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觀察室」8、i 世代的深層焦慮
為自己標價,是 i 世代的夢靨;而自我實現,正是他們深層的焦慮。

「自戀觀察室」6、學校可能的角色與功能
大家應該重新思考,學校到底是一個養成「人」的地方,還是資本主義的「零件工廠」?

「自戀觀察室」5、陷入自戀孤立的滑坡
當我在臨床上觀察那些陷入比較嚴重情緒與行為困擾的年輕女性個案時,發現了一些共同的特徵: 1、內傾的性格傾向 2、家庭關係不良 3、霸凌導致的創傷效應 這些特徵依序發生,若是沒有機會得到協助,很容易就會陷入自戀結構崩解的滑坡中。內傾的性格 「內傾」與「內向」有點像,但並不完全一樣。

「自戀觀察室」4、世代間自戀結構差異
舊世代是被強加了堅固的結構,但是可能不符合本性,雖然穩定,但是始終存在著內在衝突與不協調;新世代比較少被強加不喜歡的結構,比較符合本性而不感到衝突,但是如果發展的不夠理想,就容易因為缺乏支撐而不穩定。

「自戀觀察室」3、父母與老師心理角色的變化
父母與老師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原本扮演的是一種「中介者」的角色,讓兒童與社會這個「大他者」接觸的過程中,有一個緩衝的空間,讓心理上還未成熟的兒童與青少年不必直接面對複雜又難以捉摸的「大他者」。

「自戀觀察室」2、網路對自戀的影響
i 世代生活在一個充滿過多訊息,表面上看起來可以控制,但實際上卻受制於訊息的世界。在這樣的環境下,要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我是相當困難的。

「自戀觀察室」1、關於 i 世代
自戀系列的新篇章來了!--對 i 世代的觀察與未來社會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