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儀式效應

■ 書名
儀式效應:超越原子習慣的日常儀式,讓你的關係、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 觀點
習慣vs儀式:習慣自動化,儀式則賦予生命和意義
習慣的核心在於「做什麼」;儀式的核心在於「如何做」。
儘管良好的習慣對於優化生活的某些方面非常有幫助,但終究還是有其既有的侷限性,將我們桎梏在環境提示、例行事務和獎勵的機械領域中。
良好的習慣能使我們自動自發,讓我們完成該做的事;而儀式則讓我們有所啟發,豐富和陶冶我們,讓我們的生活更令人神迷。
競爭反應
對強迫行為最常見的治療之一是「習慣逆轉」訓練。這個想法是找出導致問題的根本行為,並用其他方式替代它。例如,咬指甲這種壞習慣,當事人會被訓練要注意當自己的手移向嘴巴時,改成做其他事情——例如,緊握拳頭,放在身旁兩側,然後數到三。這在文獻中被稱為「競爭反應」。你可能會注意到,這其實也是一種基本儀式——一組可重複的動作,幫助我們暫停並重新控制正在做的事情。
哀悼儀式
哀悼儀式不僅僅是調適悲傷的方式,還有記住和回憶。它們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停下腳步,專注於那些我們遺失的部分。儘管世界依然在轉動,但我們選擇了停下來,稍作停留,回憶往事,致敬逝者。當這些儀式成功時,它們可以變得很神奇。
職場上的儀式
在工作場合中,即使是討人厭的儀式,也能對公司多少有點貢獻。員工們會互相抱怨,而這些抱怨正好正中主管下懷:把陌生人變成一個團隊。在一次特別尷尬、老闆要求的儀式中,員工們一起翻白眼,這種同步的團體行為其實包含了許多團體儀式成功的元素。
就像祈雨舞能在危機時期重新團結社區一樣,團體建構的儀式也能讓我們有患難見真情的同志情誼——即使有時會讓老闆有些尷尬。無論是我們自己創造的還是被強制的團體儀式,都能給我們的工作日和工作本身帶來更多的意義和目的。真正成功的組織也會給個人留出空間,讓他們能把自己的儀式和特質融入工作,讓這兩種類型的儀式都能茁壯成長。
儀式有兩面刃
儀式有兩面刃:它們可以凝聚我們,為我們共同的努力賦予意義;同時,它們也可能用來分裂,讓我們對那些擁有不同儀式的人產生不信任。
■ 評論
這本書充滿許多小啟發,但內容較為分散,不易整理。例如,儀式可用於調節負面情緒、身分建構、延緩享樂適應、結束關係、凝聚團體等多種情境。
儀式與迷信、確認偏誤、虛無主義等主題相關。作者認為:「習慣自動化,儀式則賦予生命和意義」,而虛無主義可以理解為:即便意識到意義不存在,仍選擇相信它的存在。
如《我在財神殿裡長跪不起》歌詞所寫:「右眼跳災絕對就是封建迷信,左眼跳財我就深信不疑。」即使理智上知道祈雨舞無效,人們仍選擇跳舞祈雨。有趣的是,這種「復魅」狀態,與意義感、幸福感以及減緩不確定性帶來的不適感有所關聯。
總而言之,本書內容易讀,但若想獲得更有條理的知識架構,還需要參考其他書籍補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