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登半岛地震周年 1:异常为何发生?

関東老王
·
(edited)
·
IPFS
·
2024年1月1日16时10分,一场震级为7.6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能登半岛。这些地震活动究竟有何异常之处?研究者们又发现了哪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关东老王”原创于2024年12月02日

2024年1月1日16时10分,一场震级为7.6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能登半岛。这次地震在石川县羽咋郡志贺町和轮岛市观测到了最大震度7的剧烈摇晃,能登地区广泛区域观测到了震度6弱以上的强烈震动。这次地震被日本气象厅命名为“令和6年能登半岛地震”。仅仅截至1月4日,已经检测到了400多次震度3.5以上的余震。

地震导致了严重的破坏,石川县内共有5万7108栋住宅受损,其中包括全毁、半毁和部分受损的建筑。特别是一些未满足1981年新耐震标准的老旧建筑物,倒塌现象尤为严重。

七尾大田火力发电所的1号机和2号机在地震中双双停运,12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瞬间消失。2号机在5月率先修复重启,而1号机直到7月2日才全面恢复运行。

在北陆电力公布的受灾照片里,可以看到一台倒塌的石炭払出机。这种设备平时的任务是把储存在煤场里的煤炭运送到发电设施中,地震导致了钢架扭曲,输送带散落在地,周围的煤堆和积水让整个场景显得十分狼藉。

来源:能登半島地震に伴う七尾大田火力発電所への影響

时隔一年,能登半岛还在发生余震。那么,这些地震活动究竟有何异常之处?研究者们又发现了哪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异常地震活动

近年来,能登半岛的地震活动不仅在位置上更加集中,而且从数量上也显得异常活跃。从2003年到2020年,这一地区每年的地震数量较为平稳,平均每年大约有几十次地震。然而,2020年之后,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如果以累计地震数量为例,从2003年到2019年,这一数字增加得很缓慢,而从2020年开始,这条累计曲线开始陡然上升。特别是在2023年,大地震发生前后的短时间内,这里的地震总数一度接近2000次。可以这样理解:原本每年或许只有几个人走过一条小路,但2020年后,突然变成了一大群人蜂拥而至,每天都有人经过,这种密集的活动显然不是正常现象。

同时,从2020年12月到2023年5月,能登半岛地区的地震活动从普通的“小规模群发”演变为“集中爆发”。2023年5月,矩震级6.2的大地震标志着这场地震潮的高峰,主震发生前,短短几个月内记录的地震数量已经超过了过去许多年的总和。这种剧烈的变化说明地下的压力和断层活动在加速积累,像一根越来越紧绷的橡皮筋,最终断裂产生了一次强烈的震动。

来源: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6023

二、地震活动变化

那么,从2020年12月开始,能登半岛的地震活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地震的频率大幅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2日13时,能登半岛地区发生了675次震度1以上的地震,其中震度3以上的地震有160次。相比之前,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增加了约400倍。不仅如此,通过分析超过2万次地震信息,研究发现,这些地震的震中分布在几个主要区域,并且地震的深度随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次,地震的规模逐渐增大。2023年5月5日,珠洲市发生了一次6.5级的地震,最大震度达到6强;而在2022年6月,曾发生过一次5.4级的地震,观测到最大震度6弱。这些地震的震源都位于此前地震群活动的区域内,表明地震活动不仅频率增加,震级也在不断提升。研究发现,地震群最早发生在南部区域,随后扩展到西部、北部和东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的地震大多始于地下超过10公里的深度,随后向浅层的5公里左右迁移,像是地下某种能量逐渐被释放。

最后,余震的分布显示异常集中。2023年5月的主震之后,北部成为余震的主要区域,而在主震前,这一地区几乎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地震。数据显示,主震后的余震数量占到了总地震数量的很大比例,显示出主震对断层活动的显著影响。

来源: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6023

这种持续的群发地震现象引起了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发现,这些地震的活动模式可能与地下流体运动有关。比如,流体可能像润滑剂一样,帮助断层滑动,从而触发更多的地震事件。这是否意味着地下正在发生某种异常的地质过程?或者是否预示着更大地震的可能性?

三、观测和发现

面对持续的地震活动,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观测手段,试图揭示地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1. GPS和GNSS观测揭示地壳变动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的西村卓也教授在2021年夏天注意到了能登半岛地区地壳变动的异常。通过对国土地理院设置的GNSS观测点数据的分析,他发现,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能登半岛北东部的地面持续隆起,累计达到了2至3厘米。这种地壳的异常运动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整个能登半岛北东部地震活动的前兆。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全球性定位系统的总称,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和欧盟的伽利略等。相比单一的 GPS,GNSS 能同时接收多个系统的信号,定位更精准,特别适用于复杂环境。它不仅用于导航,还广泛应用于地壳变动监测,通过高精度测量地面位移,成为研究地震和预测灾害的重要工具。简单来说,GPS 是 GNSS 的一部分,而 GNSS 是多个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

从一张发表在自然期刊的详细的地震和地面变化图可以看出,2020年以来,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日益活跃。地震主要集中在珠洲市附近区域,尤其在2023年发生了两次强震(震级分别为5.8级和6.3级),随后在2024年爆发了7.5级的强震,显示出震级的逐渐提升趋势。红色的区域清晰地标示了地面隆起最剧烈的地方,有些地方的抬升幅度超过2米,而黑色箭头则表明地壳正在向外扩展,显示出来自地下强大力量的推动。

进一步的观测还揭示,地震的震动影响十分明显。部分区域地面的水平位移达到了30厘米,附近的核电站和基础设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这种现象结合西村教授的发现,可以看出能登半岛的地壳正在经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对非火山地区来说非常罕见,也提醒我们,这一地区的地下或许正在积聚着引发强震的巨大能量。

来源:DOI: 10.1126/science.ado5143

这种持续的地面隆起,对于非火山地区来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一现象,研究团队增设了大学独立的GPS观测点,并与金泽大学以及软银公司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有观测点都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地面持续隆起,水平方向上向外移动。这表明,能登半岛北东部正在受到来自地下的力量推动。

来源:南海トラフで『ひずむ日本列島』活断層が集中する地域に大地震の足音迫る 4年前、能登半島の謎の地殻変動をGPS予測が察知していた

2. 地下流体的证据

与此同时,其他研究团队也发现了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的吉村令慧教授等人,通过电磁波探测,发现了地下存在电阻率较低的区域,暗示有流体的存在。东京工业大学的中岛淳一教授等人,通过地震波速度的分析,发现了地下存在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的区域,同样暗示了流体的存在。

来源:能登地方で継続する地震活動域およびその深部に電気を通しやすい領域を検出

这些证据都指向了一个结论:地下深处的流体正在向上迁移,渗入了断层面。这些流体可能是来自太平洋板块或菲律宾海板块的脱水作用,随着板块的俯冲,深部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反应,释放出的水分上升到地壳浅部。

来源:https://doi.org/10.1016/j.eqrea.2024.100332

3. 流体对断层活动的影响

地质学者们提出,流体的渗入会降低断层面的摩擦力,使得断层更容易滑动。具体来说,断层面本来受到周围岩石的压力,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流体渗入断层面后,流体的压力会部分抵消岩石的压力,降低了断层面的有效正压力,导致摩擦力减小。这样,即使受到较小的应力变化,断层也更容易发生滑动,诱发地震。

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什么能登半岛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持续增强。地下流体的不断上升和渗入,使得断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任何微小的应力变化都可能触发地震。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