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出版】《The Gaze of Others》— 多元性別的集體創作 X 性別空間的無限想像

G點電視
·
·
IPFS
·
初次到訪「一坪半性別空間」,第一眼看到的,與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大致無異。大大小小的書架、各類型的讀物、盆栽、榻榻米、小茶几,還有那幅貼上「平權海報」的牆。唯一的不同,是多了一股亂中有序的「工場感」「我們已經連續pack了幾天,還有這裡的要pack!」Erica一邊說,一邊安頓地上的紙箱,紙箱裏是《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的閱讀材料。

撰文、攝影:proxlogue
文字編輯:麥子

編按:【酷兒出版】系列專題分兩集,此為下集;上集為《明心見性:香港跨性別青年文集》— 打破媒體呈現套路,讓我們述說自己的故事,請一併閱讀。

初次到訪「一坪半性別空間」,第一眼看到的 ,與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大致無異。大大小小的書架、各類型的讀物、盆栽、榻榻米、小茶几,還有那幅貼上「平權海報」的牆。唯一的不同,是多了一股亂中有序的「工場感」......

「我們已經連續 pack 了幾天,還有這裡的要 pack!」Erica 一邊說,一邊安頓地上的紙箱,紙箱裏是《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的閱讀材料。半年前,同為「一坪半」坪主的她邀請了好友 Astor 組成「The Gaze of Others 團隊」,從經營一片性別空間走到出版一本性別讀物。

置身於「一坪半性別空間」,使人有一種亂中有序「工場感」。

The (In)visible:被看見的進行式 拒絕觀看與被觀看的單一化

「哇!好有趣啊!入面好多嘢,逐樣攞出嚟睇吓、玩吓,好似拆禮物咁啊!」這是《The Gaze of Others 》第一期《The (In)visible》首位讀者的閱後感。與其說是一本小誌,其實它更像一個閱讀套裝 —— 透明 zip 袋、小冊子、相冊、podcast、地圖、練習本、三角彩旗字典。但不同形式,甚至不同形狀的背後,又是為了甚麼?

《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與其說是一本小誌,其實更像一個閱讀套裝。

「一直以來,性/別小眾都是被觀看的一方。我們之所以創作這本小誌,是希望性/別小眾也可以成為觀看的一方,透過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語言來分享所看見的世界。而正正因為性/別小眾的觀察是多樣化的,用來呈現這些觀察的形式就更應該多樣化。」Erica 解釋道。本著這個信念,性/別小眾義工們在 Migrants’ Pride 拍下的相片、寫下的文字,通通被「The Gaze of Others 團隊」收錄在《 1/7》裡,務求讓讀者可以看到義工們在驕傲日看到的畫面;而酷兒們在投稿時所用的字眼語句,亦一字不漏地被團隊灌錄到《酷兒地圖隨身聽》的 podcast 裡,讓讀者亦有機會代入酷兒們經歷,體驗投稿者如何看空間、如何與空間互動。

除了拒絕單一化性/別小眾的視角,Astor 亦很抗拒性/別小眾被單一化地觀看:「雖然近年越來越多主流的人表示看見我們,我們的社群越來越 visible,但他們所看見的,大多都只局限於男同志是娘娘腔、女同志伴侶間必有一方是 TB 等。這些刻板印象都在告訴我們,社群內的多元性仍是 invisible、仍是未被看見。」為令更多人意識到現時社會對性/別小眾的種種刻板印象,又為令更多人明白到性/別小眾是多元群體、而非單一狀態,Astor和團隊決定把是次出版的小誌命名為《The (In)visible》「為《The (In)visible》加上『()』是想分隔『In』和『visible』,提醒我們仍然身處被看見的進行式,仍然要為性/別小眾不只有一個固定面貌而吶喊。」透過出版《1/7》(記背負雙重隱沒性的居港同志移工)、《愛伴》(記兩對在香港法律下純屬透明的已婚同志伴侶)、《酷兒地圖隨身聽》(記不同酷兒成員與香港不同角落的連結),Astor 和團隊希望呈現性/別小眾的更多面向,讓主流重新檢視自己觀看性/別小眾的方式,讓性/別小眾能夠慢慢走出被看見的「進行式」。

在「一坪半」角落堆疊得井井有條的《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

不只是性/別小眾的創作 更是多元性別的共同創作

閱讀着同志移工主導的《 1/7》、聽着酷兒主導的《酷兒地圖隨身聽》,相信沒有人會反對《The (In)visible》是一場性/別小眾的共同創作。但原來除了性/別小眾,一些「性/別大眾」也是這本小誌的共同創作人。

「我們本來沒有《性/別 ABC》的。這部分是在『試閱大會』上受到順性別(cisgender)(筆者按:即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性別相同的人)、異性戀朋友啟發後再新增的。」Erica 坦言。「試閱大會」是「The Gaze of Others 團隊」在 3 月舉辦的一個活動。在活動中,團隊邀請了多元性別的朋友一同試讀小誌的初版,又向他們請教了一些修訂建議。談及《性/別 ABC》的誕生,Astor 表示這是自己的意見:「經過『試閱大會』,我才發現主流對性別相關的詞彙真的不太熟悉,例如他們根本沒有聽過『酷兒』、『非二元(non-binary)』等字詞。我不希望這會成為閱讀《The (In)visible》,甚至是認識性/別小眾和性別議題的限制,因此提出了製作一本性別字典。」她強調《性/別 ABC》的創作建基於順性別、異性戀朋友的試閱回饋:「所以,這本小誌不只是由性/別小眾主導,更是由多元性別主導。多元性別包括了順性別和異性戀,而有了這些視角,我們的創作才得以完整。」

團隊在試閱大會上邀請了多元性別的朋友試讀初版,向他們請教一些修訂建議。

至於 Erica 心目中最深刻的「試閱大會」回饋,她表示是來自本地跨性別組織「跨青時刻」的參與者。「在初版的《性別觀察練習》裡,其中一個練習需要讀者代入一件死物(例如一朵花、一塊石頭),然後反思性別的意義。我們的本意是想鼓勵讀者跳出平時的思考模式,重新審視性別這回事。但『跨青』的成員就擔心練習或會令讀者把性別誤解成任何東西都可以,所以我們最後還是刪去了這個練習。」Erica 直言:「這個小經歷其實為我帶來了很多反思!它提醒了我在寫作時,字眼選擇的重要性;亦令我開始思考性別討論的敏感度。」

一坪半的空間 空間想像卻無限

雖然「一坪半的空間,性別想像卻無限」是「一坪半」一直的命題,但這次《The (In)visible》帶給「一坪半」的,除了有性別的想像,還有空間的想像。攤開《性別觀察練習》,一下揭頁,一個佔滿整張 A2 紙的香港地圖就這樣登場了。印上《Queering Hong Kong》三隻大字,這是「練習簿」中最搶眼的練習。「只要那個空間曾經記載一段性別經歷,它就是一個性別空間。」Erica 率先為性別空間下定義。

《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中的《性/別 ABC》和《性別觀察練習》

Erica仍記得有一個《酷兒地圖隨身聽》的投稿故事是發生在迪士尼。在那篇投稿中,那對性/別小眾伴侶的其中一方寫下一句:「我望住你,你望住煙花,我哋一齊享受咗呢個睇煙花嘅過程」。對此,Erica說道:「在資本且主流的迪士尼裏記錄這個畫面是有趣的,我希望讀者們都可以運用《Queering Hong Kong》來記錄屬於自己的性別回憶,以及與自己有關的性別空間。」而當她進一步補充練習背後的用意時,Astor 隨即加入討論,內斂中帶點激動地分享起自身的故事:「我記得的!我還很記得!歌和老街公園是我在中學時期第一次與好友出櫃的地方。雖然在政府的建構下,它只是一個公園、一個公共空間,但於我而言,歌和老街公園是一個只屬於我、跟我有很親密的關係的性別空間。」由此延伸開去,Astor 希望大家不要再被一些權威的定義規限自己對空間的想像,反而要去尋找自己與空間的連結,成為主動建構空間的人。她堅定地說:「其實不是像『一坪半』般有明顯性別意識的地方才是性別空間!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是性別空間!」

作為一個經營空間的人,Erica 格外有感:「其實《The (In)visible》也是一個空間。」Astor 有默契地解釋下去:「《The (In)visible》是以上所有反思和想像的載體,絕對是一個跟『一坪半』同樣開放的空間。」

和妳創作 溫柔而有希望

回到《The Gaze of Others》,甚麼時候出版第二期?第二期的主題是甚麼?這一切仍屬未知。唯一能夠肯定的是,Erica 和 Astor 都在酷兒出版中找到意義。最後,筆者邀請了她們各自從「一坪半」情緒卡牌中選出最能形容整個創作的詞語,「溫柔」和「有希望」便是她們的答案。

Erica 和 Astor各自抽出了最能形容她們整個創作的情緒卡牌:「溫柔」和「有希望」。

「以創作平權是很 soft、很溫柔的一件事。特別是在收集投稿的時候,我們重新聽到一些有關同志遊行、校園同志行動等的故事。這些都是已經消失、正在消失的地標和事件。原來我們在創作的同時,正默默整理着香港同志歷史的脈絡。」Erica 認真地回顧她們在過程中的「額外收穫」。

(左起)Erica 和 Astor的合照。

「要找到一個渠道讓我抒發我想抒發的、創作我想創作的,本來就已經很難。當中還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幫助,這更是十分難得和感動的。我感受到很多人真的很想做好這本出版,希望未來我們亦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這件事,讓性/別小眾的創作成為一種習慣,再慢慢把我們的版圖延伸至主流的視線範圍内。」Astor 則握着「有希望」的卡牌說着自己的願望。


延伸閱讀:【酷兒出版】《明心見性:香港跨性別青年文集》— 打破媒體呈現套路,讓我們述說自己的故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點電視G點電視以新媒體介入性/別小眾運動,鼓勵及引導義工成為行動者、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學習營運媒體,為社群充權。請賞我們幾個拍手或一杯咖啡,讓我們支持平台及團隊持續運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同性戀除罪】歐洲多國立法賠償同志歷史迫害 港英政府曾設「特別調查小組」專捉同志

女同志情慾:失語、被污名化、被壓抑,但性本尋常

英國大選工黨重掌政權 性/別小眾面臨中間派政策與右翼壓力的雙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