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醬園|天然生曬 老牌醬園去與留 悅和覓地遇搬廠阻滯 發展局:一直保持聯絡

香港紀事
·
·
IPFS
·
這是一道即將失去的本土味道。政府今年一月公布古洞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發展」收地,約 1,000 戶需率先在今年第三季遷出。在這裏扎根逾 70 年的傳統天然生曬豉油、醬園產業,再被連根拔起。新界東北土地的陣陣豉香、酒香、醋香,將只能回味。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這是一道即將失去的本土味道。政府今年一月公布古洞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發展」收地,約 1,000 戶需率先在今年第三季遷出。在這裏扎根逾 70 年的傳統天然生曬豉油、醬園產業,再被連根拔起。新界東北土地的陣陣豉香、酒香、醋香,將只能回味。

開業近 80 年的悅和醬園正努力覓地搬廠,唯在批地遇阻滯。發展局表示,一直跟悅和保持聯絡,如醬園覓得合適用地將盡快處理。其他的老字號醬園,如李錦記,早已向政府交出古早廠房土地,有的如調源醬油糖姜食品廠,仍在努力經營;有的則做好心理準備,如廣德隆醬園、鉅利等,收地來到就會結業。
古洞醬園簡史 發展荃灣 50 年代遷至

傳統醬園,珍貴之處在於花半年時間,天然生曬。採訪這天,望著廣德隆醬園多個歷史悠久的醬缸,豉油在陽光下浮現出如雪花結晶,老員工對記者說:「仲有邊個行業會用(醬缸)?係寶貴,唔通搵個倉放起佢?」

談古洞的醬油園,先要從 50 年代說起。醬園的「前世」,其實在荃灣。港英政府當年開發荃灣,成為初代衛星城市,此前作為運輸要道的德士古道,因發展而拓闊,在荃灣、葵涌一帶的,包括悅和、廣德隆、鉅利等醬園,開始受影響。

直至六、七年代,荃灣因為發展需求,上述的醬園廠需要搬廠而四出覓地,最終相中幅員甚廣、適合生曬豉油的古洞,並由數間廠房合資買下現址土地,其後各自發展新廠房後,一直營運至今。

記者與村民走訪古洞北期間,沿路看到的數間醬園廠房,其中以廣德隆為先,接下來便是調源醬油糖姜食品廠、買入前身為聚隆醬園的李錦記舊廠、多大食品廠、鉅利,以及悅和;其中李錦記、多大均已離場,剩下的醬園則各有盤算。

開業近80年悅和醬園盼重置廠房 

開業接近80年,悅和醬園的品牌故事,在社交媒體廣傳。有別於其他傳統產業,悅和仍有傳人「繼後香燈」;然而即使積極尋找生機,更在今年覓得兩幅心儀用地,奈何未獲發展局批出改變土地用途,且續租年期不利廠房重置,令悅和仍然被困於覓地遷廠的窘境。

自73年搬進古洞,悅和的現址廠房佔地約三萬呎,由煮豆、生曬、校味,乃至行內獨市的蒸酒、產醋,通通都在這裏進行,是名符其實的「香港製造」。現任廠長盧錦成謙稱,十年上任,他領著記者參觀,娓娓道出包括數十年的醬缸歷史、現時供貨客戶、以至「打酒稅」年代,廠內曾長期有一名海關把守存酒倉庫等歷史。

盧錦成說,面對收地,醬園早有共識要遷址重建,以期保留本土製作的大原則。他們早在前年已經積極覓地,目前找到兩幅同樣位於新界的心儀用地,惟兩者同屬農地,要先向發展局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但新土地每三年便要重新續約,且有機會不獲續租;對重置廠房要以年計的醬園而言,情況便不盡理想。

「變咗好似頭上一把刀,唔知幾時落嚟咁樣!一閘落嚟咁點樣?到時搬去邊度?」所謂心儀土地,除了面積要夠,買地成本、交通運輸都是重要考慮。盧錦成站在天台曬場解釋說,每缸醬料重量以噸計算,而放眼整間醬園,醬缸數以十計,廠房建築物的負重,有極高要求,所以覓地從零開始已是必然。

搬至各區工業村另興廠房又是否可行?盧錦成嘆指,醬料產量多卻利潤低,重建廠房資金需借貸解決,而工業村地價高昂,加上年年繳租,故並非可行選擇,最理想便是覓得與現址相約的土地,再能夠按需求規畫廠房。

盧錦成說,目前已知的,只有政府一月刊憲提到的收地通知,而悅和所在土地,已在今年四月正式收歸政府,縱然已有遷廠方案,但問題未得解決,醬園既是「寄人籬下」,也未有安身之所。

悅和的現址廠房佔地約三萬呎,由煮豆、生曬、校味,乃至行內獨市的蒸酒、產醋,通通都在這裏進行,是名符其實的「香港製造」。蒸酒的生產線,有個「補稅倉」,有閉路電視監察,海關會作檢查。

不因收地減產 先備貨免得失顧客

雖然無縫交接廠房的願景難以成真,惟盧錦成指,由於零售以外,悅和主要客源來自批發廚酒、醬料予食肆,廠房的批貨單上,便不乏港人熟悉的連鎖餐廳。另一邊廂,作為僅有會生產米酒的醬園,應酒而生的原料醋,也有供予本地其他品牌,所以醬園暫未因收地而調低產量。相反,即使未來收地要停工,悅和亦會預備三、四個月存貨,以盡力保留客戶,「做(飲食)生意嘅,停低就唔會再搵你。」

悅和的工場內,分別有三個烹煮豉油、調味醋的「大鑊」,分別可煮約2,500、2,200以至800斤(按海關度量衡換算,一斤約為610克)。盧錦成說,師傅每朝七時便開工,下午二時落場稍事休息後,四時再回工場備料方可收工,而早上九時是最忙碌,師傅先烚熟黃豆再作處理,黃豆再經至少6個月生曬後,便運到工場烹煮調味。

一個個重磅的大醬缸,放在悅和醬園的天台,因負重問題,他們需覓地自行建新廠房,唯在批地問題上,仍未見曙光。

悅和老師傅貢獻過半人生 廠長盧錦成:覓地難、留人亦難

在悅和工作40年、現年七旬的老師傅陳學平說,早年加入悅和學師,相當辛苦,不僅廠房悶熱,又經常被高温達百度的豉油濺到,滿手水泡已是家常便飯。

陳師傅又分享說,醬園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在世界各地有售時,自己便常要加班,最高峰是一日要煮「四造」,包括工房壁板所寫的頭抽、老抽、甜醋。煮豉油要加班便是提早開工,「今日5點半,平時唔駛加班就開7點,加班就加朝早,夜晚唔得,嘈住人瞓覺吖!」

由「學師仔」漸漸熟能生巧,到今日成為老臣子,悅和亦隨時代進步引入不同管理;獲得悅和包食包住,陳師傅的半生便幾乎與醬園共同進退,每天垂身弓腰煮醬。與記者交談時,他則一邊隔開麵粉泡,一邊向記者唸唸,「有腳」便是污糟;說罷又不忘展示大鍋的醬汁如何無雜質。被問到貢獻大半人生給醬園,陳師傅便笑說「梗係開心啦,又幫到人又學到嘢,何樂而不為?」

七旬的陳師傅,在悅和醬園工作,最高峰日煮「四造」,包括頭抽、老抽、甜醋。

回到悅和覓地的困局,搬廠除了土地、成本,如何維持員工,乃至品質?盧錦成苦笑說,搬廠過後,估計未必每位員工都會跟隨,若然本身居於上水便更甚,「我就梗係希望留住啲老師父,如果有興趣嘅,我哋每日接車都要接過去(新廠),因為我哋要維持品質。」

相比其他沒有傳人、等待收地結業的醬園,盧錦成指,猶幸醬園仍有傳人接手。他又笑言,醬園推出不少「古靈精怪嘢」如有機醬料等,因為了解售價難與大眾品牌睇齊,故希望有自己風格,雖然沒有賺頭,但至少「試吓市場,團隊入面都有興趣,唔好話成世都(淨係)做醬料。」

盧錦成強調,只要尚有空間,悅和便會繼續經營。至於收地,盧錦成便說,現時廠地收歸政府,「可以叫你聽日走又得,明年走又得,或者半年唔走,即係佢(政府)隨時叫你走都得。」故對於「妥善安置」的想像,他寄望悅和願意配合政府時,當局能夠提供協助解決廠房重置問題。「唔好阻住發展,但(政府)都幫我哋做返啲嘢吖,咁你政府又(話)輔助傳統工業。」

悅和醬園(左)和鉅利醬園(右),都在古洞落戶多年,如今面臨收地,一間想覓地繼續經營,一間準備在收地時離場。

發展局:不影響工程下可延後遷出 一直與悅和保持溝通

發展局回覆《集誌社》查詢確認,悅和醬園屬於首批需在今年9月遷離的業務經營者之一,現階段亦陸續有區內作業者遷出。局方說,理解悅和在內的未遷戶或需要更多時間安排搬遷,故在不影響工程時間表下,會盡量延後遷出時間,惟未有進一步確認實際時間。

局方又表示,一直有與悅和醬園保持聯絡,就醬園提出的搬遷地點協調相關部門,包括從規劃、地政等方面提供意見。而悅和醬園過去覓得的用地在規劃上可行,但醬園經考慮後未有再跟進。發展局指,如日後醬園覓得合適用地,將一如過去處理受發展影響的業務經營者規劃申請一樣,會盡快處理,且給予政策支持,以增加申請獲通過機會。

局方透露,本月初已聯同多個政府部門,與悅和一方接觸,就醬園最新搬遷方案提供意見及協助。

悅和廠長盧錦成則確認雙方曾經開會,並透露當局正為悅和遷廠,研究設立過渡期,但未有確實答案。他又交代未跟進新址規劃一事指,原因是由於翻新租約年期太短,而投資廠房動輒以數百萬元計,故按現時條件遷廠,難以支持收支平衡,形容條件「根本無辦法接受。」盧錦成續重申,對醬園而言,最理想狀況是獲批永久用地重置廠房,讓悅和未來可以穩定經營。

廣德隆、鉅利收地即結業
位於古洞菜站岔口內的廣德隆,曬場毫不遜色,數十個沿用多年的醬缸仍然擺滿於醬園。
年代久遠的牌照、古舊記帳方式的數簿,見證著廣德隆醬園的歷史。

除了悅和醬園苦於掙扎,同區另一家專營批發、於1947年創立的廣德隆醬園,在60年代搬至古洞北後,面對收地便選擇收地後結業。「今年又講、舊年又講、前年又講,年年都話收。」廣德隆一位不具名員工表示,主理醬園的「老先生」龐氏年事已高,現時只會間中回到醬園,加上無傳人接手下;所以即使東北項目收地多年進度緩慢,但10年前便跟員工表明,只會經營至收地最後一刻,想法至今未變。而現時醬園日常則由員工打理為主,產品除了批發到本地酒家外,也在上午開放予街坊入園買醬。

位於古洞菜站岔口內的廣德隆,對比悅和醬園地方較小,惟曬場毫不遜色,數十個沿用多年的醬缸仍然擺滿於醬園;員工說,這批醬油與醬園同樣在倒數,現時只做豉油及少量醬料,並會將現有貨量慢慢賣出,若然到結業一刻仍未賣光,便會以成本價向同行出售。


廣德隆除了醬料,也生產蓮蓉。

至於多年歷史的醬缸要如何處置?他坦言,有歷史價值亦不等於能夠保存,「仲有邊個行業會用呢啲缸?你係好寶貴,(但)你唔通搵個倉放起佢?」說罷,員工又向記者出示一枝貼上2016年標籤的「掛樽」豉油指,大眾口味跟隨時代一同改變,而廣德隆豉油一直以來口味偏濃,需要自行開稀,現今世代連師傅膝下兒孫都嫌太鹹,「鍾意呢啲口味咪OK,但後生好多時已經唔鍾意。」故老先生縱然對生意心灰意冷,但同樣明白時代已經終結。

鉅利醬園有近 90 年歷史。

另一家始於1936年的鉅利,雖然負責人表明不欲受訪,但仍向記者透露,醬園仍有生產豉油作零售之用,惟他強調現時是等待政府落實收地行動,不抱任何期望,故醬園與廣德隆一樣,收地屆滿便會結業。意味著古洞昔日屹立超過半世紀的各家醬園,日後只有悅和仍有機會延續這份傳統行業。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