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模仿犯

大眼球
·
·
IPFS
·
關於台劇模仿犯的角色,失望的評論

看模仿犯之前,我先把自己畫進可能不滿意的那個群體 — 資深書迷,這是因為宮部美幸的作品本來就不適合影劇化。她擅長描寫人的心情與各種事件成因,而角色立體且完整,這些都不容易用影劇化的方式呈現。她的文字帶著畫面感,對於書迷而言,拍出來的畫面無法取代宮部老師原來在我們腦中的那個「構圖」。我們早在閱讀的時候便經由老師的文字在自己心裡已經勾勒出作品的景象,並非取景不好。再來,宮部美幸選擇的主角遍佈各種可能。例如,《模仿犯》的主角是接案做報導寫作的家庭主婦,《扮鬼臉》是年幼的小女孩,《聖彼得的送葬隊伍》是失婚的單身中年男子,而『無止境的殺人』甚至用皮包當主角。情節與主題也關聯甚廣,包含社會議題、心理學、犯罪學、家庭、人際關係等方面。影劇化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呈現小說所包含的豐富細節,對於書迷而言,這樣的改編很難滿足我們所認識的那個宮部美幸宇宙。對書迷而言,無論如何改編都不會完美。但每一次改編還是會看,因為畢竟是宮部美幸嘛。而《模仿犯》的改編讓我失望,而且是難過的失望。不是演員的演技出了問題 — — 就算是江宜蓉(飾演路研真)的演技,也不至於差到這個地步 — -我承認林心如扮演主播的口條不佳,但這一點點問題無法掩飾模仿犯設定角色的邏輯錯亂。首先,大家喜愛的,正義帥氣聰明的郭曉其檢察官,是原著沒有的角色,看台劇的我們好像很習慣這樣的男主角設定,但是別忘了,檢察官的人設讓這個角色比起原著的主婦主角有超強大的主角威能 — 容易調到各種資料,可以帶警察查案等等。為了節省時間,好像還不錯。但是我要問的是,為什麼又是有領導優勢的男性當主角?這個威能爆表的主角讓模仿犯走了一條新的故事線,但這個故事好或不好,我是無感的。我只覺得有一種“媽的又來了”的奇異感覺 —總是要用男性當主角/男主角總是比較聰明/男主角就是有情有義/男主角掌控節奏掌控的很好吳慷仁的確很帥,但是讓他來主導這部劇無疑就不是原著的精神,你說那有什麼關係,是真的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就是一個書迷的抱怨,以及,台劇無休止走在傳統窠臼的重複鬼打牆(帥哥主角/威能滿點/)。還有吳慷仁就是演吳慷仁 — 帥,and吳慷仁這樣。再來所謂向張雅琴致敬的角色,林心如飾演的姚雅慈,也是原著沒有的角色,這個角色除了主播口條真的很差之外,其他的設定我看到好多的厭女厭女厭女……一個冷血設計受訪者的主播,一個算計同事只為拿到訪問頂層機會的主管,一個被影射政商關係多元與有私生子的角色(就是這麼傳統的眼光),平衡說明一下,在第五集之後,這個角色突然轉彎 — 跟無良同事比起來有一點新聞道德,強調不要為女性貼標籤等等,大約轉彎轉到我以為中間被剪片還是我快轉了什麼。我不確定把主播的角色設定的如此立體飽滿是為什麼,我只覺得除了真正的犯人以外,似乎想要形塑一個什麼樣的氣氛,再找一個大家出氣的對象。而模仿犯的團隊曾經表示,想要表達上個世紀末的媒體亂象,可能主播的張牙舞爪是他們想要呈現的,而我是認為,張雅琴的確是當時很出挑的主播,但她當時並沒有像現在的爭議。在我的角度,選擇以她作為模板塑形,卻用了許多標籤(能力強的女性脾氣如何,私生活如何,個性如何等等)是編劇對作為出頭鳥的女性,一種沈默的批判。講了這麼多原著原著,宮部美幸設定的主角原型是一位在兼差當報導記者的家庭主婦,我想這不一定符合台劇的觀眾喜好,所以設定了路研真,一個有點天真的未婚女記者。是說路研真這個角色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沒有闖禍 — 你們懂的,就是台劇很愛的傻白甜女生不小心幹嘛幹嘛,至少這次沒有這類情節,當然也就沒有給原著的主角光環,這個角色有功能,但並不高,甚至有點像是串場的功能。不過寫到現在,我搞不清楚模仿犯的女主角是誰,或是大概沒有女主角。因為我熊熊想到,啊還有柯佳嬿啊,這也是原著角色大改版,可能因為台劇只有十集,需要把角色的佈局彼此緊密相連。所以身為疑犯的姊姊的柯佳嬿又是主角吳慷仁前女友,然後職業是與檢方配合的臨床心理師,但是這個心理師,從頭到尾對於在眼前晃來晃去的罪行與嫌疑犯都沒發現任何的不對勁,只能念出我跟你都懂的犯罪心理。如此來說,這個設定蠻很多餘,大約是要藉由柯佳嬿的口把背景唸出來而已。對於這個角色,我很難有比花瓶更多的形容,對於柯本人來說是非常可惜的,看著這個角色平板到像紙娃娃一樣,也只覺得又是編劇某種厭女的投射。寫完一輪發現除了阿西飾演的外公之外,主要角色我都嫌了一遍,就這麼巧,外公是少數原著就有,且非常一致的設定。雖然國籍不同職業不同,可是中心精神是一樣的。是的,跟著宮部老師的設定是不會錯的(懶惰結尾)。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大眼球不寫字的詩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恩賜是為了大使命

即或不然

不只是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