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是人生的畫框
死亡是一種巨大的獨裁。
我們以不同的樣子活著,
卻以同一種聲音死去。
友人的臉書貼了這詩句,剛巧近年我也時常思考相關的事情。不是死亡的獨裁,而是美善產生的土壤。
藝術能呈現美善,而任何藝術都總有個載體,可能是畫布、舞台、語言、聲音。人們運用這些媒介表現出不同的樣貌,卻也同時受限於載體的格式。例如一幅畫布總有邊界,顏料的材質和色澤也總有性格,聲音無法直接描繪顏色,㓮塑也無法直接傳遞溫度。那是格式,也是限制。人們在種種限制下發揮創造力,把獨裁的規則化作多元。
Twitter 限制字數,Instagram 限制照片尺寸,抖音限制片長,於是成就了他們的風格和特色。
曾聽過一堂有關人生苦難的課,講者說人性的光輝往往是在充滿苦澀的環境下展現,例如殘疾運動員的奮鬥、絕症病人的不屈、被壓人民的反抗等,因為困境是真善美的土壤。如此說來,死亡雖然殘酷和獨裁,卻也可以看作是人生的畫框。正因無法掌握生命的長短,令人珍惜稍縱即逝的美好。在這語境下,永生反而不吸引了 – 從小我便有這疑問,如果天堂沒有眼淚,那喜樂到底還有什麼價值呢?
這種想法也許太「正能量」。痛苦是切身的,親身體會時可絕對不會輕鬆,逃避苦難是正常的反應。然而正如康德所說,順著慾望的行為沒有道德價值可言,那只是生物本能而已;而人最可貴的能力是實踐自由意志,在種種限制和痛苦中仍可自主地選擇命運。耶穌也是因為受限於人類的肉身,會痛會難過會死,上十架才有如此巨大的意義。
較實際的是移民議題。離開香港趨吉避兇確是人之常情,而留下來卻也可把自身置於一個時代的畫框內,畫出獨特的風景 – 如果人足夠強大能抵抗那無日無之的侮辱和荒謬的話。
常想起林子祥「再生人」那首歌,小時候聽便已很有感。未知,固然會帶來不安,卻也可反過來帶來精彩。在苦難面前選擇面對還是逃避,沒有善惡的判斷,只是跟個人的修為有關而已。
如果死亡是人生的畫框,時間是畫布,那重點不在獨裁的邊界,而在框內畫下的,那幅呈現美善的圖畫。
Original link: 黃牛山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