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_wu

【追劇筆記】科幻卻又極度平凡 發生在富士山腳下的外星人趣聞—《小鎮星熱點》

主角遠藤清美原本是個平凡的飯店員工,每天的生活只在家和職場兩點一線間來回,頂多偶爾去個超市,但在一次意外後,她發現一位同事竟然是具有超人能力的外星人,這也將讓她的生活、甚至整個城市產生巨大的變化。

【閱讀筆記】人類所能犯下最大的惡 從「種族清洗」看見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地獄的難題》

近百年過去,儘管在列強「絕不重道覆轍」的口頭承諾之下,同樣的事件卻一再發生;到底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出了什麼差錯?被稱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追劇筆記】到頭來人類的歷史 或許就只是「信仰」彼此衝突的過程—《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在那個科學才剛要萌芽的年代,「真理」該如何突破宗教的重圍,走出自己的道路,這就是《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這部動畫所訴說的故事。

【閱讀筆記】那些與台灣社會緊密連結的神明 還有與祂們相處的正確方式—《神靈臺灣》

就算讀者不一定信奉祂們,卻還是多少能夠藉由其中關於常見神明的介紹、相關文化說明,更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傳統精神。

【追劇筆記】所謂的公平正義 往往都需要犧牲些什麼才能獲得—《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懸疑犯罪影集,如同它的名稱所暗示,故事主線從一個週刊菜鳥娛樂線記者身亡後展開,並且在她的同事鍥而不捨的追查之下,揭開事件的真相以及背後牽扯的巨大官商醜聞。

【觀影筆記】以通俗文本取代精製的電影語言 奉俊昊的複製人科幻旅程—《米奇17號》

構在科幻與複製人議題之上,《米奇17號》不論在劇情或是背後想要傳達的理念上,其實表現的都不算太差,但在追求「好萊塢式」娛樂性的同時,確實少了過去能夠潛移默化影響觀眾、在觀影過程當中帶來極大震撼的細膩電影語言。

【閱讀筆記】模糊種族疆界的「慰安婦」 呈現大時代下的普世悲劇—《櫻》

主角盧英珠是一名日治時期的朝鮮少女,在二戰期間因為家境貧苦、並且還有一個妹妹要養,誤信了日軍徵求「看護婦」的謊言,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淪落為慰安婦。儘管距離終戰只剩下不到兩年,這段日子卻成為盧英珠這輩子最痛苦的回憶⋯⋯

【閱讀筆記】一位移居倫敦的中國記者 對英國華人飲食歷史的考察紀錄—《唐人街飄香》

藉由世界大戰前後的勞動力轉移、中國內戰與後續混亂時期導致的移民潮,還有後續香港回歸等國際事件導致的華人人口移入,這本書收錄了在華人餐廳/中餐廳,在英國的發展歷史,並且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更核心的命題 —— 「海外/在英華人的遷移史與困境」。

【觀影筆記】他們的夢想 就只是想要讓這塊土地重新「活」過來—《種土》

《種土》的兩位主角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卻都以「自然農法」為理想嘗試拯救正在死去的台灣土地。然而,看似童話故事的開場,卻沒有迎來屬於他們的 Happy Ending,尤其是農業長期被無視的現實,更在他們臉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追劇筆記】結合智能與驚悚 當我們享受方便時往往忘了同時也必須承擔巨大的風險—《黑暗智宅》

「AI」可以說是疫情後的大勢,但當大部分的人都因此歡欣鼓舞、期待迎接更進步且方便的未來,它所帶來的風險又是什麼?儘管本質上還是有點差異,但Netflix的新劇《黑暗智宅》卻讓人對於「智慧」這件事情多了一點顧忌。

【閱讀筆記】身兼救命繩與安全網 從筆記看見「觀護人」的任重道遠—《監控危險心靈》

看似充滿理想的職位,他們要面對的到底是什麼?《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是一本由資深觀護人所寫的作品,作者唐珮玲曾在這個崗位工作長達十餘年,並以第一線的訪談、輔導經驗,完成了這本紀錄筆記。

【觀影筆記】重現遊戲場景與元素超過一百分 劇情卻差強人意地空洞—《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

「電玩改編」一直是電影的熱門題材,除了能夠塑造一個更完整的角色形象,搭配遊戲設計的劇情,更是吸引玩家支持的彩蛋。儘管如此,遊戲本身的高人氣,有時反而成為負擔,過多想要呈現的「彩蛋」反而拖累劇情⋯⋯

【閱讀筆記】從信仰的角度 重新想像「西來庵」事件的始末—《西來安魂》

光是「迷信」,就足以引發那麼大的騷亂?換句話說,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之下,才會逼著人們只能把心靈寄託在宗教,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追劇筆記】角色風格鮮明 劇情普通卻讓人驚艷的尋寶喜劇—《奪寶大天團》

一群「噗嚨共」因為各自的目的湊成了一個團隊,並且決心解開謎團、找到寶藏;儘管整個架構並沒有太多新意,但喜劇的元素卻讓劇情走向多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轉折,而劇中每個角色鮮明的風格,更將會是觀眾喜愛它重要關鍵。

【閱讀筆記】以車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現代交通模式到底將帶領我們走向何方—《車輛霸權》

車輛是生活必需品嗎?大概許多人都會表示認同,尤其是在大眾交通相對不方便的地方,缺少了車輛,將代表行動能力大幅縮減,甚至可能達到威脅生存的地步。然而,這樣的情況,或許反而證明了我們的交通模式正在進入一個死胡同⋯⋯

【聽歌筆記】我們總有想要放棄人生的念頭 但願這首歌能夠在需要的時刻接住你—《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島美嘉》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是她在2013年發行的歌曲,歌詞主要是以「為了描寫濃烈的希望,必須先描寫深層的黑暗」為主軸,儘管在銷售量上並不算亮眼,但對於曾經從這首歌獲得巨大能量的聽眾來說,它的價值大概足以超越任何商業數字。

【追劇筆記】以巴衝突焦點之外 巴勒斯坦平民所面臨的困境—《阿穆的生存之道》

《阿穆的生存之道》,是一部關於巴勒斯坦難民的影集,並且藉由這個特殊的身分,來呈現巴勒斯坦人所面臨的困境;儘管主角「阿穆」並不算是一個討喜的角色,但這樣的設定卻也讓這個世界與國際政治的荒謬性,更尖銳地被呈現出來。

【閱讀筆記】「氣味」其實就是植物和這個世界交流的語言—《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

作為一個生命體,植物其實也有著和外界互動、溝通的機制,只是那並不是人類所熟悉,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經常忽略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觀影筆記】離別與接受 極度簡單卻又充滿後座力的成人動畫—《再見機器人》

獲得多項大獎肯定的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講的其實也是關於離別的故事,但在細緻的處理之下,儘管講述的故事相對簡單,卻反而能夠在觀眾心中,帶來更加巨大的迴響。

【閱讀筆記】「不在場」的鄉愁 在台港人煙霧瀰漫的過去與未來—《煙街》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