而被打败的旧王却没有性命之虞,或者留下来或被驱逐。

按照英国动物学家莫里斯在《裸猿》一书中的解释,动物总是有天敌,生存受到很大的威胁,如果相互残杀会导致物种毁灭。为维持物种的存续,动物发展出一套臣服认输的肢体语言,以避免为争夺食物和配偶而相互残杀。比如“黑猩猩会伸出一只手作为臣服的姿势,这使它的手极易被对方咬伤。因为发动进攻的黑猩猩绝不会咬战败者伸出的手,所以这一乞降的姿势可以使强手息怒。”获胜的黑猩猩就会停止攻击,而不会再继续伤害或杀害认输的黑猩猩。动物之间,不会有自相残杀,更没有有组织的残杀行为。动物只会要它猎物的命。

人类早期的组织跟动物一样弱小,所以争斗规则与动物类似。宋襄公不出击尚未渡河的敌军,他这种“仁义”也是早期人类争斗规则的残留。但当人类组织规模扩大与外部威胁减弱后,争权夺利就变成了不择手段你死我活。当个体间的的相互残杀与有组织的相互残杀都不会导致人类的毁灭了,这种保护机制就消失了。

这样,我们可以大致明白所谓的“禅让”是怎么回事。实际的情形是“舜”后来的能力超过了“尧”,他们可能真的比试了一番,或者“尧”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大势已去,毕竟人比猴子还是要聪明些,不一定非要比划一下。最后“尧”不得不将王位让给了“舜”。而“尧”退位后还能继续生活在“舜”的统治之下。到了春秋战国时,人们目睹大量的弑君,对早先尧舜禹之间有节制的争斗自然就难以理解。儒家才趁机将之解释为建立在高尚道德基础上的主动让位。

这样解释才说得通过。“禅让”就是单挑决胜和受抑制的争斗,根本不是主动让贤。

2017年2月16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