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NGTUNG
死亡之近
昨晚一名男子在銅鑼灣用刀刺警後再自插胸口,其後證實死亡,他的名字是梁健輝。不少人今日買花到事發地點悼念致意,而警察亦動員大量人手截查市民及清除市民留下的花束,悼念者跟警察都如此在意,死亡原來跟我們這麼近。在惋惜、傷心以外,要如何理解梁健輝自殺的行為?
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農情家園》觀後感
外婆把Jacob的生意燒了,卻拯救了一段關係、一個家庭,電影也就此落幕。

戲劇性地面對中年危機——《醉美的一課》觀後感
要走出中年危機,或其他意義的鬱悶和失落,電影呈現的是放下「想念」(或曰後悔),把愛的能力投放到當下的自己和身邊的人。

虛妄者與旁觀者——《爸爸可否不要老》觀後感
侮辱、欺凌和攻擊老年癡呆症患者是很恐怖的,因為患者並不想染病,但世界的設定就是令一些人不幸地有這個病,而其他人又因患者的不幸再作二次、三次、或多次傷害,這著實是對人類的厭惡。

異鄉的短暫愛情故事——《秋天的童話》觀後感
這段關係沒「結果」很可惜?但成為愛侶又是否必然是一段關係的最佳結果?

承認錯誤才有公義 ——《被消失的公義》看後感
Collini終於把罪孽深重的Meyer殺了,但這不代表公義得以實踐,只是反映社會上有數之不盡的不公義。

為國家服務的超人 -- 《攻殻機動隊》看後感
素子也就是在為政府服務的條件下,得到超人特工的身分,每天為當權者服務。

有心嘅要繼續教。
通識科本就被質疑可不可以令學生關注時事,要關心就會關心,課程難以令人由衷的改變。而所論「關心時事」又是甚麼意思?分析/答題框架令理解社會不同事物變得「理性」又「多角度」,關注時事卻是需要情感投入和價值判斷。但即使通識科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效果成疑,但不能否認的是通識科在高中作為必修...
寫在大選結果前:政客、民眾和國際戰線
香港人空前的關注美國總統選舉,必然與我們常談到的國際戰線有關。在抗爭運動中,抗爭者發現街頭抗爭成效有限,議會戰線長年原地踏步。為此,更多的香港人發現要反極權必須走出本土,靠國際勢力幫忙。了解到這個背景,我們便可知香港人關注美國大選的一大原因大抵同香港有關,香港人想知道選舉結果會如何影響香港的局勢。
「揪出害群之馬」--超簡論政治凌駕教育及教學之難
一名小學教師被教育局以「散播港獨信息」為由而遭取消註冊,林鄭月娥對此做法肯定,表示是「揪出教育界的害群之馬」(註1)。一切真的是因為一隻害群之馬嗎?講港獨可以嗎?香港獨立不是現實,但有人提倡,而讓學生知道這個現實是沒有問題的。為甚麼沒有問題呢?
情書:作為關係成長的根基
隨意找的一張圖片 寫作在生活中好像可會可無,比其他活動都來得次要。但沒有寫作的話,生活的意義又好像會有所不同。情書,我大概一個月會寫一遍。寫作給予人整理思緒的機會,平日怎樣的天馬行空,談話時的論點如何有趣或沒趣,一一都可透過書寫串連起來。書寫把一個個微小的思緒,延伸成一套價值觀,一套觀看世界的方法。

831,打死人?
--這不是我要回答的問題。(當然也不是我可以回答的問題。)就當831沒有死人 即使831沒有死人,我依然討厭政府,討厭維穩的警察。在真相不可知的情況下,我不需要先假設831真的死了人,藉此以維持反對極權的熱情。因為這個政權本來就已夠討厭了。

生涯規劃初探──一定要讀大學?
生涯規劃中,不能忘記保持善良的心。攝於2019年7月,荃灣。在香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是最典型的人生階梯,因為我們普遍相信大學學歷能讓人較易取得穩定而收入較高的工作。但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順暢地入讀大學,例如有些人就是不擅於學習某些東西,致使中學考試成...

生涯規劃初探──教育作為一條出路?
去年11月在紐約的法拉盛華埠看到的標語。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近兩三個月我也開始就畢業後的出路作資料搜集,不想畢業之時卻未有打算而到處碰壁。生涯規劃不是易事,要考慮自己的興趣,也要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社會和行業的大環境。這篇文章難以探討全部問題,只先集中於教育行業的收入情況。

害怕和信任--兩種愛情觀念?
旅行時拍下的照片,當時感覺很舒服。最近同女朋友討論到我們之間對愛情不同的看法,她指自己不時會覺得我會在她背後另覓情人,但她說她不是不愛我,反而失去了這種害怕的感覺,她才是真的不愛我。我頓時是覺得不太好受的,我跟她說如果在一開始認識的時候,我對她的認識沒有現在的深入,互相的底線也沒...

國家安全下的為與不為
今天(8月10日),香港警察以《國安法》為理由拘捕10人,早上至下午期間更一度佔領蘋果日報總部。事情看似很糟,但更差的還未來臨--在《國安法》無所不包的前題下,更多的人可以被捕,問題只是當權者如何用權和何時用權。對於今日事態的發展,很多香港人變得失語,不知可說甚麼,恐佈統治下沒有...
有關戶外用餐的愛情;兼論其政治
香港政府禁晚上到餐廳用餐已數星期,期間更爆出餐廳全日禁堂食一日又再恢復早晚市堂食的鬧劇(註1)。室外用餐並不是官方的指令,然而卻是餐廳禁令下必然的結果。這便造就了我們透過傳媒或親眼目睹的那些可憐畫面——不少人被迫捧著食物,在城市的各處進食。

愛情沒有保守的餘地(在某意義而言)
同女朋友旅行食bagel。愛情從來充滿不確定性。即使在一段所謂平淡穩定的關係,我們也並不全然能預測對方的所思所想所感。我們固然可以保守地事事小心,不傷害對方或不衝擊對方的界線,以免關係出現傷痕。但處處保守,那建立親密關係本身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呢?

深宵音樂台:肥媽教唱校歌
《肥媽Maria Cordero教唱校歌》截圖。夜晚隨意探索LIHKG的舊post,意外發現肥媽好歌。Maria Cordero上年因出席撐警大會而深入市民討厭,創意十足的創作人用其聲線二次創作出《肥媽有話兒》一曲,作為為或痛苦或憤怒或無奈的抗爭者稍添趣味的小小作品。

Portland的「和勇不分」
紐約時報有關Portland示威的報導。美國的BLM和改革警隊示威運動沒有終止,在Oregon州的Portland甚至發生示威者與聯邦部隊(federal forces)(註1)的武力衝突。曾幾何時,和平是示威的必要原素,但和平示威卻可以是無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