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破碎、原始卻又充滿魔力 故事最一開始的緣起或許就是這樣—《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安靜的房間》
也許這正是說故事最原始的形式?也許第一個故事就是這樣開始說的?
「魔幻、超現實」,書腰上的這些形容詞,或許正是《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安靜的房間》這本作品最貼切描述,尤其是充滿隱喻、詩性的字,更容易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種腳不著地的感覺。儘管在最後,終於出現了熟悉的事物和敘事型態,但還是很難說自己是否領會到作者的意圖,只能說它不只是一本關於冒險的作品,就連閱讀它本身或許也可以看作是一場冒險。
《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安靜的房間》是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在1997年出版的作品,他曾經獲得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風格則是以「實驗性的語言」著稱。至於這本作品,是關於一位藥劑師,離開原本制式化的生活,並且在一趟旅程之後,生命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夾雜了公路電影和唐吉軻德的敘事元素,作者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文句安排,也讓整個閱讀體驗本身,挑戰了讀者過去習慣的文字模式。
挑戰閱讀習慣的文字安排 一場關於故事的「實驗」
尤其是對於文字邏輯比較要求的讀者,《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安靜的房間》或許並不是一本太討喜的作品,所謂「實驗性」代表著文句的安排將難以被讀懂,連帶也會讓理解故事劇情、共感的過程,變得更加破碎,跳耀性的敘事更是常態。
整體來說,〈第一章〉講述藥劑師原本生活的部分,並沒有太多的對話或劇情流動,讀起來也會讓人覺得有點乏味;〈第二章〉、〈第三章〉當冒險之旅開始,儘管場景開始轉換,卻也夾雜了大量「喃喃自語」,加上缺乏前因後果的段落,也並未讓這個章節更好讀一點;一直要到〈第四章〉才能稍微感覺到比較踏實的「著陸感」,〈終章〉則是更加符合一般習慣的文字邏輯,不論在主詞、敘事邏輯上,都有比較清楚的指涉與解釋。
或許這就是故事最原始的樣貌
儘管閱讀過程中,難免偶爾感到疑惑,並且經常讀到迷路,但當讀到「故事最原始的形式」這段,突然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甚至可以說,單單這段本身所解釋的,或許遠比推薦序或導讀來得多。如同牙牙學語的嬰兒,作者的「實驗」或許也就只是在這個「沒有人說故事」的年代,讓「說故事」這件事,回到最原初的形式。儘管故事的情節也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來說,若是具備了這樣的認知,在改善閱讀體驗的同時,或許也就能夠理解為何作者被認為是「活著的經典」。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reurl.cc/vpL10a)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