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形】
【無形】
雜誌「無形」專題文章

【無形】
【無形】
雜誌「無形」專題文章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鴻鴻〈我相信,我不相信〉、周漢輝〈多見以後〉、鄧小樺〈黑色的歌〉
〈我相信,我不相信──辛波絲卡傳記讀後〉◎鴻鴻|〈多見以後〉──對應波蘭詩人辛波絲卡〈一見鍾情〉及〈恐怖份子,他在注視〉而作◎周漢輝|〈黑色的歌〉◎鄧小樺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遇上從前的自己:辛波絲卡的〈少年〉
每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都年青過,這意味著世上總曾有一個年輕人,她跟自己既是最親近、但又總是有點陌生。假使能夠重遇過去的自己,你會對她勉勵安慰?還是罵聲連連,向她抱怨自己後來的不幸?辛波絲卡在她的詩作《少年》中,呈現出面對年少的自己時的微妙糾結。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訪陳慧《弟弟》:當我想穿牆時,我就會寫作
假如問陳慧書寫香港的意義是甚麼,她會皺著眉回應,「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是否就不寫呢?」拒絕宏大,拒絕冠冕堂皇。如同《弟弟》開端的那個1997年——吸飽歷史重量的年份,陳慧不提香港回歸,只提姊姊譚可意失戀,只提弟弟譚可樂出生。大歷史之中,她執意打撈微小碎片。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面對沖繩,解構日本
《沖繩札記》是一本發問的書,而不是給出答案的書。作者大江健三郎不斷強調,「沖繩問題已經解決」是假象,也是刻意製造的謊言。在書中文章發表的一九六九至七零年如是,甚至在今日,可能也依然如是——如果沖繩問題沒有以沖繩人的意願和尊嚴為依歸去處理的話。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戀/血戰沖繩
確實一直比較少人討論《戀戰沖繩》,張國榮過身前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