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K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你的嘉義縣不是我的嘉義縣:評 2021 臺灣文博會嘉義縣館

BK
·
·
嘉義縣館,先講結論,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把整個嘉義縣扁平化到無以復加,更沒有在文字功夫之外,凸顯嘉義縣的特色。

今年四月底,我專程把週末的事情排開北上,其中一個很大的理由是因為今年的文博會,前次舉辦時首創的地方文化館概念在這次也確有延續,其中之一便是嘉義縣;而嘉義縣館會如何展出,便是我非得參加今年文博會的理由之一,畢竟我從小就在嘉義縣長大,很期待這個長期不在眾人目光焦點中的縣市可以被怎麼包裝及登場。如同幾位沒能參與的朋友們一樣,我自己在出發前,對於嘉義縣館也是懷抱著期待,但我也在此不諱言地直說,嘉義縣館讓我十分失望,甚至在看展的當下是感到不舒服的;這或許跟文博會本身的屬性有關,但絕大多數仍舊源自其策展論述本身。

評論嘉義縣館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談談文博會。台灣文博會,是由文化部出資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經濟部管轄)為主要承辦與統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2020年自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轉型成立後,能見度可謂節節高升,我密切關注的台灣設計展也是他們的力作之一。這兩個活動常常被相提並論,甚至被混為一談,但其實屬性並不同。文博會的本質畢竟是個「博覽會」,是個展售商品的盛會,基本上可以視為政府在開始推動文創產業後的年度成果總發表(要補脈絡的話其實也可以追溯到深圳文博會,或是英國的創意產業)。

評論嘉義縣館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談談文博會。

即使是在三個展區中被定義為「文化概念」展區的華山展區,闡釋本次主題「數據廟」及標語「匯聚相信的力量」的主題館「相信律」在拆解、重新詮釋「相信」的概念,並以總策展單位豪華朗機工最擅長的光影機械秀所呈現的數位光明燈後,引導觀眾在這個展館的最後一段資訊,是一桌根據觀展過程所做的心理測驗結果得出的「信物」,但其實就是一桌跟這次文博會聯名的產品,在個別有段簡短文字介紹後,最後用小字標註「相信價 XXX元」。在觀展當下,我的感受是滿頭問號,雖然在展場裡便沒有很入戲地被策展人引動情緒,但我可以理解策展人的企圖;但無論如何,假設我被展場中的聲光效果及敘事帶起情緒,在走出展場的最後一刻,接收到的最後資訊是「相信價」,那肯定會大大出戲,「原來那些感動都只是為了要我掏錢包出來呀!」我並不是說文化就應該與資本劃清關係,畢竟文博會的宗旨就是展售、就是各種文創產業的爭奇鬥豔,但我萬萬沒想到,策展團隊的導購手法可以拙劣成這樣,而且還是在主題館,連各大媒體辦的國際知名藝術作品商業大展都不如。

在走出展場的最後一刻,接收到的最後資訊是「相信價」。

講回嘉義縣館,地方館在整個博覽會中,商業氣息相對不那麼重,尤其今年將展售的部分全數集中到地方總論館「北回歸線」裡。實際走一遭後,卻讓我越看越有芒刺在背的感覺,黏膩、搔癢,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距離感。出發前,我得知阮劇團的汪兆謙是策展人之一,很期待在他的詮釋下,能把嘉義縣的活力與風土帶入展館。我跟汪的社交圈有挺高程度的重疊,不少身邊朋友與他或多或少有過一面之緣,或甚至是深交,他們紛紛在那段時間表示對這檔展的想望。但我必須很遺憾地說,我看不出汪在這次展裡的角色。我以為由在地政府召集專業策展人及當地聞人策展,能夠說出符合在地論述的故事。但嘉義縣館,先講結論,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把整個嘉義縣扁平化到無以復加,更沒有在文字功夫之外,凸顯嘉義縣的特色。

嘉義縣館的主題「照起工」取自臺語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意思,策展團隊將之與場館的兩大主題「產業職人」與「太陽公宮」結合。兩者均是由「工」字所延伸出的概念;前者不需贅述,後者則是由於臺語中日期的量詞便是「工」,個人認為可能也回應了去年的日環食盛事,當時嘉義縣府以「太陽之都」自居,創造大家對當地的新印象。這兩個主題也都分別以不同形式呈現嘉義縣的 18 個鄉鎮市:「產業職人」區以野台戲的意象,致敬鹿草「余慈爺公聖誕」上百戲棚一字排開酬神的景象,在各鄉鎮市中各選出一個案例,以影片搭配一段銘言佳句呈現;「太陽公宮」區則是復刻了廟會旁常有的小夜市,以彈珠台攤位為呈現方法,每個縣內的鄉鎮市都有一個彈珠台,上面有關於當地的產業特色、觀光景點等關鍵字。

嘉義縣館的主題「照起工」取自臺語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意思。

「產業職人」區是整個嘉義縣館的起點,展場一開始便讓觀眾從戲棚後台走入,企圖貼合嘉義縣近幾年轉型成為「農工大縣」的企圖,形塑嘉義縣是「臺灣最有力的後臺」意象。但讓我比較有意見的是,代表 18 鄉鎮市的野台中,選材及呈現方法。首先是選材,很顯然大多數鄉鎮的戲台上面的是在這次活動中參與的廠商,而非一般為外人所知,該處的「特色」,這倒其次,甚至也有部分鄉鎮直接置入縣政府的廣告,或是在六腳鄉放上伍佰的表演畫面;這讓我感到困惑,文博會的嘉義縣館是要呈現嘉義縣的什麼?伍佰當然在臺灣藝文產業有舉足輕重角色,但放眼整個六腳鄉,沒有更適合拿來讓人認識的文化了嗎?雖然可以理解文博會畢竟不是地方文化展覽,本就不需要背負推廣在地文化的使命,但嘉義縣館的各種論述把嘉義的名字遮住,在任何被視為有「傳統」、「純樸」印象的地區,都是可以說得通的。更不用說,以戲棚(彩樓)包覆播放著固定 VCR 的螢幕還會加上各種雜訊,在視覺傳達上不僅有所干擾,對我來說更是加強一種「鄉土即落後」的形象,這非但不必要,更可能加強既有的刻板印象。

來到第二部分的「太陽公宮」,光是名字就讓我很出戲了。如果說「照起工」是使用臺語漢字產生一種意外的詩意及陌生化語言以吸睛的手法,「太陽公宮」顯然是當代華語流行文化強勢主導的去脈絡諧音梗,對於理解展場內容沒有幫助;根本不會有宮廟叫這個名字,以河洛人及福佬客漢人群體為主要人口組成的嘉義縣,區域內也不會有人能以宮廟慣用語言來理解這雙關語,更甚者,實在難以想像,除了布滿彈珠檯的展區,其他再無他物的展區如何可以被視為一座「宮」?更別說官方論述中,提及「每個鄉鎮專屬的彈珠臺臺面上,統計利用社群網站流行的 hashtags,提供對該鄉鎮趣味而不失深度的小總結」,但來自網路的資料不外乎就是在地景點及特色名產,很多內容是被炒作空降的外行粗淺認識,實在難以見其「深度」。同時,在場內也有幾位年輕男性嘴裡操著輕浮而刻意不標準的華語,企圖營造一種類似叫賣的風格,同時大聲嚷嚷著可以全臺語為大家服務,卻遲遲未說半句臺語。

整個展館逛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核心概念,或是說,核心概念與實際展覽呈現間出現落差;再加之,策展團隊對於嘉義縣的特色並未有具體想像,而僅能以一種隨處可見的粗淺印象呈現,未能如整體主題所言的「照起工」,是缺乏誠意與準備的作品。以 18 鄉鎮的概念呈現自然不會有偏廢的問題,人人有獎,但是除卻這 18 個地方的地名後,要說是彰化、雲林似乎也不會有太大的違和感。這已經不是一句「你的嘉義縣不是我的嘉義縣」可以幽默帶過的了,而是我們該要反問,到底嘉義縣館想呈現的嘉義縣跟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到底有何落差?而落差如何形成?

到底嘉義縣館想呈現的嘉義縣跟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到底有何落差?而落差如何形成?

當然,能對整個展覽形式指指點點的人實在太多,文化部、設研院、嘉縣府到協力單位,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權力影響整體策展,點出這些失望之處,絕非意圖將責任歸咎到兩位策展人身上。經費也是需要考量的事情,絕非能就我這事後諸葛觀點能一概否定的。僅就個人片面的觀展體驗,表現一些主觀感受。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