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17):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 孔子对世道失望之极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叹世道衰落,见不到圣人和善人了,能见到君子和有恒者就不错了。腹中空空却自视甚高,内心空虚却装着很充实,贫俭窘迫却奢侈花费充面子,有这些毛病的人很难有恒心!可时下这些人太多了,所以很难见到有恒心的人。泰,奢侈。两个子曰,应当是两次分别言之,弟子们见内容相近,句法相同,就合在一起。
孔子列出的三种现象,现在也很常见。眼高手低,没有两下子硬要充行事。自信满满,天下他没有办不成的事。拍胸脯打包票。结果事情办砸了;还有一类人,没有精神上追求,内心空虚,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感到非常焦虑。但在外人面前却要装成一副生活过很充实、很踏实、很成功、很幸福的样子;第三类人更多了。自己收入不高,却非要买很贵的奢侈品,包包手机之类的,要面子;压缩基本开支,背底里过得苦哈哈的。这三类人都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能始终专一地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
《论语》中提到很多人物类型,圣人,仁人,君子,士呀,等等,这些概念有相同的含义,但又有所区别。有些场合下可以互换,有些场合则又需特别强调,不一而足。这里冒出一个“善人”的概念。按孔子的话来推想,圣人就应当是君子的至尊版,君子则是圣人的初级版,仁人则是圣人的中级版。两者有相通性,都需要德智双全,而圣人则是大德大智。善人与有恒者也是如此,善人肯定与恒有关。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当巫医’”。南方,楚国之类教化比较晚的地方,巫医盛行,这个职业还比较吃香;中原一带,主持丧礼祭祀的儒生则比较吃香。巫医在南方属于高端职业,受人尊敬,要有灵性,学习时间长,所以需要持之以恒。
下面一句话,我以为是某位弟子所言,漏记了。很可能是曾子,孔子晚年学《易》,曾子有机会听孔子讲《易》,而且曾子本人引用过《易经》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宪问第十四)。曾子听后说道,“这话真好!易卦上也说,‘做事没有恒久的品德,就可能承受羞辱’”。这句是恒卦九三的爻辞。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不能兑现承诺,就会被旁人瞧不起,遭到白眼和奚落。孔子听曾子引用易卦,说道,“这个结果,不用占卦就可以了!”意味做事没有恒心的人,不用占卦就推断得出他肯定成不了事。
有恒者才能成事。而善人就是在某方面特别有造诣的人,如政务、军事或理财。善在这里是熟练和擅长的意思,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持之以恒。但仅仅有恒心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善人,还必须要某方面的天赋和悟性。比如说练琴,要成为大师,就要既有天赋又能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样解释,也能与其它论及善人的语句相符。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由军事上很有造诣的善人来教导百姓如何战斗,操练七年时间就可以派他们上战场了”。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路第十三)。
孔子又说, “古人说,‘善人执掌国家百年之久,也可以消灭残余势力而去除杀戮’。确实如此呀!”。孔子一方面肯定善人能够以战止战,带来和平。另一方面又暗示善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和平,让善人主管国家还不是最好的办法。百年非定数,很久之意。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进第十一)。
子张问孔子善人的治国之道。孔子说,善人的治国之道没有先例可循,但还不是最高明的。践,遵循;迹,前人的足迹。善人的才干或技艺臻于完美,超过了前人,自然就不用按照前人的教导去做,而用自己的方法来做更有效。“入室”比喻最高的境界,又见孔子评价子路的瑟艺,“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第十一)。
什么方法最高明呢?那自然是行仁道。按孔子的意思,圣人的境界要高于善人。圣人有很高的德性,而善人则无此要求。才智方面,善人是专才,圣人是通才;而圣人的德治比善人增强实力的治国之道更为有效。但这两种人,现在都见不到了,能见到次一等的君子和有恒者就不错了,对世道失望之极。
2021年3月15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