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3):其为人也孝悌 — 儒家社会的“底层代码”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论语》是语录体。孔子讲学游历时,他的弟子记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记下老师的言行,后来编撰成书。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后,他的徒子徒孙忽然想到,应该将孔门的言论好好整理归纳一下,流传后世。于是将各自的上课笔记归拢起来,删去重复的,挑选完整准确的。那时记录文字还是竹简,编撰工作肯定极为繁重。与我们现在电脑的快捷处理相比,简直无法想像。所以,难免还是有些地方重复,例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条语录在《论语》中就出现过两次。

《论语》总共分为二十篇,皆取本篇第一段话前两个字或三个字为篇名。看得出来,编排是以内容为标准,内容相近的归为一篇,内容重要的篇章放在前面。但并不十分严格。有些段落看得出来相互间有连贯性,有些没有。也许有,但已无法得知编者的意图了。

那么紧接着“学而时习之”后,“学而第一”篇第二段话,也是整部《论语》的第二段话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承上启下,极其重要,极其重要!可以说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

上段话“学而时习之”,孔子阐明了学的快乐与教的态度。那这段话就是告诉学生要学什么?就是要学习以“孝弟”行事。阐述了“孝弟”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以“孝弟”行事?

有子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姓有名若。《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中,只有曾参和有若被称为“子”,其它学生都用字称呼。合理的推测,《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及其门下弟子主编。

有子讲,既孝顺父母又听从兄长,却喜欢冒犯顶撞尊长,这样的人很少。“上”,泛指所有年长者和位尊者,如天子、诸侯、贵族、官员、上级等等。而不好犯上,而敢于和尊长争抢,这样的人是没有的。比如说一块吃饭,下级和领导争位子,抢饭菜。又如坐公车,年轻人和老年人抢坐位。君子要从根本处做起,有了根本,其它事自然就有可循之道。孝弟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关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的解释是,“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程颐则解释道:“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他们的逻辑是这样,仁为孝弟等其它行仁行为的根本,但孝弟又是其它行仁行为的根本,如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解释最为可信,符合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

孔子孜孜以求想为人们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为社会建立一种稳定有效可持续的秩序。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习、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他的一套比较完整东西。

简单说来,孔子认为人有天然的友善之心,“仁”就是两人相处的象形。仁心的表现首先就是孝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为根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以孝弟的行为准则为基础,然后推衍出其它的行为准则,忠君尊上,如此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从而使得整个社会能够平稳运行。

《易经•序卦》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言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也很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将自然现象映射到社会关系,父子关系映射到君臣关系的思想。显示了孔子学说的哲学根基和内在逻辑。

也就是说,孝弟是本,忠是目的。毕竟当社会扩大后,非血缘关系更普遍,对维系社会平稳运行也更重要。处理非血缘关系更困难也更重要。那如何处理非血缘关系呢?孔子认为血缘关系中,子应当孝顺服从父母。那么以此推及非血缘关系,就是下服从上,臣服从君。后来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可以说是对有子这段话的提炼和补充。

如果我们将社会看成一个计算机运行系统,那儒家“三纲说”就相当于儒家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就好比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规定了机器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机器人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违反这三条规定。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仿照机器人三定律,“三纲说”的完整意思可表述为:

第一定律: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君王的命令;
第二定律:所有子女都必须服从父亲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所有妻子都必须服从丈夫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应该说,孔子及儒家为中国人设计的这三条底层代码对维持社会运行,还是很有成效的,沿用了二千多年。但也有致命的缺陷,只能保持社会阶段性的稳定秩序。时间长了,系统过载了,就会崩溃。崩溃会造成大幅度的人口财产损失,相当于系统信息大量丢失,基本上就相当于格式化了。然后重建重装,系统呈现周期性崩溃和重建。儒家社会也缺乏自我更新升级能力,每次崩溃和重建后,系统都不能超越前一阶段水平。可能规模更大了,更复杂了,但没有质的改变,发展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在中国近代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后,儒家的这三条代码不得不进行一些修正和调整。目前看来,第一条有所加强;第二条第三条曾被局部短暂地废除,但目前正逐步回复。但肯定不可能回复到近代以前的水平了。当今中国社会,可以看成仍然是以“三纲”为底层代码,但打了若干强化、弱化或修正补丁的系统。

2017年2月20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