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這本書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教授在被診斷出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 後,把他直面死亡的過程紀錄下來,醫生告訴教授約還有2年可活,而教授心底也明白可能不到兩年了,也許他也會有早晨起來時哭泣的低落時刻,但他不自憐自艾,而是主動出擊,爭取每一秒他生命裡剩下的所有時光。
他甚至舉辦了 “生之葬禮”,將所有未來會參與他葬禮的所有朋友都邀請了,因為教授 (Morrie ) 想親耳聽見每個人在葬禮上會對他說的話,因為在葬禮中,人們總會放下心中所有的負擔,誠懇且動人的說出對亡者的懷念和在乎,但不管如何的真摯,亡者卻已不在了,也無法親耳聽到了,Morrie覺得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也因此有了生之葬禮的這個構想。
即使在直面死亡的最後兩年裡,他還是誠懇且真摯的邀請他的家人與朋友們,與他們如往常一樣,當著朋友們的最佳傾聽者,唯一不一樣的是,墨瑞教授他日漸萎靡的肌肉、和越來越無法自理的身體。
接下來將要分享和紀錄這本書中許多感動和發人深省的段落:
🎈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著不快樂也是悲傷。
🎈我們的文化,讓人們無法自知自適,我們教的東西不對,而你要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個錯誤的文化,才能自己找到出路,創造自己的文化。
🎈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你想做某件事,但被迫做別的事,某件事傷害到你,而你也知道這不應該,你把某件事視為理所當然,但你深知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
———————————
本書的作者 Mitch Albom 在大學時期曾多次修習教授的課,與教授有許多的對談和交流,但他畢業後與曾經的夢想背道而馳,與大學時期滿腔熱血和理想的自己越來越遠,所以他畢業後一次也不敢與教授聯繫,但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在電視中看到了教授得病且要逝世的消息;他們連絡上了,那麼多年過去了,教授擁抱且搖晃著他說了句:
「我的老朋友,你終於回來了。」
那次的碰面,開啟了他們接下來每週二的對談,很巧的是,作者20年前在與教授上課和討論論文時也都在星期二,命運讓他們在星期二再次重聚,我也會在此如實的摘錄下書中每個星期二他們所談的內容和想法。
——————————-
第1個星期二/ 我們談這個世界
“這就是人生的終局嗎? 死亡讓所有人變得平等,讓素昧平生的人也會為彼此的命運落淚”
“生命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
第2個星期二/ 自憐自艾的善用
“如果必要,我會好好哭上一場,但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人為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來看我的人,我聽到的事情,還有你,因為我們是星期二夥伴”
“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這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有時候你不能相信眼睛所見的東西,你要相信你所感覺到的東西。你若要讓別人信賴你,你也要能感覺到你可以信任他們,就算你自身黑暗中,就算你在向下掉“
第3個星期二/ 你的遺憾是什麼?
墨瑞教授以他的勇氣、幽默、耐心及開放態度,可說是從一個相當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生命、一個更為健康的角度,更為合理的角度
”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還貸款、買新車、暖氣機壞了得修理——我們忙於千頭萬緒的瑣事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一句:人生就是這樣嗎?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是不是少了些什麼?你需要別人在背後搓你一下,你不會自己想到“
“你是應該關心別人,還是關心自己「心裡那個小孩」?是要回歸傳統價值觀,還是把傳統當沒用的舊貨丟掉?要追求成功還是追求純樸?就是說不(Just say No) ,還是儘管去做(Just do it)? “
第4個星期二/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不然的話,我們就不會這樣“
”我們事實上沒有完全體驗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在半醒半睡,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我們少了些什麼東西,我們太過重視物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我們。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四周的大千世界,我們都把這些當作理所當然”
第5個星期二/ 我們談家庭
“如果沒有家庭的話,今天我們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沒有任何依憑。我生病以來,越來越感受到這一點,如果你沒有家人的支持、關愛、照顧和關心,你就幾乎什麼也沒有。愛最最重要 。“
”要是我離了婚、或是獨居、或是膝下沒有子女的話,我現在生這種病,會是加倍的難以承受,我覺得自己根本撐不過來。朋友、同事的會來看我,但這不一樣,家人不會起身告別離去。你知道家人時刻關心著你,家庭就是如此,不只是互相關愛,還要讓對方知道你在關心注意著他。“
”你的家人總是在一旁守護著你,這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取代,金錢不行,名聲也不行,工作也不行。“
“不要打斷你們的生活,否則的話,這場病會的不是我一人,而是我們一家人”
第6個星期二/ 感情與執著
“不執著的意思,並不是你不讓感覺經驗穿透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
“如果你壓抑情緒,不讓自己完全體驗它,你就無法不執著,因為你忙著在害怕,你害怕痛苦,你害怕悲傷,你害怕愛所會帶來的易受傷害的心。但你若全心投入這些情緒,讓你自己整個人沒入其中,你就完全體驗到它,你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你就知道什麼是愛,你就知道什麼是悲傷,唯有如此你才能說:很好,我體驗了這個情緒,我認出了這個情緒,現在我需要從中脫身。“
第7個星期二/ 擁抱衰老
”你年紀越大,就懂得越多。如果你一直是22歲,你就一直像22歲那麼無知。年老並不只是衰老,它是成長,它不只是你年復一年離死愈近的消極面,年老也是你了解到你將要死亡的積極面,而你因此更懂得好好生活。“
”許多人會說: 唉,真希望我還年輕!你知道這代表什麼?這是對生命的不滿意,對生命的抱憾,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因為你若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你不會願意重新來過,你會想要繼續向前,你想要看的更多,做得更多,你等不及要到65歲;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你就一直會不快樂,因為你還是會變老。“
”我會羨慕年輕人,羨慕他們可以上健身房,可以去游泳,但羨慕感升起,我感覺了它,然後就讓它去,記得我說過的不執著,讓它去。告訴自己:『這是羨慕感,我現在要把它丟開了』然後就抽開身。“
”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重點是接受你之為你,並且樂在其中。現在是你30幾歲的時候,我自己也有30幾歲的時候,而現在是我七十八歲的時候,你得要找到像你現在生命中這樣的善、真、美。回顧過去讓你衝懷鬥志,但年紀不是與人拼鬥的事,我自己也活過你這個年紀,我又怎麼會羨慕你呢?“
第8個星期二/ 金錢無法替代溫柔
”我們國家進行這一種洗腦,你知道他們怎麼洗腦嗎?他們把某件事一說再說、一再重複,我們國家做的就是這碼子事。擁有東西是好的,賺更多錢是好的,置產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多就是好。多就是好。我們對自我灌輸,也讓別人對我們灌輸,一而再,再而三,知道在沒有人會有別種想法。一般人都被這一切蒙蔽了,他們根本看不到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些人都是渴望為人所愛,才拿這些東西做替代。他們擁抱物質,以為這樣自己就獲得擁抱,但這樣做沒有用。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或是溫柔,或是親切,或是同胞手足之感。金錢無法替代溫柔,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柔,我坐在這裡,離死不遠,可以坦白告訴你,當你最需要溫柔的時候,無論你有多少的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你那種感覺。“
”你知道什麼才能真正給你滿足嗎?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我指的不是錢,我指的是你的時間,你的關懷,你的才能,這不難,有很多地方可以讓你這樣做,和人分享你所擁有的東西,你不需要太大的才能。“
”記得我說過要找尋生命的意義?要投入去愛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注意,這其中沒有提到賺錢。“
”你覺得我為什麼非要傾聽他人心裡的疑難雜症不可?我自己挨受的苦痛難道還不夠嗎?但我對別人付出,才讓我覺得自己活著,我的車或我的房子,我照鏡子是什麼模樣都不重要。當我付出自己的時間,當我可以讓人破涕為笑,我覺得自己健健康康,和一般人沒有兩樣。”
“去做出自你真心的事情,這樣去做的話,你不會感到失落,不會感到嫉妒,不會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相反地,你會覺得一切付出是有莫大回報。”
第9個星期二/ 愛
“我曾和那麼多的人有過深刻又親近的交往。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
”誨人不倦,至死方休。”
“我相信人要全神投注,你應該和你眼前的人同在,我現在和你講話時,我試著全心放在我們之間的溝通上。我沒有想著我們上星期講的話,沒有想著這禮拜五有什麼事,我在跟你講話,想的只有你。”
“大家都是急急忙忙,人們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所以他們到處奔忙,忙著找尋。他們想著下一輛車、下一棟房子、下一個工作,然後他們發現,這些東西也都是空虛,他們又繼續奔忙。”
“當臨終的一刻來臨,默瑞希望自己所愛的人都在身邊,讓他含笑離去。他不要自己的親人接到一通電話或一封電報,或是只能在冰冷陰森的地下室,透過玻璃櫃見他最後一面。
第10個星期二/ 婚姻
”在這個文化環境中你們滿心企望找到一個所愛的人,因為整個環境最欠缺的就是愛,但是如今的孩子可憐,他們不是太過自私,無法真正的愛人被愛,不然就是興沖沖結了婚,六個月後就離婚。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他們又怎麼知道和自己結婚的是誰呢?“
”在婚姻中你會受到考驗,你會發現自己是誰,發現對方是誰,以及兩人如何相處,或發現兩人處不來。“
”愛情和婚姻有幾條不變法則: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會有很大的麻煩;如果你不懂如何折衷,你會有很大的麻煩;如果你們之間不開誠佈公,你會有很大的麻煩;而如果你們的生命沒有相當的共同價值,你會有很大的麻煩。你們要有相近的價值觀。“
”什麼價值觀最重要呢?相信婚姻的重要性。“
“我覺得婚姻是很重大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嘗試的話,會是莫大的損失。”
”不相愛,即如死滅。”
第11個星期二/ 不要為文化所欺騙
“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我也看到人們會改變,人只有在受到威脅時才變得醜惡,這是我們的文化所致,在我們的經濟體系中,就連那些有工作的人也備感威脅,因為他們隨時擔心丟掉飯碗,你若感覺受到威脅,你只會先顧自己,你開始把錢奉若神明,這都是這個文化害的。“
”要建立自己的次文化,小事可以遵守,但大的事情—我們怎麼想,我們看重什麼—這些你得要自己選擇。你不能讓任何人或任何社會,為你決定這些事情。“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問題,逃走不是辦法,你得要努力創造自己的文化。不管你住在哪裡,我們人類的最大弱點,是短視近利。我們不去看我們的長遠未來,我們應該著眼於我們的潛能,努力達成所有的目標。“
”我們並不相信彼此的相同點,白人和黑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男人和女人,如果我們多看看彼此的共同點,就會比較認同天下一家的想法,重視這個大家庭一如重視自己的家。“
”我們的開始——出生,和我們的結束——死亡,都是一樣的,在開始和結束之間,我們都同樣需要別人。“
”為你所愛及愛你的人們建立一個小社群。“
”別放手的太快,但也別撐太久。”
“要有惻隱之心,彼此照顧扶持,只要我們學到這一點,世界就會變得美麗許多。記住,不相愛,即如死滅。”
第12個星期二/ 寬恕
“我們要寬恕的不僅是別人,我們也要寬恕自己,寬恕自己沒去做的事,寬恕自己本應該去做的事,你不能因為什麼事而終生抱憾。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一直希望我可以多寫幾本書,我以前常為這個含恨不已,現在我知道,這樣子沒有半點好處。要同自己和好,也和身邊每一個人和好。
“我悲嘆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但我也珍惜這個機會,它讓我可以把事情做對。”
“等我死後,你說話,我聆聽。”
第13個星期二/ 如何設計完美的一天
“死亡是不會傳染的,它就和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的本然。”
“我們對死亡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但我們並不高於自然。凡有生者,必有死。”
“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我們就雖死猶存。你所曾激起的愛意,都能存留於世,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活在那些你曾經打動的人,曾經互相扶持的人們心中。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當知道無法和自己關心的人在一起時,覺得很難過,不過你要尊重並接受他的意願,也許對方不希望打擾你的生活,也許他承受不了這個負擔。我跟我認識的每個人講,他們要照常過日子——不要因為我快死了就打亂他們的生活。“
”人跟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為對方都留下空間,設想他們所想要、所需要的東西,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自己的生活。“
”在事業上面,出發點是要贏,但愛和關心是不一樣的,愛是對於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
”你想要重拾與弟弟的美好時光,你不希望中輟,但人生在世就是這樣,中輟、再來過、中輟、再來過。“
第14個星期二/ 我們說再見
”你……..是個好孩子,我們…….這樣子……說再見,愛…..你。”
——————————————-
墨瑞教授過世時,躺在自家的床上,他的書籍、他的筆記和他的小芙蓉盆栽都在身旁,而他的兒子們、妻子及其他家人也都在身邊,而他趁家人們都離開房間的一會兒,安靜的停止了呼吸,這似乎是他對家人的一種愛,不想要他最愛的任何家人親眼目睹他死亡的那一刻,所以他選擇了獨自平靜的離開。
作者畢業16年後找回了教授,也在這本書之後,和他在西班牙接受化療的弟弟聯繫上了,並且真摯的表達了對弟弟的愛和關心,聯絡不為別的,只是保持聯絡,在對方容許的範圍內,盡量的在一起,關心著對方。
因為對彼此的愛,讓他們之前都太害怕去打擾到對方的生活,也不想對方因為自己的處境而改變生活,因此選擇了用忽略和冷漠的態度,但其實我們的淚和距離中是帶有愛的。
在後記裡,作者提到,這本書的出版其實是墨瑞教授的主意,就好像他們的最後論文。
教授用他的人生經驗、思想和話語,身體力行給大家上了最後一課:生命的意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