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趣味號

昨天去ATM領2萬元的千元鈔時,或許是因應過年發紅包補鈔以及尚未有用戶使用ATM存款,領出來的鈔票都是連號。其中,有張鈔票是前後三碼相同的排列,個人認為是屬於特殊號碼便決定留著收藏。

這讓我想到幾個月前消費時,商家找的鈔票也帶有特殊號碼,三個號碼兩兩重複。雖然外觀有明顯的流通痕跡,不過個人覺得挺有趣便也留著收藏。如果問我上面這兩張值多少錢?我能肯定的回答,第一張至少值1,000元;第二張至少值100元,並且回隨著通膨貶值而降低購買力。

不過,換個角度想這類鈔票對有興趣收藏的人來講,可能就具有不同的價值。每張鈔票都有各自的編號就像NFT獨一無二,那麼具有特殊號碼排列的鈔票,自然對收藏者來講會願意稍微溢價的購買。根據ChatGPT的描述,趣味號鈔票有許多不同的形式,收藏者對其需求的程度取決於有趣的程度。
這就讓我想到近期引發熱議的TRUMP幣(尾牙的時候連沒碰虛擬幣的同事和老闆也詢問)、被馬斯克捧的狗狗幣,或者近期不少人討論的PEPE幣(網路上聲稱有人大量購買),這類的迷因幣價格被炒高,背後或許真的有推手刻意去炒或者有意圖做為洗錢工具,不過會買的人不見得是基於投機想賺差,或者認同所謂的去中心化理念,單純就是覺得有趣想買來收藏。
過去台灣有新聞指出,台灣央行從民國100年開始(2011年)會將趣味號抽出來作為拍賣用途,底標通常會是面額的兩倍[1]。另外,香港也有新聞提到,無字頭的車牌拍賣,也是以高價成交並作為慈善用途[2]。重點不在於實際上這些標的以多少的溢價成交(高於市場行情多少),而是買賣雙方是否都認同這樣的價值。
從這點來看,炒幣跟持有迷因幣本身的動機就不一樣。對於賣方來講或許覺得能變現越多越好,對於買方來講或許則是能越符合或低於自己心目中認定的最高價值買到越好。差別只在於鈔票跟車牌是只有國家可以印製,而迷因幣或空氣幣則是任何人都可以炒作。
參考資料
台視新聞網:換整本百元新鈔驚見特殊連號「被消失」 央行:抽掉拿去拍賣。2023。news.ttv.com.tw/news... Accessed January 25, 2025.
香港01:車牌拍賣結果|無字頭「1498」23萬成交最高 逾4成號碼無人問津。2024。www.hk01.com/article... Accessed January 25, 202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