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莊記憶
豐莊是個居民小區,位於上海西區,真如以西。在兒時的記憶中,真如以西全然是市郊景觀,一片片田野,春天里滿目皆是黃燦燦的菜花。應該是從九十年代開始,那里開始興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區。我跟父母就是在那時候,從原來的工人新村動遷搬入豐莊小區的。動遷公司給了我們三人一套兩室一廳。

林奕含的冷月詩魂
一度成為社會新聞的林奕含自殺案,沸沸揚揚。那部淒美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仿佛一顆遺珠似的,靜靜地躺在火災過後的灰燼里。人去園空,即便是大觀園,沒有了林妹妹也同樣的空空蕩蕩。世人的閱讀因此變得十分靜寂,有如考古般的,品味著遙遠的鑿刻。其實是個一不小心掉入濁世的林妹妹很不幸地遭遇薛蟠的故事。

高行健小說點評
高行健的水墨畫 高行健的《靈山》,假如從結尾那段面對青蛙的上帝感寫起,可能會是另外一番境界。作者跋山涉水,走了很長很長的路之後,突然有所領悟,但小說卻結束了。向秀的思舊賦只寫了個開頭,是因為向秀想得十分明白,不需要再說什麽了。高行健的《靈山》則是寫著寫著,才突然明白過來的。

阿倫特的平庸之惡
無論是作為流亡者,還是作為極權主義的受害者和不妥協的反抗者,我與阿倫特的立場都沒有什麽不同。區別僅在於面對的極權者有別,但其極權的本質是一樣的。阿倫特從政治學家角度提出平庸之惡,可以理解。但假如將這一說法轉換到哲學角度,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江南士子京城劫
——萬潤南其人其事 海外流亡者中值得書寫的人物並不多,但老萬是一個。這不是因為當年四通總裁曾經如何輝煌,而是因為作為歷史個案的萬潤南,有著獨具的地標性。老萬寄來的四通回憶《商海雲帆》很厚實,精裝,封面紅紅的,讓人驀然想起當年的馬恩選集。通讀過後,又发現,老萬畢竟是清華理工男,雖然...

杜維明的文化投機:儒家的晚期病癥
在海外的華人文化中,影響最大的應該算是杜維明宣揚的所謂新儒家。與余英時幾乎足不出戶的低調相反,杜維明西裝革履地四處奔波,滿世界亂飛,比當年孔子周遊列國還要忙乎。一會兒用英語向西方世界宣講,一會兒用中文向中國同胞布道。說是孔子再世,卻過於油頭粉面;說是儒家的現代牧師,又沒有絲毫虔誠。

論八十年代改革悲劇
有關一九八九年的“六四”慘案的當事人回憶不少,甚至還有《六四真相》面世,但有關整個八九年“六四”學運整體圖景的描述,依然空白。如今,這個空白由北京學者陳小雅的《八九民運史》的問世而獲填補。從一九九二年開始,陳小雅花了二十多年時間,搜索了大量的資料,采訪了諸多當事人,再加上自己的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