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必體驗:工作換宿|在紐西蘭,我的房东有八个孩子


在新西兰旅行中,我的原本计划只找一家农场换宿,惟元旦前后从基督城飞往悉尼的机票价格因为假期的影响而维持在高位,但我又非常想乘坐执行第五航权的阿联酋航空的A380航班(基督城-悉尼-迪拜,EK413),所以我只得将旅行的日期延后至一月中旬以获得合理的机票价格。多出来在新西兰停留的一周多时间中,为缩减开支,我自然考虑再找另一家换宿农场,基督城附近是南岛少有的平原,南岛大部分的农田亦集中在这里,所以比起Southland或者Queensland附近,换宿要好找得多,机缘巧合间,我就这样认识了Johanna一家。
最近听朋友讲了个蛮有趣的说法,"Happiness = Reality ÷ Expectation",快乐等于现实除以期望。先前在Prue农场的体验过于好,我原本并没有对Johanna的这里有多高的期望和想象。但就如上面这个说法一样,没有期待,在短短八天的时间里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Johanna的农场在基督城Christchurch以北约四十分钟车程的Amberley。这里比我之前在澳洲去过的一些农场规模要小一些,只有四英亩,主要养殖了一些鸡鸭鹅,以及绵羊、山羊和种苹果树。Johanna原本是德国人,八十年代时在新西兰做背包客的时候遇到了同为德国人、已经在新西兰定居近十年的丈夫Matthias,于是这样就留在了新西兰,成为了德裔新西兰人,不幸的是Matthias在去年的年初因病去世。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与以往的换宿家庭往往只有年迈的夫妇不同,Johanna总计有八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和她一同住在农场中,其中两个还在上学。她最大的孩子已经三十多岁,最小的孩子则是17岁。离开农场前一天的晚上,我无意中问起Johanna为什么能有勇气生下养大八个孩子,当时,Johanna只是说“just one more、one more,一个之后,再一个、再一个,就这么过来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吃早餐的时候,Johanna给我写了一封两页纸的信,极其认真地对待了我昨晚提出的问题。以下是信的原文和译文:
Dear Stephen,
…
Keep asking "why". They're the most fruitful questions, aren't they?
"Why do you have eight children?" Well,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I was too scared. Too scared of the responsibility. I was even scared to get married. I wanted to stay single – I had seen too much grief in other marriages. Broken families, suffering children…
But God. I met Jesus, and He turned my life around. He opened the way to live the life I was designed for, to fulfill what I was erected for. With Jesus by my side, I could promise to this young man (my husband-to-be), "I will stay with you till death does separate us". And I have kept the promise, joyfully, confidently, even though it was not always easy. I literally stay with him in hospital, for those difficult last three weeks of his life. But challenges do not stop love and joy from flowing, when Jesus is my well-spring.
With Jesus by my side, I could also open my heart and life for "just one more" child! I was fearful of the responsibility, but He gave me courage, each time. And, oh, how grateful, how very, very grateful I am now that they are in my life! Each single one of them is so precious to me. Of course, I am their mother. But what really struck me at my husband's funeral was, that they have each other. They have each other, a close-knit team of friends for life, beyond the time when I am gone too. As they stood there in a row behind the coffin, arms cross each other's shoulders, saying good-bye to their father. I was deeply touched with gratefulness overwhelmed by joy.
Well, Stephen, I've told you quite a gift now, from the most essential gifes of my life.
So – keep asking good questions! "Why am I here?" "Why does the universe exist?" "What have been entrusted into my care?" "Is there something only I can do?" "Do you sometimes ponder things like that?"
One particular question I cause across quite a few years age and found it very helpful is.
"What would you like people to talk about at your funeral? What would you like them to say about you?".
…

中文翻译:
亲爱的 Stephen,
……
不断地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最有意义,不是吗?
“为什么你有八个孩子?” 其实,我从未想过会有这么多。我曾经害怕,害怕肩负这样的责任。我甚至害怕结婚。我本想一直单身,因为我见过太多婚姻中的痛苦,破碎的家庭、受苦的孩子……
但是,神。
我遇见了耶稣,他改变了我的人生。他为我开启了一条道路,让我能够活出我被造的意义,去实现我被赋予的使命。有了耶稣在我身旁,我才能够对那个年轻人(我的未婚夫)承诺:“我会与你相守,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我履行了这个承诺,满心喜乐、充满信心,尽管这条路并不总是容易的。在他生命最后的三个艰难的星期里,我一直陪伴在他的病床前。但当耶稣是我的泉源时,挑战不会阻挡爱和喜乐的流淌。
有了耶稣在我身旁,我也能一次次敞开心扉,去迎接“再多一个”孩子!我曾害怕那份责任,但每次他都赐我勇气。而现在,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感激,每一个孩子对我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当然,我是他们的母亲。但在我丈夫的葬礼上,真正触动我的,是他们彼此拥有。他们彼此扶持,成为一生的朋友,即使有一天我也离开了,他们仍能依靠彼此。当他们在棺木后并肩站立,手搭在彼此肩上,与父亲道别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满溢着感恩和喜乐。
好了,Stephen,我已经向你分享了我生命中最本质的一部分。
所以——继续问好问题吧!“我为什么在这里?”“宇宙为什么存在?”“我被赋予了什么责任?”“有没有什么是只有我能做的?” 你是否也会思考这些问题呢?
有一个问题,我多年前听到,至今仍觉得很有帮助:“你希望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什么?你希望他们如何评价你?”
……
把这封手写信电子化的时候,我也在一直思考这封信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起了去年听过的一首歌,張惠美作词,連芳貝指挥,由台大合唱团演唱的《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
歲月在你我呼吸間流浪
當終點抵達 那些想望休息了嗎?
身心在日出日落間耗轉
當無常宣判 你的心回家了嗎?
...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
Johanna是我在澳洲和新西兰见到的第一位笃信基督教的host,其他的host大多在生活中根本看不到基督教在生活中存在的影子,这大概也是西方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一个缩影吧。但对于Johanna而言,基督教在她的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中还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她最小的两个孩子正是16岁上下的teenager年纪,但却完全没有同龄teenager的社会问题,和家庭中的其他人一样,都非常善良和有礼貌,我想这也是宗教力量的体现。
周日,Johanna都会去到教堂参加礼拜和作义工,我在的这周也不例外,我也没有犹豫,和Johanna一起去了教堂。本地的教堂氛围和我之前在上海、马尼拉的大教堂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很不一样,虽然也有五六十人的规模,但是氛围却像极了一个大家庭的感觉。Johanna热情地把我介绍给其他的人,我也和其他人small talk起来,其中负责茶水间的大姐甚至还是大马的移民,如此偏僻的地方居然还有些许亚洲来的移民,令我有些惊讶。唱完圣歌、用过圣餐之后是见证(testimony)的环节,主持人还邀请我这个新来的人上前介绍一下自己,我也分享了个我在旅途中遇到的小故事。先前我在惠灵顿和基督城我也去过几个教堂,但去的时候都没有赶上礼拜的时间,只是看了看建筑,因而能够参与到一次本地教堂礼拜中,也是个蛮难得的经历。
教会之外,Johanna还运营了Amberley的Foodbank,即“食物银行”。超市会将即将临期的食物送到Foodbank的地区仓库中,再由各个分部定期从仓库中领取,存放到分部的小仓库中,继而分配到每一位需要食物的人的手上。我和Johanna一起去了Kaiapoi(Amberley以南,基督城以北比较大的城镇)的地区仓库领取,方才建立起对于Foodbank体系的概念,Foodbank既能够减少食物的浪费,也能将食物分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的手上。
而我在农场停留的一周,主要工作也并非是做农活,而主要是帮助她的第四个孩子Tobias去装修他刚刚买的房子。新西兰城市之外的房子大多都是独立屋house的形式,也不常是砖混结构,而大多是纯木制结构。因而,当想要一栋新房子的时候,不仅可以直接买土地和土地上的房子,甚至还可以从其他地方买看中的房子,用大型拖车运送到自己的土地上,这样可以节约很大一笔建设房屋的支出。Tobias这样给我描述运送房子的样子:夜晚凌晨一点钟的时候,当你开车走在高速路上,会发现前面有一栋房子在路上行驶,当然前后都有几辆公路路政的车协助护送。
买这栋二手房子其实并不贵,但相应还有一部分花销在运输上面,以及接下来得到地方议会(Local Council)允许新建房子的许可。为了得到许可,在议会的要求下,Tobias需将进入农场的车道进行拓宽,以容纳更多的车辆出入,这成为了建房子比较大的成本。在这短短的一周中,我做了些未曾有过的工作,例如安装厨房的橱柜、清理旧地毯和旧壁纸,以及给木板刷漆等等,只能说自己为房子装修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是农场,也多少做了些农活。比如用面包将跑到院子的鹅引诱到栅栏里,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个Goosesheprd牧鹅人了。有时中午要给鸭子们的游泳池重新换一下水,换完水后,我就和Johanna的一个女儿Veronica一起坐在旁边的草坪上,看着鸭子们渐渐鱼贯而入,扇动翅膀扑腾起水花,也是一种城市生活中没有的快乐了。有天傍晚,Johanna邀请我一起在农场里转一圈,看了看栏杆里的鸡鸭鹅,用面包喂了喂羊群,其中只有两只是山羊,一只是有角的公山羊,非常不怕人,就像街头的海鸥一样,站在我的旁边抢夺我手里的面包。农场角落的一颗大树上还悬挂了个巨大的秋千,从一旁的土坡登上秋千,荡下去距离地面足有两三米高,也是人生中一次独特的体验。据Veronica说,她最大的哥哥在十岁的时候爬到了树干顶上,而后系上的秋千,前人挂秋千,后人得快乐。

离开Amberley的下一站,我即从基督城飞往悉尼,在悉尼停留两周之于我的任务便是找到一辆物美价廉的车。我求助于Johanna,Johanna说这个问题比起问她不如请教做机械师的儿子Tobias。于是这天的傍晚,我下厨炒了拿手的Pad Thai泰式炒河粉之后,趁酒足饭饱之时赶紧请教Tobias怎样挑选一辆合适的二手车。不愧是机械师,Tobias从外漆面的锈蚀、车辆四角的减震器,到引擎盖下机油、转向油和变速箱油怎么检查,短短半个小时通过两辆不同的车,把怎么发现而手册的各项问题的方法教授给了我。也拜这堂丰富的课程,我在悉尼没花费多大的力气就找到了辆心仪的丰田凯美瑞,顺利驾驶4600公里抵达了澳洲大陆的另一端。
Amberley这里虽然不似Te Anau那样丰富的自然骑行徒步线路可以探索,但距离广袤的南太平洋只有区区几公里远,骑上自行车就可以轻易抵达空旷无人的海边。这里的海浪甚至比起Dunedin的还要再大上一些,海浪如白马拍打在灰黑色的碎石滩上,海鸥在空中拍打起翅膀也只能维持住不被海风吹走,远没有在城市中偷吃薯条的惬意。
有一天清晨五点半,我在墨蓝色的天空下骑上自行车又一次去到海边,坐在海边的木椅上看着远方的天空逐渐染成淡红色与橘红色,赤红的太阳从无尽的海面上升起,我不禁想到了完美的日子结束的那一幕,役所广司独自驾车行驶在东京的高架路上,朝阳逐渐升起,镜头聚焦在役所广司被映红的脸上,由面无表情到微笑再到泪流满面,耳边的响起的是Nina Simone的Feeling Good。
...
It's a new dawn
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And I'm feeling good
...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