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工作枱處理(前)與工廠庫處理(後)
大家有沒有試過,當工作遇到未想通的問題時,放下來,然後會在散步時、洗澡時、或在進行另一項活動時,腦海會突然閃過突破解決的靈感。這就是在大腦內被動思維在工作。我們往往在被動思維時,能有較大的思考突破,又或者在睡眠後頭腦變清醒時,大腦內的思維突觸能有突破性連結。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cf167456-1b04-413d-9932-ec604732d3d5.jpeg/public)
麥誠之工作效率回顧週記—第 11 期:我如何使用 ARRA 檔案分類法
這類似我們的消化系統,從口至胃,在胃部暫存消化,再沿路被分拆吸收,最後沒有被各層吸收的,則排出視野外,只要硬盤夠,便按年份封存起來。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bb2ae156-026d-4b12-a3de-c8a02ef7bffd.png/public)
ARRA 分類法(PARA改)
對比我當初的「雙A」分類(Active Projects + Archives),多出了角色及知識庫。ARRA 是 PARA 的改,名稱稍有不同,但更強調當下,現時可行動的、我需要負責任的角色,所累積的知識經驗。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56c4da65-fd29-4cd4-a125-cb0c95c38de6.png/public)
親測好用:以PARA大法重整積壓十年的筆記【第二腦袋#3】
多年來關於筆記軟件或筆記方法,有幾件事情是最耗費時間和腦力的:每次寫筆記時都要決定這條筆記該歸類於哪一個類別,要不花時間去找既有的檔案夾,要不花心思去創建一個新的。譬如一篇「源自霍元甲的佐敦傳統武術館——精武體育會」的訪問稿,可以放在「香港歷史」、「本地新聞」、「體育運動」等不同...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cdbc7a5e-6192-4ca7-9105-a8b48a4bcfcf.jpeg/public)
越分越糊塗 你真的懂資料分類嗎?【第二腦袋#2】
我挺相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2003年沙士期間,香港人以「本地遊」替代外遊,本來因為疫情而少了幾份兼差的我,因緣際會為多份報章和雜誌撰寫本地旅遊稿件,無端端成了本地遊作家,還因此出版了兩本遊遊書。今年,和大家一樣,呆在家裡的時間特別長,因禍得福地,年初許下的四大目標(重新建...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943ae713-8c41-4bdb-8760-f268fa9e25c6.jpeg/public)
人的能力有限 除非你有個「第二腦袋」
唸文科又不懂程式語言的我,偶然留意到馬斯克 (Elon Musk) 創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 AI,今年推出了可以模仿任何名人名作家的語氣,自動生成詩歌或文章的GPT-3文字生成器,加上刷了兩遍三季的《Westworld》後,隱隱然有種危機感——不久將來,文字寫作者的最大競...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6f39a60c-55b3-44df-a5c5-b99fa8c9c87f.png/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