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工商】寫作與出版都是不斷的用現在檢視過去

蔡凱西
·
(修改过)
·
IPFS
·
為什麼工商一定要無情?

十天前在確認最終排版稿的時候,編輯先私訊給我看了燙黑印金,但還不能公開的精美書封。剛才熊熊發現我學弟黎胖的推書粉專發了書介,原來6月7日要開賣了。

「表裏京版」原本是「故事StoryStudio」網站在去年3月推出的系列專題,後來決定跟天下文化合作,計畫集結成書,另外邀請幾位作者,撰寫原本網路專題裡沒有的文章。當初站方的企畫編輯提供兩個方向給我選,一個是「北前船」,另一個是京阪的「塔」建築。

書封取自網路書店

雖然我這個船旅控一直有在收北前船的相關材料,「北方」是個我一直很有興趣,也很想寫的議題,但當時想不到有甚麼頭緒可以切入;而後者的「塔」倒是很直覺也很貼近現今大眾的日旅記憶,話雖如此,也不代表寫起來沒有難度。


寫的過程裏,想法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感。限於書稿的篇幅,原本大約一萬多字的生肉,要調整成每篇不超過五千字的初稿,所以不少原本納入的行文,必須一調再調,甚至割捨。不過刪修掉的內容不代表白寫,去年九月剛好人在京阪(今年初也是),就順便循線去取材一些相關的地景,然後將最後沒放進初稿的枝節,架構出幾篇不成材的文章,分別拿來給平台讓愛發電,以及投到別的媒體。

五月初,天下文化的總編在臉書上私訊我,說在某本書稿上看到我的名字。果然世界真小,文章不能隨便寫,因為轉角可能就遇到自己參與共同作者的書,是認識的出版人負責做。

於是,經過撰寫生肉→調整→交初稿→故事站方修訂→送出版社→天下總編提供意見→再修訂調整,變成現在書裡的兩篇文章:〈標記歷史與權力的京都之塔:從王都、帝都到觀光都市〉、〈交織生活及信仰的大阪之塔:從朝廷穿越戰火,走向民間〉。


這幾個月一直身兼在作者、編校者、書稿審訂者的身分,例如我也是Matterzine的編校小組成員之一。身為作者是寫自己的文章;身為編校與審訂,則是閱讀其他作者的文章。讀寫間的切換,絕對是審視文章不同的視角;而在自己的網路空間發文,跟文章要放在自己或合著的出版物(無論電子或紙本)上呈現,又是不一樣的脈絡。

雖然只有兩篇文章,但進入成書的階段,我也跟天下的總編來回磨了一陣子,通過總編的視角,回饋給我很多行文上的問題。從寫到編,最後可以成為一份個人或集體創作的成品,那個過程是不斷的自我檢視、修訂,與編寫之間相互檢視、修訂。

如果有一種作者,覺得作品寫完馬上就能送印做成一本書,那他需要的不是出版社,而是影印店。

歐對了,這裡再充滿溫情的工商一下,各位入選Matterzine創刊號的作者,不要覺得自己入選了就沒自己的事,甚麼都丟給站方跟編校小組處理。順便也感謝很多認真跟小組成員交流意見的作者們。


前陣子編輯找我修稿,順便問我能不能改一下去年提供的作者簡介,因為其他的作者都有寫學歷,只有我的簡介沒寫學歷,而天下遠見又很介意作者簡介裡的學歷,既然都這麼說那我也就答應從眾。

其實我這幾年的簡介都不太提學歷了,文章越寫,越覺得自己所學太少,不提學歷,就當提醒自己保持歸零狀態,作為魯蛇如果不時時input,那最後只能秀下限,變成當初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蔡凱西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京都宇治:平安時代王朝顯貴的比佛利山莊

盤點1980年代的日本話題商品

三個版本的契訶夫旅記:《薩哈林旅行記》、《薩哈林島行旅》、《薩哈林島:契訶夫旅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