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心得]江賢二回顧展(三)
悠閒宜人的《加利弗尼亞》與澎湃壯闊的《銀湖》
2000年夫人范香蘭女士攜同女兒遷居加州洛杉磯,江賢二經常探訪,並發展出《加利福尼亞》系列。
《加利福尼亞》是採用可透光的描圖紙創作,好讓色彩更為明透鮮活,有如藍曬攝影一般帶著淺淺藍色的《加利福尼亞》系列,以該洛杉磯當地所見到特殊戈壁植物與景觀入畫,將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南加州的明亮陽光、清透空氣、還有在陽光下徐徐舒展的植物輪廓、葉脈都映在畫面中。
江賢二進一步以女兒住所附近的蓄水庫「銀湖」(Silver Lake) 為意象發想,創作出氣勢澎湃、波瀾壯闊《銀湖》系列。銀湖水庫本身的自然景色據稱並不特別,但在江賢二心靈所見,他將對銀湖水庫的具體印象與抽象轉化,讓藍黑白色的顏料恣意在畫布流淌、暈染,表現強烈反差的明暗效果,把靜謐湖面樣態變成為夢幻磅礡的宇宙奇觀,營造出有如太空星雲、極地風暴、波濤洶湧的景象,讓觀眾彷彿走進藝術家的心靈秘境,親歷波瀾壯闊的震撼。
窮其一生追尋探索《淨化之夜》
江賢二:「我仍然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世界」
江賢二在1960年代便已經開始發展出以古典曲目為作品命名的習慣與創作,大學的畢業作也是以《淨化之夜》為名。《昇華之夜》是荀白克於1899年12月1日完成的弦樂六重奏曲,根據德梅爾(Richard Dehmel)的詩集《女人與世界》之中的《昇華之夜》長詩寫成的標題音樂。江賢二以荀白克的《昇華之夜》為靈感,開啟《淨化之夜》系列創作。
1986年江賢二在紐約皇后區租下200坪的挑高倉庫作為創作基地。此時他刻意每天反覆聆聽《昇華之夜》,音樂敍事裡痛苦、糾結、不安、迷惘、寛恕、轉化、昇華、救贖等情節,同時也反映藝術家的苦悶心情,他不斷對畫作重覆著塗抹、遮蓋、刷掉又重來的循環過程,每張畫布都層層覆蓋著無數不滿意的畫作。花了兩年時間,卻僅完成兩件《淨化之夜》系列作品。
在江賢二人生的每一階段,《淨化之夜》因為內在心境變化而有風格迥異的展現。1980、1990、2000後都展現了不同的面貌。多數時間他專注於精神面的內觀自省,窮盡一生的反覆探索,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反覆鑽研《淨化之夜》主題長達50餘年,可以說是探究最久、最深的系列。
台東山海之美建構《比西里岸之夢》、《臺灣山脈》、《金樽》
2007年江賢二沿台灣東海岸自駕,覓得一方在臺東金樽土地,自建倚山面海的住居及工作室;開始創作《比西里岸之夢》系列。2008年台東金樽住居及畫室完工,正式遷居台東。
江賢二受台東豐富的山海景觀、動植物生態影響,心境變得開闊明朗,一改原先習慣完全阻絕光線入室的作法,大破大立的改為開窗作畫,在畫室中大量引入自然光,用色開始變得繽紛明亮、變化豐富,呈現過去未曾流露的光彩。
《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可以看到藝術家以花卉形象為基礎,以繁盛、燦爛、艷麗的五彩之姿,織就繁花似錦的畫面、隨心潑灑的彩色光點,表達江賢二初遇台東之美時,蹦發心花怒放的狂喜和感動。遷居台東後,沉浸在台東的山海自然,表現各種太平洋海天一色的湛藍,混合晨昏燦爛奪目陽光漫射的千變萬化,是顛覆江賢二例來作品,令人驚艷的全新印象。
《台灣山脈》系列,江賢二以山群峰脈的天際線為視覺主體,以概念化手法,將山脈的結構與形體簡化,突顯出日夜晨昏、山嵐雲霧之美。
畫面整體以單色為主,捕捉自然色光細微變化。藝術家也注入個人感受性,使得群山顯現出一種彷彿高潔、神聖、壯闊的印象,連綿不絕的山脈延展,給人如水墨般自然流淌的流動印象,沉靜美好。
此次展覽主題之《金樽》系列(詩情畫意、春、夏、秋、冬)五幅巨作,是江賢二為此次回顧展準備三年、量身訂做的巨作,氣勢磅礡,令人讚嘆。
《金樽—詩情畫意》是平面與立體的對話,光和空氣流轉於網格和瓦楞紙板打穿的大小圓孔中,鐵網的輕巧、孔洞的穿透感、光線的明暗倒影,饒富詩意和盎然趣味。
《金樽—春》是藝術家利用十多年來畫室擦拭顏料的紙團,拚湊集中再創作而成的作品,一般人很難以想像將經年累月的垃圾紙屑通通留存,而在江賢二的巧思匠心下,珍藏多年的繽紛色彩化成了種子,如今變成千百朵嬌豔欲滴花,盛開綻放、華麗璀璨。
《金樽—夏》想表現出台東夏天的空氣和氛圍,在綠意盎然、沁涼如水的畫作右上方,裝設有像柵欄一樣的立體裝置,柵欄上還隨心置放樹枝等,當光線灑落,欄杆在畫面上形成光影印記,可以感受到夏天台東太陽的影子。
江賢二認為台東之夏是像水晶玻璃一樣帶有透明感的世界,徐徐微風、熱氣蒸騰,一種炎熱卻又清涼的印象。畫作之中還有一片藏了一個形體隱約可見小人的椰子樹葉(細瘦的人形讓人想起江賢二的身形,也想起他崇拜的賈克梅蒂所作的《行走的人》),江賢二把它擺在工作室長達三、四年,想要找適合的表現方式,最後終於在《金樽—夏》之中找到它的歸處。
《金樽—秋》是《金樽》系列作品最早的顏色。江賢二習慣在工作整天之後,在黃昏落日時分放下一切,步上看台看海,從最耀眼的金光燦爛那一端,直至變成灰、藍、深黑,到夜幕降臨。
當海面閃耀著太陽最後餘暉,橘紅色、金黃色,天上的光芒和顏色分分秒秒都在改變。江賢二將台東澄澈透明的空氣和海面層次豐富的顏色,彩霞映照滿天的感覺,一層一層的展現在畫布上,因而成為《金樽—秋》。
《金樽/冬》用具有深度和層次的的沉穩藍與黑,凸顯交叉線條後之留白的花朵群,用色轉為濃厚鬱結,且被垂直與水平的流動缐條緊緊地密織交纏,浮動輕盈的感覺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某種遭受圍困的複雜心緒。
向音樂致敬
江賢二:「創作是一種直觀」
聆聽古典音樂是江賢二每天必做的功課和生活儀式,伴隨藝術家走過孤單少年、憂鬱的自我探索歷程、旅外生涯,是江賢二的創作元素來源,也是重要的精神養分。巴哈、孟德爾頌、德布西、荀白克等知名古典音樂家和他們的樂曲都曾經是江賢二的創作母題。
2011-2013以巴哈(1685-1750)、孟德爾頌、德布西等作曲家的音樂為致敬對象,繼續發想新的系列,包括《向巴哈致敬(平均律)》(2011)、《乘著歌聲的翅膀》(2011-2017)、《德布西─鍵盤》(2013)等。
《德布西—鍵盤》 十二張連作,是江賢二自從與德布西《月光》相遇以來,歷時50年終於書寫完成的情書。江賢二將畫面下方四分之一刻意留白,自由躍動的墨點如同跳躍奔放的音符,他用畫刀做出用刮的、用圓的、用點的等形式,將音樂的流動性轉換為視覺性表達,呈現琴鍵彈奏的琶音、泛音與旋律起伏,讓彷彿仍能聽見耳邊傳來的空靈琴音。
《乘著歌聲的翅膀》裡輕巧飛昇的圓圈,像彩虹泡泡,也像飄浮汽球,每個圈圈都是藝術家捨棄畫刀、畫筆,用畫室隨手可得的顏料罐蓋壓印而成,四散的彩色圓點則是純粹用手指頭沾顏料逐一點出來的,畫面夢幻輕盈,彷佛悠揚樂音在畫面輕柔的繚繞流轉,就像海涅詩歌裡描述無憂而美好仙境一般。
註:內容部份取材節錄自北美館江賢二回顧展導覽書、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