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甲】黃帝內經 · 素問 · 太陰陽明論
IPFS
(太初庚子九月廿二;藏歷鐵鼠九月廿二;希吉來歷一四四二三月廿一)(十月初一之四)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歧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歧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藏則䐜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歧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歧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庚子丁亥甲寅。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