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心理鍵,療癒過往傷痛 ─ SIBAM 模式

Alonso
·
·
IPFS
·
創傷的復原,如同金継ぎ的過程。修補的過程,它既是創傷本身又是工具或內在資源。金継ぎ有許多工具與材料,如平筆、掃筆、米粒、麵粉、金粉、各種生漆、砂紙、松節油......等等。創傷的復原,也有心理鍵,協助我們進入身心領域或資源,我們稱其為「SIBAM」。
按下心理鍵 (psybone) 如同金継ぎ (kintsugi),重組一段突如其來的破碎歷史,不是撿拾覆蓋,而是將裂痕與修復視為生命中的事件。透過粉末狀的金、銀或生漆修補甚至凸顯裂縫的美,這樣的復原過程,逐漸涵納、承載痕跡的不可抹滅性。 生漆,是活的,它會隨著空氣的溫度、濕度改變其性質,創傷經驗的復原過程亦同,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影像」或「情緒」再現的過程,就好像過去的一切又發生在當下,但它會隨著每一次的經驗細微的變化而打磨出不同的「意義」在瓷器的裂痕上。

金継ぎ (kintsugi)是一種日本工藝技術,起源於15世紀末,當時日本將軍足利義政將損壞的茶碗運回中國進行修理。退回時,因使用醜陋的金屬釘,他非常不滿意,這使得日本工匠開始尋找更美觀的修補方法,用金填補進裂縫裡。後續該技術更隨著日本茶道的興盛更顯其藝術與價值。

創傷經驗,當時的感官感受與記憶,如碎裂的瓷器,它會零碎的再現(過度破裂、切斷連結),但有時也會出現過度黏著(過度連結)的現象,如聽到碎裂的瓷器出現憤怒的情緒、聽到鞭炮聲立刻出現過去戰爭的槍聲或畫面。

創傷的復原,如同金継ぎ的過程。修補的過程,它既是創傷本身又是工具或內在資源。金継ぎ有許多工具與材料,如平筆、掃筆、米粒、麵粉、金粉、各種生漆、砂紙、松節油......等等。創傷的復原,也有心理鍵,協助我們進入身心領域或資源,我們稱其為「SIBAM」,每個英文字都是該領域的縮寫。

創傷若未解決,SIBAM會持續以適應不良的方式存在,使我們在其中受苦。但SIBAM也給了我們通往創傷的解鎖之鑰,雖然如履薄冰,但隱藏其中的身體經驗技巧 ( somatic experience ) 會引領我們取得鑰匙。

探索SIBAM

S :即 Sensation,感官感受,即體內產生的各種身體感覺。主要有四個次身體系統:動覺接收器本體接收器耳前庭接收器本能接收器。以上,我們可以依循每個接受器的功能,細細去觀察身體緊繃的程度你知道現在身在何處嗎?你有感覺到正在用什麼來幫助自己保持平衡?最後,最為深層的是本能接收器,源自內臟與血管,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溫暖之流在體內蔓延?或是冰冷的感覺在身體流竄? 在之前創傷相關的篇章,筆者有提供關於感受的提示詞,透過語言的引導,可以協助我們去感覺。然而,情緒、想法及感受就像中國傳統技藝─變臉,難以捉摸與辨識現在是誰出現。

I : 即 Imagination,影像。影像指任何外在感覺,因此不只有視覺,還包含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所有外部的刺激,在創傷事件發生後,都會成為我們的感覺記憶,包含了各種感覺,而視覺最為容易出現。譬如:有兒童虐待經驗的大人,在關係中,只要伴侶聲音過大或喝酒,零碎記憶中的模糊影像便會出現,使自己感到害怕。

B : 即 Behavior,行為。這是最為被我們忽略的,也是最容易被外界觀察到的。我們有時候,需要依賴他人為鏡,透過他人來看見自己的行為是當下或過去未竟之行為。在這裡,我們學習去覺察,當意識到我們創傷經驗後,都做了那些行為或是在重新回想時,我們做了哪些行為。我們可以觀察哪些行為呢?手勢、表情、姿勢、身體行為(如呼吸、腸胃蠕動、心跳、眼睛瞳孔......)、原始行為(如結手印),我們要去探索這些外顯行為對內在的衝擊是什麼? 正反映內在的處於什麼狀況?譬如若觀察到僵直的身體姿勢,個案目前可能處於凍結狀態。

A:即Affect,情感。是覺察情緒與感官經驗。個案常在治療室出現以下的語言,我沒有什麼情緒,每天都很平淡,沒有什麼事情發生。過於氾濫的資訊年代,我們已經跟自己的情緒疏離,習慣不去經驗情緒或是只有極少的情緒類別,如有人只感覺到自己憤怒與開心。感官經驗即覺察感覺輪廓,很多感官經驗可能很難歸類為哪一種情緒類別,但我們還是能知道好與壞或趨與避。學習辨識情緒、增加情緒語彙能協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情緒多層次。

M:即Meaning,意義或新的信念產生。終於來到最後一個了。看似是最後一個,但每個真正的先後順序,每一次,在每個地方做的選擇,都可能影響其他的發生。我們就是不斷在這裏面,不斷看見自己的真正樣貌與真實感受。創傷會狹隘了我們的信念,唯有長出新的意義,讓自己有新的動力與生活態度,繼續好好生活著,即使情緒、影像再現,但我們知道,照顧自己的力量種子早已悄悄發芽。

SIBAM的例子

彼得,每次聽到被責怪的語言 (I),時常會全身緊繃 (S),一動也不動 (B),呈現僵住反應 (B)。當下有著說不出的情緒,只知道自己很低落 (A) 、無力 (B)。我真的很差勁,我什麼都不要做就沒事了 (M)。

當他開始探索身體時,覺察到胸口被壓住的感覺 (S) 時,有極力想要釋放自己的衝動,此時,他出現小時候常被媽媽責怪的畫面 (I),只因為媽媽有情緒。每次他都不敢動,即使想跑,但身體就好像被釘在原地。此時,治療師協助他了解,現在媽媽並不在面前,你可以動的話,可以感覺到身體哪個部分想移動嗎? 「抬腳」,但仍感到害怕 (A)。持續地引導,每次只移動一點點,他可以感覺大腿在用力 ,膝蓋、腳踝都在移動 (B),他想往前跑,鼓勵他跑跑看,跑了幾步,他感覺身體放鬆了 (S),內心感到平靜 (A)。我已經習慣站在那邊等事情過去,但每次都會不舒服很久,原來我還有能力可以逃開 (M)。

SIBAM是創傷本身,但我們需要冒一點險,因為它也會是我們內在強大的資源。身體雖然會記住創傷,也因為記住了,療癒才會發生。如同金継ぎ,碎裂凸顯其價值。

參考資料:

1. 彼得.列文 (2013)。解鎖:創傷療癒地圖。周和君 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lonso臨床心理師,專注在創傷與強迫症的學習與治療。不只是在治療場域裡,更希望透過文字療癒每個讀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停不下來的我─淺談強迫症

做了一場關於夢的夢

綠野仙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