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沖繩.虛實之旅】訪陳慧《弟弟》:當我想穿牆時,我就會寫作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假如問陳慧書寫香港的意義是甚麼,她會皺著眉回應,「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是否就不寫呢?」拒絕宏大,拒絕冠冕堂皇。如同《弟弟》開端的那個1997年——吸飽歷史重量的年份,陳慧不提香港回歸,只提姊姊譚可意失戀,只提弟弟譚可樂出生。大歷史之中,她執意打撈微小碎片。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張欣怡

陳慧新作《弟弟》的封面上,有和暖澄黃的海,折口處作者簡介第一句話寫著「於香港出生、長大,受教育。」短短十字如同陳慧創作的錨,自1998年出版《拾香紀》開始,故事都隨這句話停泊。潮浪之間,她持續書寫香港的味道聲音,寫香港的男男女女,也寫香港的家庭。小小島嶼並非懸浮孤地,而是切實牽絆的原鄉。

假如問陳慧書寫香港的意義是甚麼,她會皺著眉回應,「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是否就不寫呢?」拒絕宏大,拒絕冠冕堂皇。如同《弟弟》開端的那個1997年——吸飽歷史重量的年份,陳慧不提香港回歸,只提姊姊譚可意失戀,只提弟弟譚可樂出生。大歷史之中,她執意打撈微小碎片。

漫長的告別

書寫只為「處理自己的情緒和無力感」。2018年陳慧接受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教職,離開港島灣仔,抵達臺北關渡。在我城居住了將近六十載,十八區之間搬遷次數不少,沒想到這次搬遷竟是海的距離,從此定居臺灣。《弟弟》最初於網上平台連載,創作過程正好處於離港抵臺之際。

「離開時,我想寫下一些東西。那種離開並非『我唔理你啦』,並非如此。而是我有些想法在裡面,那就通過這個故事去處理。」人雖渡了海,香港卻在筆下無數次被召回。「我看著海和天、遠處的山、大橋、渡洋的貨輪、靠岸船泊和閒逛的人,只覺得這樣的風景看久了,人的心會軟。」可意在小說裡把陳慧的話說了出來。

因為心軟,所以於2013年公開作政治表態。因為心軟,所以於2016年參與藝術發展局委員會選舉。從文字創作走進政治場域,陳慧拒絕成為無愛的家長,如同「大家姐」般,把守護家庭的責任攬上肩。

只是家鄉變形異鄉快得讓人反應不及,街頭情勢急轉直下。似乎一轉頭,前後早已無人,只餘身後店鋪關閘的響聲。前方煙霧逐漸迷茫,身旁一家準備關門的店鋪老闆問她,「太太,妳仲喺度做咩啊?」

為甚麼還在這裡呢?

那是漫長的告別,陳慧如此形容。由於遷來臺北時仍然身兼藝發局文學組別主席一職,她每隔一個半月就得回香港一趟。每次的分別再重聚像是一張張幻燈片,比對之下,故鄉的變形更為明顯。「那個過程相當折磨。」她心酸,「那種感覺就像,雖然我跟你分手了,你也不用把自己弄成這副模樣吧?」遷居臺灣使她相當小心自己說話的位置,「那些事情似乎是與你無關了,你不能罵。」陳慧苦笑,「但我們已經過了分手後說要活得比你好的年紀,我也希望你好,為甚麼你搞成這樣?」

告別同時意味抵達,她搬進北藝大校園,「晚上十點回來都不知道怎樣上山回宿舍。」新地方的適應期,小說成為她生活的重心。「當時每個禮拜要上傳兩個篇章,壓力其實頗大。因此我沒空想其他事,放學就帶著電腦去咖啡廳。」寫到晚上九點多就回宿舍,「下課後無論如何都要出去喝杯咖啡,無論如何都打開電腦寫點東西。這個過程幫我建立了一種習慣、一種在這個城市重拾寫作狀態的方法。」書寫香港竟成為她進入台灣的方式。

家是一堵牆

《弟弟》的書名開宗明義聚焦在年輕世代,「我想寫的,是那一群『細佬』。」廣東話裡,人們把弟弟或年紀比自己更年輕的男性喚作「細佬」。自2014年起,香港街頭冒出許多叫喊「細佬」的聲音,「細佬你唔好衝啊、細佬你食飯啦、細佬你食咗早餐未啊?」陳慧彷彿呢喃一連串能喚起香港人回憶的暗語。眾多「細佬」的身影在故事中重合,顯影出譚可樂這個九七之子。

還有呼喚弟弟的人。小說敘事者譚可意自弟弟可樂誕生便陪伴在側,這個姊姊強悍如石。父母吵架,十三歲少女抱走襁褓中的弟弟離家出走,逃得毫無眷戀。「因為那是必須的。你甚麼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反叛,你有的就僅是跟整個世界過不去。」拒絕「現在的年輕人…」式說教,陳慧把矛頭對準大人們。「所以假如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突然說要反叛,省省吧。」彷彿可意在面前譏諷,「簡直討厭!你已經甚麼都有了,還說要反叛。」

大人們失能,才迫得孩子強悍。書中與子女割裂的父母,幾乎是沿著現實來描。「香港在2014年後,有很多無論在意識形態上抑或實際生活中,因為政治取向而不容於家庭(的小孩)。」陳慧用力地說,「這是父母會背叛兒女的時代」。

「某些藍絲家長並非沒有學養,為甚麼他們會這樣罵自己的子女很蠢,他們聽不明白為甚麼要為香港這樣付出。對於他們來說,沒有無私奉獻這件事。他們愛的能力極低,最盡能做到一件事就是——你乖就錫你、你考一百分就買一個公仔給你。愛沒有不勞而獲,於是你會聽到這樣的comments——『為甚麼他們在金鐘這樣做?為甚麼他們這樣在街上睡?一定是收了錢。』」陳慧目睹家長們責罵子女,認知另一種邏輯。

利永遠排在愛前面。於是爸爸在祖母離世當天,賣掉舊居;於是媽媽在弟弟通過大提琴考試後,把琴送給客戶——《弟弟》的情節裡,父母把圖利之物一塊塊砌在子女之間,成為密不透風的牆。愛掉在世代的兩邊,彷彿截然不同的物種。

歷史是一堵牆

愛無能的不止家庭。「若非常symbolic地把家庭作為香港的比喻,這個家庭的大家長也是從來不理會小孩要什麼。」

鐵路野蠻鋪張,農地輕易被灌入水泥,抓爛小島的爪子甚至伸進學校,覬覦學生的思想。我城面貌強行被改變,街上人頭一次次聚集,聲音宏亮地喊出訴求,卻不斷被爪子按壓、逮捕。每次抗議都以失敗告終,在城市裡無助得像孤兒。「這還不是『苦海孤雛』!」

然而小說並非歷史故事,陳慧不讓人物在宏大敘事中隱身,一一把事件作為牆紙佈置。讀者的目光被放在姊弟倆的小寫歷史上,又隱隱看出大寫歷史的端倪。書中的爸爸從開塑料加工廠轉為開藥房,媽媽則是忙著做代購,收割島嶼的利益。「我是挺刻意想寫一個中產家庭,因為我覺得過去二十多年以來香港的急速崩落,其實是一種中產階層的塌陷。」以家庭為單位,小說還原崩落的過程。

當人們用災後的眼光看待2019年香港的塌陷,無論是外地人,抑或身處我城的人,都很容易遭那濃烈的煙霧遮眼。包括陳慧自己。「2019年後,我就再沒找人去談要不要出版,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好像已經過了時。」《弟弟》擱筆於2018年,止於更大厄運之前。其後,小說突然被迫添加時效,「結局的希望,(在2019年來臨後)是變得膚淺可笑的。」

但歷史沒有停止碰撞,疫情來臨,香港政府實施《國安法》,陳慧重新看到出版的必要。「我很清楚往後人們只會提起2019年,它好像成為大家去理解香港的問題時唯一會提起的事,而將過去二十三年發生的完全抹除。香港人的不滿好像打從2019年才開始。並不是。」《弟弟》終於在2022年底由臺灣木馬文化出版。

在官方持續大肆搶奪話語權的此刻,不讓歷史固化成牆。書封上橫亙著「沒有一個日落是相同的」,似乎提醒著人們,歷史身後的每個日落都值得被書寫。

以創作穿牆

對我來說,創作就是這樣——穿過一種現實抵達另一種現實。若僅僅用作紀錄的話,我停留在牆這邊就夠了,所以我會問一個問題:我為甚麼要說這個故事?

那是要記錄這些日落嗎?「小說從來不止是一個紀錄」,陳慧把自己的創作形容為穿牆。

1986年魔術師大衛高柏飛在中國萬里長城的磚牆邊架起了白布、電影燈組,肉身驟然消失在白布之後,從距離約六米外的城牆另一端穿透而出。陳慧鉅細靡遺地描述這場印象深刻的魔術表演,「魔術表演前還有資料片段,介紹人們曾在城牆裡找到一副骸骨,它被發現時,呈奔跑姿勢。」在她看來,這就是寫作的姿勢。

「對我來說,創作就是這樣——穿過一種現實抵達另一種現實。若僅僅用作紀錄的話,我停留在牆這邊就夠了,所以我會問一個問題:我為甚麼要說這個故事?」但這個問題,不是訪問開頭那個閃爍的、有關寫作意義的宏大問題。關掉發亮的霓虹燈,背向人群,只剩陳慧與她的故事獨處時,她說,「當我想穿牆時,我就會寫作。」

披石前行的骸骨,叫人記起小說末尾姊姊可意面對想尋死的弟弟,堅定地承接:「艱難是應該的,時間會過去,縱使在淤泥中前行,也終究可以到達彼岸。」迎向城中拔地而起的牆,陳慧作出奔跑姿勢。

訪問末尾,陳慧背誦起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末章的最後一段,我記得這段。自2010年起,她便在臉書上反覆貼出引文。到2017年開始,更是每年分享一次,如同亂世中念咒。「這段話沒有脫離過時代。」也許唯有保持穿牆的靈活游刃,才能在地獄中堅持奔跑,戒慎憂慮。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痛苦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份,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