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校也能成才?美国中产家庭通过在家上学打造精英!

夏冰雹
·
·
IPFS
美国超过300万个高认知家庭放弃了传统学校教育路径,而是让学习的责任和主导权回归家庭,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第一次了解到在家上学的人,是在高中,我参加了一个市里的作文比赛,很幸运拿了全市第二名,突然发现第一名的孩子的得分遥遥领先,所属学校一栏竟是空白,语文老师告诉我,这个冠军从未上过学校,写作极有天赋,都在家自学。这是什么样的神仙家庭,竟然能让孩子不去学校?

慢慢地,我发现,这在西方国家还挺普遍。截至2016年,中国在家教育的孩子只达到了6000人 [1];而2019年疫情前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为250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2022年美国有310万孩子在家上学,约占学龄人口6% [2];2023年英国有12.5万-18万孩子在家上学 [3];2019年澳大利亚有2.1万多个孩子注册了在家上学 [4]。

暨南大学人类学家尚文鹏对美国波士顿实行在家教育的中产阶级父母做了田野调查,发现这些群体并不像美国南部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宗教家庭,而是生活在名校林立的城市高知中产家庭 —— 波士顿有着全美最优质的K12公立教育体系,还汇集了哈佛、麻省理工等100所高校,人口受教育程度全美最高,但是这些家庭不认为学校教育能比在家上学效果好。调研发现,在家上学的最大优势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充分挖掘天赋,比学校更有效地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力,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确保家庭文化资本的传递 [5]。

《在家上学》这本书很适合我国的中产父母来阅读,了解一下,给孩子多一种路径选择。 

一、学校教育的弊病:制造服从机器,滋生欺凌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出现不过短短一百年,创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育公平,而是为了方便权势阶层同化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控制。当时的富人深知公立教育的本质,选择在家教育,就连大力推广学校的先驱者贺拉斯·曼,也不送自己的三个孩子去学校,声称怕自己的孩子被穷人的孩子带坏。接着,托马斯·杰弗逊设计了教育双轨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奠定了美国延续至今的教育结构,复制和加剧阶层分化。

早在1918年,美国各个州都有强制的义务教育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质疑学校的合法性、有效性,到了1993年,在家上学在美国50个州全部被认定为合法。在家教育从七八十年代以来,从非主流变成常见现象。

在本书调研过的高知父母看来,父母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而学校,从根本上说,只是制造服从的机器,磨灭了创造力、个性、天赋的光芒。这些家长对当下美国的公立学校嗤之以鼻:内容过于简单、反智,素质低下的老师在工会的庇护下无法被淘汰,有水平的老师在官僚制度下也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启迪,标准化考试让孩子越来越像机器,坐不住的孩子被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狭小的空间滋生欺凌……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校园欺凌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只要你把孩子送到学校,有至少一半的概率受到欺凌。2019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从小学到高中,有75.3%的学生遭受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肢体欺凌、网络欺凌)[6];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指出,全球近1/3的学生在最近一个月至少受到过一次欺凌,欺凌受害者感到孤独、夜不成眠,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 [7]。 

书中一位受访的法国贵族后裔、移民美国的律师妈妈卡米尔选择在美国的郊区带孩子养鸡、种菜、学法语、漫游城市,她认为,学校和养老鼠的盒子没有区别,是欺凌的温床,“拿老鼠作比方,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这些老鼠被困在一个狭窄的地方,会互相攻击,人也是如此。在学校里,相同年龄的孩子共处在有限的空间里,就容易出现很负面的东西,如欺凌、嫉妒等等,孩子不上学则可以避免这些。” 她的孩子每天在大自然、大空间里,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成年人交流,心情更开阔。

当被问及,不让孩子去学校体验欺凌,会不会让孩子经不起挫折?卡米尔回应,挫折教育不是越早越好,“就像这棵小树,如果你跳到上面,肯定树就被压断了,但如果是一棵大树,你跳上去反而可能会刺激它长出新的枝条……困难应该依据孩子的年龄来设置,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会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冲破逆境。”

很多家长们担心,孩子的社会化怎么办?其实,在家上学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比学校的孩子差,甚至更为出色。本书调研的在家上学孩子有庞大的社群,经常参加不同年龄段的社交活动,更符合社会真实的社交模式,而学校里的社交仅限于同龄人,是不自然的。美国 Stetson University 心理学教授Richard G. Medlin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家上学的孩子比公立学校的学生更少从事反社会和自我毁灭的行为 [8]。

二、在家上学:整个世界都是学习场所

每个小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正如教育家约翰·霍特所言,“鱼会游,鸟会飞,人会学。” 很不幸,学校扼杀了多数孩子的兴趣,就像向日葵,硬把它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长不好,但是只要挪到阳光下,就能茁壮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这批家长呼吁教育回家,让学习的责任和主导权回归学习者自身以及所在家庭,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顺着孩子的好奇心,学习在无意中发生。

这批家长们采取的模式各不相同:

(1)搬运学校模式到家里;

(2)去学校化(Unschooling):摒弃课程表和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生活,自然而然产生学习;

(3)折衷派:是否使用教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视情况而定。

这些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变成了作为激发好奇心、求知欲的学习场所。有的家长在家里到处“播撒”书本、影碟,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随手就学了起来;还有的家长陪孩子去看流星雨,把车库变成化学实验室,陪孩子在沙发上看书;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了解欧洲的历史,直接带孩子去希腊罗马旅行,逛遍博物馆;一位法国贵族出身的律师妈妈,带着孩子在家养鸡种菜,教孩子法语;还有的妈妈带孩子参加成年人的文学沙龙;有的孩子想学硬核的学科课程,家长就把他们送到社区大学或哈佛继续教育学院蹭课,聘请名校的毕业生来家里教;还有一个小孩10岁的时候喜欢首饰,父母就带他去找老师学做首饰,孩子又爱上了杂耍,就去马戏团拜师,16岁就开始了在广场上表演,家长表示,一切都为了孩子眼中闪烁的火花。

总之,在家教育并不是关在家里,而是利用广泛的城市公共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农场、企业、工厂、高校公开课等等)和市场资源(私人家教),带孩子看世界,让孩子和各个领域优秀的人交流,向有技能的人学习,组成在家上学的合作社群,家长孩子一起玩耍并交换技能。

这样的学习方式的优势是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亲子关系密切,有利于孩子自然而然地获得更具社会地位的认知和能力,实现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

三、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利于文化资本传承

对于美国的高知中产阶级来说,巩固阶级、培养精英的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把孩子送入学校,而是在家言传身教。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家庭是文化资本传递的主要场所,是最隐蔽却具有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不同阶级的孩子在生活方式、认知上的差异,形成不同水平的能力和才华,影响未来的发展轨迹。虽然学校教育能给人带来一点文化资本,但是贵族般的特质,包括直觉、独立思考、创造力和好奇心,很难在学校获得,只能在有教养、有社会网络的家庭中耳濡目染。所以,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文化传承越充分。

实际上,在家上学的孩子,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并不难。对于那些认可主流精英价值观的家庭,在家上学反而比在公立学校读书更容易获得优势阶层的认知、技能和特质。本书引用了家学倡导者 Charles Medin 的调查,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自我意识、公民参与以及成年后的生活各方面,都不比学校教育的孩子差,甚至比后者更优秀。另外,虽然这些家长反对中小学的学校模式,但是仍鼓励孩子上大学,并且在家上学的孩子被美国大学录取的比例很高,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甚至更青睐这些差异化孩子。

最典型的案例要属 David Colfax,他原本是加州一所大学的社会学教授,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被解聘,他和同是教师的妻子带着孩子去森林里盖了房子生活,他的四个孩子都在家学习,后来变成什么样了呢?一个从哈佛医学院毕业成为了传染病学家,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艾滋病政策办主任;一个拿到了密歇根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再进入哈佛医学院成为了急诊医生;一个收养的非洲裔孩子拿到了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成为了律所合伙人,专注民权案件;另一个收养的印第安孩子靠维修电脑和制作网页为生 [9]。他的培养经验至今仍是美国在家上学圈子里的“圣经”。

媒体也报道了许多通过在家自学而充分开发天赋、活跃在公共舞台的例子:Tumblr的创始人戴维·卡普(David Karp)出生在美国科学老师与电视作曲家的家庭,15岁时选择在家自学,有了更多时间学习热爱的计算机编程,19岁开发轻博客平台Tumblr,后被雅虎收购;奥运金牌单板滑雪运动员Jamie Anderson,与她的七个兄弟姐妹都没去学校,她的童年每天都在山里做户外运动;著名的歌手Christina Aguilera, Justin Biber, 和 Jackie Evancho都曾在家上学;10岁被诊断多动症还被同伴欺凌的 Ryan Gosling 退学回家,两年后出演了迪士尼的节目,长大后成为了好莱坞知名的演员……[10]

或许学校能给文化资本匮乏的家庭拖底,把孩子拉到平均认知水准,但对于高认知的家庭来说,朝夕陪伴孩子,更容易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拉高上限,把家族的文化资本延续下去。我认为,比起容易被剥夺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才能让人抵御时代的大起大落,是一个人行走天下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说,“文化资本,就是指一个人,即使失去了所有金钱和财产,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处于什么状态,也绝对无法从他身上夺走的言谈举止和技能。”

四、反精英主义的精神自觉

部分家长不在意孩子会不会成为精英或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精英只不过是这个系统里延续痛苦和压迫的棋子。本书的访谈对象表示,美国教育体系推崇高度竞争意识、文凭至上的理念,每个人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利益,哪怕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这种教育理念只会让中产阶级活得痛苦,表面上看起来很体面,其实内心很挣扎,跟自己真实的情感、人性不能连接,关上家门就沉溺在了酒精、抗抑郁药物中。

这些觉醒的家长认为,孩子脱离学校教育,才不会被精致的利己主义毒害,而成为独特自主的富于真实情感的个体,“当孩子的好奇心受到珍视,Ta的内心就会得到满足,就愿意主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每一个个体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尊重,Ta自然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世界。”

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他们只希望孩子成为“能够自食其力,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关键是自发去做”的人。上大学只是一种路子,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大学,孩子长大了做电焊工、水管工、开锁匠,照样能获得稳定的中产生活。

波士顿在家教育社群的负责人在每一封往来邮件中都附上这段话:“显然,我们这个星球不需要更多 ‘成功’的人,却迫切需要更多的和平缔造者、治疗师、修理工、 讲故事的人,在各自的地方美好生活的人,有勇气加入到使世界更加宜居和人性化的战斗中来,而所有这些跟我们文化中定义的成功几乎毫不相干。”


参考文献:

[1]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7).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7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85380.html#google_vignette

[2] Ray, B. D. (2023). Research Facts on Homeschooling. 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ttps://www.nheri.org/research-facts-on-homeschooling/

[3] Teachers To Your Home. (2023). Facts about homeschooling in the UK. A guide for parents. https://www.teacherstoyourhome.com/uk/blog/home-schooling-in-the-uk-a-guide-for-parents

[4] Homeschool Legal Defence Association (HSDA). Australia Homeschooling Trends Over the Last Decade.  https://hslda.org/post/australia-homeschooling-trends-over-the-last-decade

[5] 尚文鹏 (2021). 在家上学:美国中产家庭非主流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

[6] 唐丽娜 王卫东 (2019). 校园欺凌调查:哪些孩子容易被欺凌?如何防治?. 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9/11-19/9011074.shtml

[7] 联合国新闻 (2023). 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教科文组织呼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11/1123627

[8] Medlin, R. G. (2006). Homeschooled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Home School Researcher.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73486.pdf

[9] Clark, C. E. (2023, July 23). Home School Update: Whatever Became of the Colfax Boys? WeHaveKids. https://wehavekids.com/education/Colfaxboyshomeschool

[10] Top Education Degrees. (n.d.). 30 Successful People Who Were Homeschooled.  https://www.topeducationdegrees.org/successful-people-who-were-homeschooled/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夏冰雹Through knowledge, everyone can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做独立的时代记录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冰雹书单|2024年第4期:思维突破与心理探索

清楚知道“你是谁”,才知道往哪走

冰雹书单|2024年第3期:正确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