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抗」
「反抗」
用書寫頂著遺忘。

「反抗」
「反抗」
用書寫頂著遺忘。
作為一個政治學博士生
紀錄一場因以色列在加薩實施種族滅絕而發生在多倫多York大學的抗爭運動。

七月一日不只是加拿大國慶日
對香港來說,這一天也是既該慶祝又想遺忘的日子。記錄一場小活動。

台灣#MeTooTW短評
就是一些諷刺台灣父權社會和其主角(aka台灣男人)的短篇集合。敏感台男切勿進入閱讀。

做個紀錄也好
聽說是一個叫做「彭載舟」的勇者,這或許是真名,也或許是還有一點反抗之心的人們想象出來的:取民意像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浪漫之意。當然名字正確與否不再重要,人已經被抓,在中國境內,他和他的布條會就這樣消失,無聲無息像是沒有出現過。

沒有煙火的加拿大國慶日
文化滅絕的國家歷史本不應該被遺忘,我們也不會遺忘。

Off Xinjiang|新疆人權危機裡和哈薩克人有關的荒謬
圖片來源:Atajurt Kazakh Human Rights的FB(當中有些人已經被釋放,有些已回到哈薩克,有些還沒)當澤米斯古爾的祖母於2018年夏天去世時,她的祖父和父親都無法參加葬禮,他們被拘留在新疆。和許多在中國出生的哈薩克人一樣,澤米斯古爾的父母埃爾博拉特和烏米森在...

我們還聽得見那些微小的吶喊嗎?
2021年6月15日,YouTube以「2018年的三個證詞視頻違反社群規定」刪除哈薩克Atajurt人權組織的頻道,包括上千則來自曾被拘禁於新疆的哈薩克公民及他們的家人的聲音,一夕之間消散無蹤。

拾、拾伍、貳拾
歲月就這樣流逝,許多地方已經人事全非。

【微】虞美人、桌面、詩
當我們活在所謂「沒有戰爭」的國度。

六四讀書筆記
年復一年,我們紀念、我們流淚、我們依然為之悲憤、我們說好永遠都不要忘記;然後,日復一日,我們懊悔、我們沉默、我們說好說歹地把日子過了、我們終究不再提起。謹紀念六四(和它在時光流轉中顯現出來的本質,那些在當時人們意識到的、和沒有意識到的時代精神。

烏克蘭戰爭隨筆和譯文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兩天兩夜後,我意識到這場戰爭遠比自己以為的還要真實。文章分享戰爭的另一種視角,以及兩個War Childhood Museum 的收藏品。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十日談
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制裁如火如荼進行中,一些制裁看似大快人心,然事情總有正反兩面,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十日,和碩士班同學有一個不正式的線上小會談,分享彼此的對後戰爭時代走向的疑問。

另一個房思琪|#WhereIsPengShuai
「想了這幾天,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要愛上他。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思想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東西!我是從前的我的贗品。我要更愛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摘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篇文章談近日彭帥的新聞。

學術職場的性別歧視和其他衍生觀點
這篇看似討論「當一個台灣女博士生加拿大受到隱性性別歧視時該怎麼辦?」不過,博士生應該被視為學術產業的「初級入職者」,尤其是需要待在實驗室的博士生,工作和研究是綁在一塊的,而指導教授是你在這一行的第一個主管,故這篇四捨五入也算是某種職場定心丸。

極短|總結近兩年觀察亞洲人權和民主運動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我們以為啟蒙時代以來天賦人權是理所當然的規則,我們也以為文明走到今日絕無反璞歸真的可能,但是,我們忘記這是一個人吃人的時代和世界,如果不能強悍的保護自己,甚至張牙舞爪的吃掉對方,就會被吃掉。很無奈,可是生存沒有僥倖,誰都不應該活得太軟弱。

也來談美國總統大選
圖片來源:https://fivethirtyeight.com/live-blog/trump-biden-votes/回想當年川普選上時,周遭的加拿大人都如喪考妣,大選之夜,公公和後母人在佛羅里達,原是社交大季,如後母形容「我得拉上窗簾假裝不在家,因為不知道要和那些支持川普的...

也來清談言論自由
圖:巴丟草 https://twitter.com/badiucao/status/1016761323282161664/photo/1路過幾篇文章,覺得這些牆裡牆外之言論自由的討論(文章+回應)實在太有意思,可說讓我對某些思考方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師。

可以沈默,但請不要比較
關於最近發生在美國George Floyd之死和後來的各種抗議,許多加拿大台灣移民紛紛表示他們對黑人族群的驚人看法,每每看到某些反智言論我會覺得肝火上升,但真要跳下去吵又落入和夏蟲語冰的俗套。許多台灣移民的起手式就是華人在美國(和加拿大)也常被歧視,更可惡的是還被黑人歧視,卻得不...

六四啊六四
CNN 2019新聞照片雖然才剛聲稱自己對如今的中國是怎樣/會怎樣真的已經沒興趣在意,但日子只要一到了六四,又有新感觸。第一個感觸是幹!是第31年嗎(請原諒我對歲月流逝的驚訝)?回學校讀書這兩年,最常讀到的字是populism,就是台灣人常常掛在嘴上的民粹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