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贤与传子:同是私相授受的权力交接模式
如果我们欲将中国统治权力的交接模式作个一以贯之的解释的话,那么可以将之归结为“私相授受”。权力的拥有者在死时或不得不退位时总是将权力交给他信任的人。千百年来,皆是如此。尽管其形式会随着组织规模扩大、信息沟通手段的进步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有所变化,但其实质均是“私相授受”。
在分析此一问题之前,先简要阐述一下中国社会权力产生与更迭的模式。所谓权力的产生或更迭,与交接不同,是指一个新的权力的诞生。或者是从无到有,或者是在推翻原有的权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权力。我以为,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他们权力的产生是建立在能力与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是由部落推举产生的,这是与氏族部落的经济条件与组织模式相适应的。但进入夏商周之后,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权力的更迭便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是谓革命和朝代更替。
那么,一个朝代如果持续长久,权力的拥有者总有死去或者退位的时候,这时就会出现权力交接的问题。那么,将权力交给谁呢?由谁来继承权力呢?这就由权力的拥有者来决定,就是“私相授受”。中国历史上,“私相授受”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传子,一是传贤,且随着组织规模,信息沟通手段与外部环境交替出现。
我们看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私相授受”表现为传贤。如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为什么尧舜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呢?因为在组织规模很小时,即便信息的沟通手段低,也可以实现组织内部信息的充分交流。当弱小的组织面临物质匮乏的严格约束时,那么只能传贤才能服众。继承权力的人必须要能够领导组织克服外部的危机。所以权力拥有者只能在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的范围内来选择自己信任的继承者,贤是第一条件。如果自己的嫡亲具备这样的资格,那么才能考虑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嫡亲。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上古中国王统的继承,是传贤与传子相结合。其实都是传贤。继位者有时是自己的后代有时不是,是因为王拥有交配的优先权,所以王的儿子实在太多了。有个别儿子具备贤者的资格完全有可能。在信息交流充分的小规模组织中,权力的拥有者在变老导致能力下降后,甚至可能受到组织内部能力强的个体的挑战,从而失去王位,就如猴群王位的更迭一样。
人类早期部落的规模与所处的严酷环境,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会党或山寨组织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水浒中的梁山泊。会党与山寨组织的权力交接模式也是传贤,而不是传子。晁盖死后,只能将位子传给组织内部的贤者能者,不可能将位子传给他的儿子。除非他的儿子也是组织内部的贤者。
但到了夏商周,随着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社会结构日益复杂,而信息沟通的手段又不能跟上社会规模的扩大,那么组织内部的沟通必然很不充分。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变得宽松,不会时刻面临覆灭的危机。这时组织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就变成主要通过各类规则进行长距离沟通,而主要不是面对面或者短距离的沟通,组织中具有不同的管理层次。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贤者能者就不能在全组织范围内取得较大的影响,而只能取得局部的影响。只能取得一小部分人的信服。那么传贤就不行了,“私相授受”就只得采取传子的方式。当王归天命后,将王位传给其子嗣就是最稳妥的选择,才能够取得组织内绝大部分人的信服。这时,传子就是第一选择,而在子嗣中再选择贤者就成为第二选择。
而到了近代,随着洋务运动对西方技术的引进,铁路电报使用的日益广泛,大大改进了中国社会内部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有了质的飞跃。这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宗法家族的消融,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交往以过去的宗法家族内部为主转换为以外部为主。客观上,这也要求消解“孝”的价值而提升“义”的价值,将“忠”的价值建立在“孝”之上转换为建立在“义”之上,或者是“江湖之义”,或者是“阶级之义”。宗法家族的式微与“孝”的消解,也必然削弱“家天下”的基础,这就使得中国社会权力的交接形式再次由传子转变为传贤。
辛亥革命,貌似摧毁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声称权力归属于全体人民,其实不然。在权力的归属与交接上的实质性改变仅是“私相授受”的权力交接模式又由“传子”转为了“传贤”。只不过,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出现了列宁式政党与传统社会中的会党或山寨模式相结合的新型的政党组织模式,作为权力的载体。列宁式政党的要义就是“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国民党的组织模式是传统会党组织向列宁式政党的外化,而共产党的组织模式是列宁式政党向山寨组织的内化。相应地,随着宗法家族的解体与“家天下”的被取代,中国社会的内部角逐就由家族之间为主转换为以派系之间为主。革命党人的共和诉求只不过是回到上古时期的传贤模式而已。所以,革命党人会将西方的共和制度混同于中国历史的“周召共和”。简言之,在革命党人看来,只要不是“家天下”,就是共和。虽然这不是革命党人“共和”的全部含义,但却是最初的与重要的含义。
黑格尔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诚如是也!至今为止就是如此。
2010年5月11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