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我以往
这次,我拖了很久,如芒在背。就像刚走完一段很长的路,却没机会回头看看。脚下踩着的,其实只不过是灰尘与石头,就如同旧日的光影、沉默的声音、以及那些我原以为已经模糊的情感。
我原本没打算写出什么完整的线索,也没有安排章法,只是顺着记忆流动,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现在回望,却发现它们像河流的七条支脉,在不经意中,又一次汇聚成了我自己。
手机上,我时不时会翻看那些泛黄的纸质照片扫描,能感受到的是外公整齐的中山装,和那个从小在寄宿学校长大、对“家”这个词始终存疑的我。《家族痕迹》是我重新审视与血缘之间关系的起点,它们既熟悉又疏离,像村子外的那条河,从来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接着是《时光之门》。那天在上野公园,我看着孩子牵着母亲的手,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忽然就想起了外公外婆牵着我的样子。我才明白,所谓“时间”,不只是过去的流逝,更是角色的交换与重演。我已经悄悄走到了他们当年的位置上。
《残阳荒歌》是我最想写的一章。我写下那些破败的村落、枯死的河流、倒塌的砖桥,也写下父亲低声讲述朋友死亡时的沉痛。那种荒凉是实实在在的,虽然我已经离开那里快二十年了,可那些破败的早晨和药味的冬天,依然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我早就知道“离开”是正确的选择,但我从未真正“告别”。
写《借喻自照》时,我用了敖丙的视角,确实,我不敢用“我”来直接说。哪吒是我羡慕的人,他在挣扎中活出了自己的样子,而我,太多时候只是被期望推着走的人。我也想过拒绝,也渴望自由,只是我没他那么勇敢。但哪怕一次,我也想试着不为别人而活,就一次。
写到《有心无力》的时候,我几次中断。我知道外婆的晚年并不容易,我也不是没有想过让她住得更好,只是很多事,并非有心就有力。母亲的脾气、家人的限制、我那时刚出国的无能为力……我以为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做到。我写完这一篇的时候,心里很沉,好像又看到了她的背影,一动不动。
而那一次《看着窗外》,是我们最近的相见。她看着窗外的鸽子,笑得很温柔。我想,她可能也知道,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她没有说什么感伤的话,只是看着远方,我坐在她旁边,听着墙上的钟响,一下一下。那是我记忆中最安静、最完整的一个下午。
最后一篇,我写了《我的书房》。写这个时候,我知道,这七天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把自己从漂泊的感觉中慢慢拉回到一个可以安放的位置。我一直觉得没有根,无论是城市,还是语言。但在书房,在厨房,在孩子们奔跑的客厅里,我开始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秩序。我不再只是照片的收集者,也不是家族期待的承接人,而是自己生活的建筑师。
写完了,我还在电车上静静坐着,窗外没有鸽子,也没有阳光,远处的灯火被甩开,带我驶向黑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