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一代男生感到空虛?——從《混沌少年時》到《男性廢退》
身為 2000 後出生的男生,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其實一直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與空虛感,正在壟罩我們這個時代的男性。我們感覺自己陷入了困境,但社會告訴我們,男性才是佔優勢的一方。「有毒男子氣概」一詞也將身為男性逐漸形塑成一種原罪。
「我覺得自己好像卡住了,但他們都說我沒問題。」
近期很熱播的 Netflix 影集《混沌少年時 Adolescence》,我覺得很精準的呈現了我們這個世代的心理狀態。很多人討論這部片中呈現的厭女現象,但更觸動我的是它反應出的男性困境。是這些沒有人認知到的困境,將男孩們推向有毒的男性圈(Manosphere)。

看完這部片之後,我深感震撼,並產生了更多的疑惑。為了更深入理解這背後的社會現象,我找來了這本《男性廢退》。
《男性廢退》(Of Boys and Men)這本書以大量的統計數據、實證研究,揭露了現代男性在教育系統、勞動市場、與家庭角色中的多重困境。
男生與女生的大腦發展速度是有天生差距的,使得青春期女生往往顯得比同齡男生更成熟。這樣的差異讓男生在學校常遭遇受大的挫折。在全球的多數已開發國家,女生完成大學學歷的比例已經超越男性許多,而且這個差距正在不斷擴大。
在職場上,統計數字仍告訴我們,男性與女性的薪資中位數差距了 12%。但若我們將薪資數據的分佈圖打開,會發現兩者圖形近乎完全相同。並不是同個工作男女的薪資不同,而是男女做的工作產業比例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男女在 30 歲以前的薪資成長是一致的,開始出現分歧是在夫妻生了第一個孩子之後開始。這說明了,職場的薪資不平等,現在最大的來源是家庭中的分工。

然而傳統上男性為主的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因為自動化與全球化的影響造成大量失業。在未來 AI 的挑戰下,需要腦力但缺乏人際互動的職業也會受到威脅。相對的,女性為主的 HEAL 產業(健康、教育、行政、讀寫)的需求則是不斷成長(但有著低薪的困境)。
家庭中的角色,可以說是變化最劇烈的。在傳統家庭分工中,男性負責經濟的提供者,而女性負責照顧者。在現代,女性已經同時肩負了經濟提供者的角色,男性的角色卻沒有相應擴大。由於「經濟提供者」是男性的重要自我價值感來源,失業對男性心理健康的影響也遠超女性。
同時在約會市場中的均衡也發生改變:女性過去對男性有經濟依賴,而男性對女性有情感依賴。現在女性不再有經濟依賴,因此女性已經成為約會市場中較優勢的一方。這樣的現象,我們從交友軟體的設計(女生免費,男生付費)就能觀察到。
進步派與保守派的政治僵局
在性別議題已經日趨極端的現今政治氛圍下,關於男性困境的討論陷入了一種僵局。
進步派否認男性遭遇著困境的現實,忽視男女在生物學上的差異證據,也不承認男生在教育系統中的結構性劣勢。進步派認定性別不平等必定是單向的男性壓迫女性,而將男性面臨的困境都視為「個人的」、「心理的」問題。
「有害男子氣概一詞在這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個別男性的性格缺陷,而不是結構性問題。如果男人很憂鬱,那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他們生病,那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看醫生;如果他們成績不好,那是因為他們不夠用功;如果他們早逝,那是因為飲酒、吸菸過量、飲食習慣差。因此,對那些政治左翼人士來說,如果對方是男性,那麼責怪受害者是被允許的。」
保守派認知到男性面臨的困境,但無法提出這個時代的解方,只想「倒轉時空」,想要重回到過去性別不平等的年代。他們承認但過度強調男女的生物學差異,並作為合理化不平等的理由。
「不再抱持幻想的男人,受到網路搜尋演算法的誘導,可能會逐漸陷入男性圈(Manosphere)之中,而這個圈子之中包含搭訕專家、非自願單身者(Incel)、甚至還有一些男性分離主義者——MGTOW。此時吃下「紅藥丸」的男人,開始組織起來、互相取暖,而且全部都痛恨女性主義者。紅藥丸一詞源自《駭客任務》(The Matrix),它跟一個抉擇有關:要不要看見真正的世界。而紅藥丸在這裡的意思是,認為我們的社會根本就沒有高壓父權,反而還被女性主義者支配,她們試圖誘騙和剝削男性。」
男性圈與非自願單身者,就是在《混沌少年時》中出現的重要議題之一。
進步派與保守派的政治僵局,演變成了日益極化的社會,而對於解決男性困境毫無助益。
解決方案
作者對男性的困境提出了三個面向的倡議:
教育:男孩比女孩晚一年上小學
勞動市場:推動更多男性參與 HEAL 產業
家庭:建立「父親友善」的社會制度
為了平衡男女在腦部發展的速度,作者提出讓男孩預設晚一年就讀小學(也就是 redshirting,披紅衫)。由一些研究中顯示,晚一年就讀小學,能有效提升男孩在學校中的表現,尤其在中學期間差異特別明顯。因此美國許多富裕白人家庭會刻意讓小孩延遲一年上學。然而,這個政策其實對於貧窮家庭的幫助會最大,但他們受限於經濟壓力,不一定能做到。
在勞動市場,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男性投入 HEAL 產業,並改善其男性從業者的污名化問題,並也為民眾提供更廣泛的服務提供者選項。有研究指出,在學校有男老師上課,會顯著提升男同學的成績,而對女同學也沒有不利影響。黑人男性教師對黑人男孩的幫助尤其重大,而他們現在只佔美國總教師的 2%。
過去數十年,推動女性參與 STEM 產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推動男性參與 HEAL 產業。具體方法包含提供更多 HEAL 產業教師、提供鼓勵男性進入 HEAL 產業的獎學金,與文化上改變社會對於從事 HEAL 產業男性的看法。
最後,則是對於家庭關係的改革。「父親」在家庭的角色需要轉型,從純粹的經濟提供者,變成「共同養育者」。這同時可以建立男性新的自我價值來源,以及減少女性在家中的不平等分工。父親與母親對於孩子教育也各自有其獨特的能力。有研究指出良好的父親關係,對於青春期的子女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然而要實現這個想法,不只是人們心態要改變,職場與政策也要同步改變。長久以來,每週工時 40 小時這樣的制度,就是設計給「有家庭主婦的男性」的。如果我們要讓家內的分工平等,就必須讓彈性的工時安排同樣是可能的。
作者提出的其中一個政策是,每當夫妻生了一位子女,夫妻雙方就會各有「獨立的」半年全額有薪假。注意這裡夫妻的假是各自計算的,妻子不能幫丈夫請他的半年假,因此就會變相鼓勵夫妻雙方共同養育小孩。
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將心態從建立「職場友善的家庭」,轉為建立「家庭友善的職場」。縮短工時,增加排班彈性,讓夫妻同時工作並共同照顧小孩成為可能。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忍不住鼻酸。因為我意識到,這麼多年來,有無數人陷入困境卻從未被真正理解。而我自己長久以來的困惑與低潮,也許並不是脆弱或不夠努力,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集體經驗。
翻看書中的統計數據與研究案例,我逐漸明白:我們並不是不夠好,也不是不夠拼命,而是尚未在這個全新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這不該只是個人的功課,而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而理解——或許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支持男性,從來不代表否定女性的努力與處境。性別平等不該是拉扯的零和遊戲,而應該是雙向的理解與共好。我們過去花了很多力氣去揭露女性在制度中的不公平,而現在,也該讓男性的困境能被看見、被理解。
當我們願意誠實面對每一種性別所承受的壓力與限制,性別平等才有真正往前的可能。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