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书海漫游
茫茫书海漫游
无书不读,无所不谈

茫茫书海漫游
茫茫书海漫游
无书不读,无所不谈
理想主义的消亡:读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的《青春禁忌游戏》
四名高中学生以庆祝生日的名义拜访女老师叶莲娜,其实是为了得到她保管的存放试卷的保险柜钥匙,以便偷换试卷。学生们威逼利诱,手段不断升级,最后摧毁了叶莲娜的意志。《青春禁忌游戏》(原名直译《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是苏联八十年代一部著名的新浪潮戏剧,剧情乍看上去像是B级恐怖片,…

直白的呐喊:读李沧东的《鹿川有许多粪》
李沧东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韩国电影导演。他的电影剧本非常工整,即使有时叙事节奏偏慢,但是没有一处赘笔,据说这得益于他早年的作家经历。李沧东一开始的主职是写小说,人到中年才改行,投身电影业。我对他的文学创作很好奇,所以读了这本短篇小说集《鹿川有许多粪》。

被遗忘的角落:读埃丽卡·法特兰的《中亚行纪》
中亚五国大概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亚洲国家。如果不去查地图,我怀疑大多数中国人都无法准确说出这五个国家的名字和地理位置。挪威记者、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走访中亚五国,于2014年出版了《中亚行纪》。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中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能联想到的无外乎西域、丝绸之路、游牧民族等等,这本书很大地满足了我对中亚的好奇心。

思想实验报告:读格雷格·伊根的《祈祷之海》
格雷格·伊根是澳大利亚著名科幻作家,他在2019年出了一本自选短篇集,囊括了三十年间的代表作品。由于篇幅太长,这套书在国内分成三册出版,《祈祷之海》是第一册,包括八个短篇。这本书是标准的硬科幻,题材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等。

观鸟奇遇记:读乔纳森·斯拉特的《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乔纳森·斯拉特是一位鸟类学家,作为博士学位课题,他从2006到2010年在俄罗斯从事毛腿渔鸮研究项目,这本书是他的研究记录。虽然归类为科普书籍,这本书更像是冒险游记,包含了引人入胜的荒野探险、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还有数不胜数、妙趣横生的奇闻异事,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历史的趣味:读吕思勉的《三国史话》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人们对三国时代最熟悉不过。即便是「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的人,说起三国来也不至于荒谬绝伦,最起码总知道刘关张、诸葛亮,听说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但是《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倒底哪里实,哪里虚,恐怕并非所有人都能搞清楚。

在西方的凝视下:读王向远的《东方文学史通论》
说来惭愧,身为亚洲人,我对中日以外的亚洲文学认知相当肤浅。你要问我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有哪些文学家,我完全答不上来。与此同时,欧洲文学我倒读了不少。姑且不说英法德俄这些大国,挪威、捷克、波兰的小说我也都读过几本。仔细反思一下,这莫不是欧洲中心主义作祟?

文人意淫:读刘鹗的《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这本书,读过的人未必很多,可是大家一般都听说过。这一是因为鲁迅将其归类为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并称为「四大谴责小说」;二是因为国内中学语文课本从中节选了一段王小玉说书,所以都有印象。

精彩的序幕:读老舍的《正红旗下》
老舍是我的文学启蒙之一,在我心中占据特别的位置。我最早读的是《骆驼祥子》,那时大概还在上小学。后来又陆续读了《月牙集》和《茶馆》。长大后外国文学读得比较多,很多年没有再读过老舍的书。这次读的《正红旗下》是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是部未完成的遗作,写清朝末年旗人的生活故事。

女人心,海底针:读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爱丽丝·门罗是当代声誉极高的短篇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国际奖、加拿大总督奖、欧·亨利奖……几乎所有能拿的奖都被她拿了个遍。我平时很少读短篇小说,可也不由得好奇起来,想见识一下这位「加拿大的契诃夫」了。这本《逃离》收录了八个短篇故事,确实与契诃夫的风格有几分相似,故事与文字都平平淡淡。

科学种田:读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
儒勒·凡尔纳是我儿时颇为喜爱的作家,我很小就读过《海底两万里》和《十五岁的船长》,算算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长大之后我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书了。或许是一种偏见吧,不过大部分人都把他的书视为青少年文学。这大体上出于三个原因:首先他的书都是幻想、冒险题材,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年轻读者;...

深刻的观察:读伯特兰·罗素的《中国问题》
1920年罗素受邀访问中国,讲学一年。尽管一路旅途颠簸,后来还差点因为得肺炎死掉,罗素还是对这次中国之旅很满意。当时少有西方学者来华,像罗素这样高级别的就更稀少了,自然成了轰动全国的大事。《围城》里还有一段笑话,一个装模作样的学者自称帮罗素解答了许多问题,不过他没讲明罗素问的不过...

走入幽暗国度: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讲的是英殖民时期印度的故事,作者又是同情印度的知识分子,所以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以为这会是一本反殖民主义的小说。实际读下来,虽说确实有反殖民的成分,《印度之行》主要应该归类为结构精巧的心理小说。因为政治性较弱,反而让小说的艺术价值更持久。

俄国文学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读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
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文学史。这类型的学术著作一般来说都比较一本正经、四平八稳,而这本书毫不避讳作者的个人好恶,彰显个人风格。比起传统的教科书,这本书更像是饱学之士侃侃而谈。文学评论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如果一味追求客观中立、滴水不漏,写出来的文学史最后就只剩下些干巴巴的史实了。

俄罗斯历险记:读果戈里的《死魂灵》
中国的诗歌和散文都是世界一流,几千年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瑰宝,而中国小说就要逊色不少。古典小说中虽然有几部出类拔萃的名著,其余就都质量平平;现当代小说过于模仿外国文学,学生做的再好终归也比不上老师。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说到小说,最厉害的还要属俄国和法国。

传统的土崩瓦解:读钦努阿·阿契贝的《瓦解》
《瓦解》是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于1958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公认为非洲现代文学经典,是非洲各学校中的必读书,销量足有两千万册。我对非洲文学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期待。读完后稍微有些失望,觉得这本书虽然不算差,但还谈不上文学经典,此书的声望恐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以外的因素。

魔鬼大闹莫斯科: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前,基于我对俄国小说的一贯印象,以及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声,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小说。读完后发现恰好相反,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内容也相当直白,只是套了一层魔幻的幌子罢了。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

高设定,低情节:读布兰登·山德森的《皇帝魂》
布兰登·山德森是新一代的奇幻小说天王,畅销书榜的常客。如果你经常读奇幻小说,几乎不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号。大约三年前我读了他早期的代表作《迷雾之子》三部曲,老实讲印象普普通通,觉得有点名不符实。他后来写的《飓光志》名气更大,但实在太长了,又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写完,所以一直没有读。

闲看红学:读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说起《红楼梦》,我小时候囫囵吞枣粗略读了一遍,上大学时又比较认真地读了一遍,不过两次都停在了八十回,一直没有读续集。这是因为我一直听说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不读也罢。读一部书有头无尾,总是件遗憾的事;何况我并没读过后四十回,平白说它好坏无非是人云亦云。

优秀普及读物:读房龙的《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经典,我一直打算好好读一读。无奈其篇幅太长,文字生涩,我几次尝试都半途而废,只读完了旧约里的摩西五经和新约里的福音书。房龙是美国著名的历史通俗读物作家,这本《圣经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圣经》的内容,非常适合当代普通读者。

东拼西凑的缝合怪:读西德尼·谢尔顿的《谋略大师》
我对八十年代的旧事物总有一番特殊的怀旧情结,时不时会找些老掉牙的陈旧通俗小说来读。西德尼·谢尔顿是八十年代最红的作家之一,我自然不会错过。我曾经读过他的《假如明天来临》和《天使的愤怒》,这次读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谋略大师》。西德尼·谢尔顿是典型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没有任何严肃的主题,文学水平只在及格线上徘徊。

小小木筏漂洋过海:读托尔·海尔达尔的《孤筏重洋》
上世纪四十年代,年轻的挪威学者托尔·海尔达尔提出了一个新颖大胆的理论: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起源于南美秘鲁。学界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秘鲁和波利尼西亚隔了半个太平洋,只懂得造木筏的古代南美人要怎样漂洋过海呢?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海尔达尔进行了一场难以置信的冒险。

天下第一畅销天后的狗血肥皂剧:读丹尼尔·斯蒂尔的《避风港》
全世界最畅销的当代作家是谁?估计很多人都会猜斯蒂芬·金或者J·K·罗琳。按照维基百科,这一殊荣属于丹尼尔·斯蒂尔,她迄今写了190本书,总销量超过八亿册。是的,你没看错,八亿册,几乎相当于斯蒂芬·金和J·K·罗琳两个人加起来的总销量。而且尽管已经七十四岁高龄,她依然每年出版六七本...

大师小书:读福楼拜的《三故事》
福楼拜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包法利夫人》是世所公认的小说艺术里程碑,我在十来岁时就读过。那时年纪实在太小,只是囫囵吞枣,没读出什么好处来,现在又不大有动力重读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太早读经典著作未必是好事,既体会不到精髓,又容易打消兴趣。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读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
一九八七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讲解唐宋词,这本《唐宋词十七讲》就是根据讲稿整理而成。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本书内容太浅,没有系统的理论,感觉像是语文老师讲课。要论内容精深,固然有很多更出色的专著,但是现在大众都不爱读古诗词了,这样一本低门槛的普及读物自有其价值,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炼字高手: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我好多年前就读过了,《树王》和《孩子王》则是第一次读。读这三篇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字漂亮。怎样写出雅致的白话文,这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难题。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革,从文言变为白话,从传统中割裂出来了。中国古文的文笔是极好的,可是现代人没法子直接跟韩愈、苏轼学写文章,只能另走一条新路。

成功人士的博文合集:读保罗·格雷厄姆的《黑客与画家》
这本书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由于作者保罗·格雷厄姆的成功经历。保罗·格雷厄姆是著名的程序员、风险投资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有两个:一是在九十年代创办了最早的Web应用Viaweb,之后以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雅虎;二是在2005年联合创立了著名的创业投资公司Y Combinator。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读莫泊桑的《一生》
贵族制度天生就压迫农民,封建社会天生就压迫女性,指望有良心的「好地主」「好丈夫」们去拯救苍生是天真幼稚的想法。

古典爱情故事:读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
《贵族之家》是一部精致、优美的爱情小说。屠格涅夫无愧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文豪,整部书在写作技法上几乎无可挑剔。我在阅读过程中格外注意到的两点是: 第一,屠格涅夫有敏锐的洞察力,很明显对他所书写的人物、社会环境有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篇幅不长,人物却很多。

套路化的惊悚小说:读肯·福莱特的《针眼》
吐嘈文,有剧透

理智的诚实:读《奥威尔书评全集》
现在的读者认识奥威尔,大多是因为《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不过在奥威尔生前,他主要被当成写评论和随笔的专栏作家。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年(几乎是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他写了三百多篇书评。现如今中国读者能读到这套书评全集,真的是翻译出版界的功德一件。

怎样避免翻译腔:读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
《翻译乃大道》收录了余光中二十余篇散文,如标题所示,主要谈翻译。文学不分国界,世界文学经典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可是常人难以精通多门外语,欣赏外国文学主要依靠翻译。我从小喜欢外国文学,非常敬佩翻译家。长大后却发现,原来翻译工作待遇很差,文学翻译尤其廉价。

自我教育的典范:读《富兰克林自传》
聊天的时候人人都爱谈自己,不管别人爱不爱听。爱写作的人表达欲格外旺盛,就更忍不住写自己了。我写过不少自传性的文章,统统发在网上,期许能遇到知己,可惜一直罕有人问津。这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每个人都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别人,这是人的本性。写自传的人千千万万,除非出自名人之手,否则哪有读者会关心一个平常人的生活琐碎呢?

见多识广、毒舌八卦的故事大王:读毛姆的《木麻黄树》
毛姆对我影响很大。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我读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这两本书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从那时到现在这么多年里,我总共读了他的五本长篇小说,四本随笔集,一本自传,一本游记,还有一本旁人为他写的传记。自己喜欢的作家,读的越多就越觉得亲切,越觉得亲切就读的越多,我想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吧。

半部武侠佳作: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

体例新颖:读《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有好多种,我为什么要读一本美国人编写的文学史呢?说实话,我只是入门者的水平,没能力从学术角度品评好坏。像「中国文学史」这样的大题目,写成书动辄上千页,要啃下来不是件易事。比起学术成就高低,我更在乎是否易读。《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通俗流畅,能让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坚持读完,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点。

警察职场小说:读横山秀夫的《阴暗的季节》
横山秀夫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在中国的知名度却比较一般,我直到最近才开始阅读他的作品。我最开始读的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的获奖作《动机》,其文笔之老练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随后就读了这本《阴暗的季节》。两相比较,《动机》的发表时间比《阴暗的季节》晚了几年,在技巧上更工整一些。

假钞百科:读真保裕一的《夺取》
《夺取》是一本关于造假钞的小说。这本书有七百多页,其中至少一半内容是「假钞百科」,其内容之详实令人咋舌,作者明显下了非常深的功夫。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虽然知道造假钞难如登天,但是并不了解到底怎么个难法。读完我才知道,原来造假钞是要从种树开始的。

药厂黑幕:读阿瑟·黑利的《烈药》
阿瑟·黑利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畅销作家,他的特色是「行业小说」,每本小说都针对一个行业,如航空、饭店、银行、汽车等等。他写每本书都要用三年:头一年用来做行业调研,接下来半年检阅调研笔记,最后用一年半写作。这种写法相当费时,以至于他在四十年漫长的写作生涯里只出了十本小说。

精致的消遣: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这些文章如同瓜子点心,是一种精致的消遣,只开胃不管饱。不过话说回来,胃口再好也不能总读些辉煌巨著,这些小品文虽然占地不大,在文学中始终有一席之地。

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读《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

作家劝退指南:读朱宥勋的《作家生存攻略》
「作家」看上去很高大上,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工作。到底要如何入作家这一行呢?当作家又能赚多少钱呢?普通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作家生存攻略》根据作者朱宥勋在台湾文坛摸爬滚打的经验,从职场角度分析作家身份,为想投身写作的人提供了实用信息,是一本很有料的书。

坠入深渊:读《吸毒少女的自白:动物园火车站的孩子们》
这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震撼的一本书。一九七八年,两位德国记者凯·赫尔曼和霍斯特·利克采访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少女克里斯蒂安妮。克里斯蒂安妮从十三岁开始吸毒、卖淫,多次被警察逮捕。这本书是根据采访写成的传记,记述了克里斯蒂安妮的成长经历。此书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仅在德国就卖出了五百万本,后来还改编成电影。

此司马不及彼司马:读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
写好一本历史小说绝非易事。既然叫做历史小说,就要尊重史实。虽说可以虚实结合,增添一些虚构的细节,但是故事基本脉络已经定死了,不能随意发挥。出色的历史小说往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小说的长处,在文学性上下功夫;二是对历史有独树一帜的解读。很可惜,《项羽与刘邦》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
前半生是正文,后半生是注解:读余斌的《张爱玲传》
张爱玲是个传奇人物,自然有不少人为她作传,网上随便一搜就发现一大堆。其中绝大多数单看标题就令人吃不消,什么「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什么「也孤独,也灿烂」,还有「你因灵魂被爱」。标题就这样矫揉造作,内容只会更可怕。余斌的这本初看就比较平实,作者声明「决不把传记当做传奇来做」,诚恳客...