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香港电影
在少年时代,我看的电影九成都是香港制造。当年很少去影院,看的电影要么是在电视上播的,要么是租的影碟。印象中香港电影的影碟封面夸张露骨,即便是巨星名导的作品也显得格调不高。小时和大人一起去租影碟,滿墙稀奇古怪的封面时不时给我造成一些不适。大概是旧电视和盗版影碟的过错,记忆中的香港老电影全都画面模糊,色彩失真。香港电影往往配有字幕,可是粤语字幕与国语对白各讲各的,有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香港电影的题材似乎总是功夫、枪战、搞笑、赌博、恐怖,同类影片总是充斥互相抄袭的雷同桥段。如此种种,即便在小时候我也意识到香港电影的粗糙,与《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好莱坞大片不可同日而语。话虽如此,形式粗糙的香港电影曾为我带来无数的快乐。自从《无间道》开始,香港电影越来越精致了,可是反倒失去了当年的趣味。总听人说现在的香港电影没有港味了,我也深有同感。至于港味到底是什么,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我之前读过一本《香港电影的秘密》,其作者大卫·波德维尔是位著名电影理论家,详尽地探讨了香港电影在导演、剧本、摄影等方面的技术特点。我对专业技术所知寥寥,只谈谈作为普通影迷的感受。
说起香港电影的特色,我首先想到的是功夫片。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在小说、戏剧、影视、动漫等诸多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便开始拍摄武侠电影,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黄飞鸿电影红极一时。我所看过的最早的武术题材电影则是李小龙七十年代拍摄的四部半功夫片。这几部电影情节简单,无非是正邪对抗,精彩之处全在于李小龙的功夫表演。李小龙采用远镜头,动作看得清清楚楚,这点极其令我欣赏。功夫片就是要看硬功夫,那些镜头切得花里胡哨的都有投机取巧之嫌。李小龙的动作迅猛简洁,在快速急促的进攻后往往加入一段停顿,制造动静对比,更加强化动作的魄力。这些动作场面虽然没有台词,但是依然富有戏剧性的起承转合,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开始时的受挫,中途激烈的对攻,后期形势的转折,最终大获全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猛龙过江》结尾在罗马斗兽场的决斗。紧随其后的成龙则是在动作中加入了喜剧要素。比起战无不胜的李小龙,成龙的形象更加亲民,他在电影中总是要经历辛苦和狼狈,最终获得来之不易的胜利。成龙的打斗往往发生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他会利用身边的道具,与环境互动,实现花样百出的动作场面。比如《A计划》中精彩的自行车巷战,还有《醉拳2》中钢铁厂的乱斗。另一位功夫巨星李连杰则具有传统大侠的气质,一身正气,动作潇洒,一举一动都有武林宗师的气度。最能体现李连杰个人风采的就是《黄飞鸿》。九十年代初受《东方不败》的影响,兴起大量新派武侠片,注重声光特效。这类武侠片与神怪片无异,武林高手在天上飞来飞去,挥一挥手就四处爆炸。此类电影中,最精彩的几乎都是林青霞主演,如《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白发魔女传》等等。林青霞的古装扮相兼具美艳与英气,演反串角色无人能敌,堪称影史上的传奇。
香港功夫电影独领风骚,这要归功于武术、京剧、武侠小说等多方面的文化积淀,无数武师、演员们的辛苦演出,还有导演、摄影师的想象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从小看功夫电影,习惯了高水准的动作演出。当我看其它国家的电影时,总觉得打戏不过瘾。比如说《星球大战》,绝地武士的挥剑动作又慢又假,看得我昏昏欲睡。直到《黑客帝国》之后华人武术指导进军好莱坞,美国电影的打斗场面才算能看了。
香港的枪战片也堪称独树一帜。枪战片其实是个很模糊的概念,警匪片、黑帮片、赌博片都有枪战的要素。说起枪战片,我想到的是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林岭东执导的《侠盗高飞》、杜琪峰执导的《枪火》等等。在我看来,香港的枪战片与武侠片是近亲,故事背景总是充满江湖味,角色们都像是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侠客,只是把刀剑换成枪炮罢了。香港枪战片中所有看似古怪奇特的设定,当成武侠片来看就全说得通了。就拿吴宇森的电影来说,主角总是富有英雄气概,为了义气两肋插刀,动作设计总少不了飞身射击,时不时莫名飞出一群鸽子。持续不断的正邪对抗、结尾夸张的大决战就更像武侠片了。《侠盗高飞》中周润发右手致残,苦练左手用枪,这段简直让我联想到《独臂刀》。这些电影在外国人眼里或许用力过猛,煽情过度,看上去都像邪典电影,对国人来说却是喜闻乐见。
喜剧片是香港电影的另外一种主流类型。香港电影不爱端架子,很少从头严肃到尾,不管什么片子都要加些搞笑桥段。像之前提到的成龙电影,大多可以归类为动作喜剧片;像《赌神》这样的,可以算作赌博喜剧片;还有像《僵尸先生》这样的,可以算作恐怖喜剧片;一点喜剧要素都没有的香港电影才是另类。
香港电影情节零碎,剧本不够坚实,这点在喜剧片上尤其突出。在我印象中,很少有哪部香港喜剧片讲了一个情理通顺的完整故事。香港喜剧片往往是用一连串密集的搞笑桥段串联而成。当我和朋友们讨论某部港片如何搞笑时,不太会谈到剧情设计的巧妙,而是会大谈特谈某个搞笑桥段。香港电影中的搞笑桥段简单直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扮丑,像是《东成西就》里梁朝伟的香肠嘴和梁家辉的女装,《食神》里莫文蔚的龅牙,还有在各种电影里客串的如花和八两金;比如说下三路笑话,《家有喜事》中毛舜筠打张国荣的脚板配上配角大便的呻吟,《百变星君》中周星驰下体变花洒;还有性笑话,像是《国产凌凌漆》里喷火的胸罩,《鹿鼎记》里海公公收藏的各种鞭;再比如各种幸灾乐祸的情节,搞笑电影里的角色总是跌倒、被殴打、被车撞,总少不了鼻青脸肿的镜头。这些手法或许低俗幼稚,但确实行之有效。而且这些桥段并不是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要拿捏好分寸很不容易。电影角色需要讨人喜欢,要做到贱格而不猥琐、好色而不淫荡。很多桥段之所以好笑,是因为演员演的好笑,换一个演法恐怕就不行了。香港有一批极其出色的喜剧演员,除了能独挑大梁的周星驰、许冠文、黄百鸣等人,还有吴孟达、吴耀汉、黄韵诗、苑琼丹这些出色的绿叶,即便是极小的配角也有一手绝活。除此之外,香港演员放得开,再大牌的明星也能无所顾忌地恶搞,周润发、张国荣、梁家辉、梅艳芳、郑裕玲都不乏喜剧佳作。相比之下大陆的演员就比较拘束,巩俐出演周星驰电影时就显得水土不服。
香港喜剧片总是采取底层的视角,对高大上的角色报以嘲笑,越是地位显赫、光鲜靓丽的,越是要讽刺其阴暗虚伪的一面;小人物历尽艰辛,最后总会换来一个快乐的结局。经历过生活的困苦,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拍出感人、不做作的喜剧片。《喜剧之王》就是绝佳的代表,几乎可以说是香港喜剧片的榜首。主角尹天仇从头至尾都严肃认真、兢兢业业、百折不屈,并不刻意搞笑,这种一根筋的态度反而制造出了笑点。剧中龙套演员所受的种种挫折,明显包含了周星驰自身的生活经历,夸张中显出真实。龙套演员和舞女之间爱情故事,没有太多文艺浪漫,却令人感动落泪。可惜结尾太刻意,破坏了整体结构,这点也算是香港电影的通病了。
香港电影的跟风程度令人震惊,只要一部电影红了就会迅速涌现出大量仿作,明目张胆地使用雷同桥段。比如《赌神》火了,之后就冒出一堆《赌圣》《赌侠》《赌霸》《赌王》;《倩女幽魂》的成功引出一大堆古装鬼片,光是王祖贤都不知演了多少次女鬼。由于这种不断的模仿衍生,香港电影细分下去有许许多多的子类型。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子类型都是流行要素的拼贴,香港电影最突出的还是动作和搞笑这两样。其余类型的商业片我就不详谈了,接下来说说文艺片。
文艺片是个定义模糊的词,是华人圈特有的说法。要我说所谓文艺片就是没有武打、赌博、僵尸这些明显商业卖点的电影,只好将其归类为文艺。香港的文艺片多是爱情题材,往往会请大牌明星来撑票房,商业性并不弱。如果不是放在香港电影商业至上大环境中,这些电影大半会算作商业爱情片,比如《秋天的童话》《胭脂扣》《新不了情》《甜蜜蜜》等等。还有比较偏向现实主义的,比如《女人四十》《桃姐》,反映香港本土生活,在拍摄手法上就比较平淡。要论特色鲜明,不得不提的就是王家卫。
王家卫的电影情节零碎,节奏缓慢。他拍电影的方式也相当随心所欲,最出名的是没有剧本,人物设定、故事走向都变来变去。他的电影要拍成什么样,要拍多久,全都是未知数。这种艺术家的任性几乎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比如《春光乍泄》中原定的女主角关淑怡去地球另一边的阿根廷拍戏拍了一年多,最后戏份全部删光。《2046》拍了五年,《一代宗师》更是拍了十年。极度商业化的香港影坛能出现王家卫,证明了艺术与商业并非对立。我一直相信,艺术并不是空中楼阁般凭空出现的,艺术家也要吃饭,商业汇集起来的金钱和人才才是培养艺术的健康土壤。正因为香港电影产业发达,产量巨大,所以才能出现王家卫这样的奇葩。
回过头来继续谈王家卫的电影,我以为他的电影本质上是静态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成型了,直到结尾才会产生突然的变化。比起叙事,他的电影更像是画作,执着于瞬间的美感。王家卫电影里忧郁伤感的男男女女,说穿了不过是纠结于“我爱的人不爱我”或是“相爱却错过”这些爱情剧俗套,但是配合表演、镜头、音乐,这些情绪和伤感氛围格外地引人沉溺。所以我对王家卫的兴趣是美学上的,并不太在意故事和隐喻。
以上提到的电影,基本集中于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在那段黄金时代创下了一个奇迹,产量、票房都仅次于好莱坞。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迅速衰落,多家电影公司倒闭。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包括经济衰退、好莱坞大片入华、盗版泛滥等等。现如今高成本的香港电影基本都是与大陆合拍,纯本土电影只剩些小成本作品了。对我来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香港电影圈已经好多年没有出现像样的新人了。我小时候看电影就是双周一成、四大天王,现如今为香港电影撑场面的还是这些人。最后一批成功的造星大概是谢霆锋、余文乐那一代,这些演员也都已经年近四十了,而且影响力远逊前辈。因为缺少人才,古天乐、张家辉这样的中坚演员成了劳模,看来看去每部戏都是那几个人。
从辉煌到衰落,这种英雄落魄的故事总令人感慨万千。香港电影伴随了我的青春成长,更为其增添了一份怀旧情怀。所以不难想象,我对香港电影是有深厚感情的。但是客观来讲,我以为香港电影的现状才是回归常态。毕竟如果奇迹长存,那也就不能称之为奇迹了。除去情怀滤镜,即便在鼎盛时期,香港电影也有粗制滥造之嫌。由于过度功利,一味追求精彩桥段,香港电影常有佳句而罕有佳章。近年来不断有香港电影利用影迷的怀旧情怀搞宣传,炮制出徒有其表的情怀大片,令观众大呼上当,这也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对香港电影的态度。影迷最在乎的是电影质量,产地其实无所谓。香港电影融入到华语电影中,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生。至于美好的回忆,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